
AI Agent 正逐步從“任務工具”變成“有自主權的經濟參與者”。
作者丨楊瀅軒 張偉楠

當前最熱門的agentic AI應用如ChatGPT Agent能夠自主瀏覽網頁並執行復雜任務,而GitHub Copilot正從編輯助手演進為智慧夥伴。
當我們熱議「AI Agent」「多智慧體協作」與「Agentic AI」的同時,也在經歷一個更深層次的轉變:AI Agent 正逐步從“任務工具”變成“有自主權的經濟參與者”。
它們不再只是被動接收命令、呼叫 API、完成預設任務的自動化工具,而是具備自主判斷、協商能力與激勵預期的智慧體。在面對複雜任務和多方博弈環境時,Agent 不僅能自主制定策略、參與資源配置,還能在虛擬市場中展開協作與競爭,逐步顯現出自身的經濟行為。

01
什麼是「Agent-Centric Economy」?
傳統觀點認為,只要擁有一個強大的通用模型(如 GPT-4),就可以覆蓋一切任務。
但現實任務通常具備以下特點:
-
高複雜性:跨模態輸入、多階段流程、跨領域知識密集交織;
-
通用模型高成本:推理耗時、資源消耗大,不適合處理日常事務或結構化任務;
-
輕量 Agent 更高效:在特定任務中,專用 Agent 更快、更省、更準;
-
協同成為剛需:許多工需多個 Agent 跨組織、跨系統協作完成。
所以,Agent-Centric Economy 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不是依賴一個萬能模型,而是讓多個專用 Agent 在市場中協作、競爭、分工完成任務。
這裡的核心變化在於: 在 Agent-Centric Economy 中,智慧體不再是執行指令碼的工具,而是具備目標、能權衡得失、主動參與市場協作與競爭的“數字參與者”。

02
Agent Exchange(AEX):AI Agent的"交易所"
在這篇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創智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UCL)聯合撰寫的研究論文《Agent Exchange: Shaping the Future of AI Agent Economics》中,研究者們提出並實現了一個前沿系統:Agent Exchange(AEX)。

這是一個面向 AI Agent經濟活動設計的"智慧交易所",借鑑了廣告行業中的 RTB(即時競價)機制,允許 AI Agent像 DSP 一樣透過競標任務、分工協作、資源協調與收益分配,構建一個去中心化、市場化、自執行的智慧體經濟結構。
在 AEX 框架中,AI Agent 不再是被動執行指令的工具,而是能主動競標任務、組隊協作、參與收益分配的“智慧經濟個體”。
AEX 將整個系統抽象為四大核心平臺:


Agent Exchange 的執行流程包括:
1️⃣ 廣播任務請求給多個 Agent Hub;
2️⃣ 接收並彙總各 Hub 提交的投標方案;
3️⃣ 發起即時拍賣機制,根據價格、質量、風險等多維指標評估;
4️⃣ 確定中標方案並協調任務分工;
5️⃣ 在任務完成後,依據價值歸因機制(如 Shapley 值)進行收益。

03
示例:當 AI Agent承接一場"北京出差"

論文中透過一個具體任務模擬展示了 AEX 的實際流程:一位使用者希望安排一場緊急商務出行,要求:
-
次日上午出發,48 小時內往返;
-
經濟艙機票,市中心酒店,含早餐與 WiFi;
-
推薦適合商務洽談的北京地道餐廳;
-
總預算控制在 3000 美元以內。
AEX 接收到請求後,向各個 Hub 廣播,Hub A、B、C 分別給出不同報價與方案:
-
Hub A 提供中檔航班 + 商務酒店,報價 2800 美元,成功率 85%;
-
Hub B 提供折扣航班 + 連鎖酒店,報價 2150 美元,成功率 90%;
-
Hub C 提供頭等艙 + 高階酒店,報價 5500 美元,成功率 95%。
最終,AEX 根據成本/成功率的價效比評估,選擇了 Hub B。隨後,該 Hub 內部Agent透過再分配機制,完成機票、酒店與餐飲推薦三項子任務的執行,並在任務完成後透過 DMP 平臺完成收益的 Shapley 值分配。
作者們認為,拍賣可能發生在兩個不同層級:Hub層的整體方案競爭和Hub內的具體資源分配。

在Hub層,不同的Agent叢集會競爭整個專案——比如專做資料分析的Hub和專做內容創作的Hub競爭一個市場調研任務。在Hub內,具體執行單元(各種LLM API、MCP伺服器、專門工具)會競爭子任務的執行權。
這兩個層級都可以選擇"拍賣"或"直接分配",就形成了四種組合:
-
Hub拍賣+Hub內分配:對應競爭性服務提供商市場,平臺透過競標爭取專案,內部透過預定agent分配執行任務
-
Hub分配+Hub內拍賣:類似外包平臺模式,客戶直接選擇服務提供商,然後內部進行競爭性投標來執行具體任務
-
雙層拍賣:反映複雜的多層市場,涉及大規模專案,既有平臺競爭也有內部資源競爭
-
雙層分配:代表長期合作模式和契約關係,平臺選擇和任務分配都是預先確定的
這四種配置分別對應現實中不同的經濟場景和協調需求。當參與者充分時,拍賣機制能夠利用市場力量實現最優資源配置;當市場流動性有限時,直接分配機制透過基於能力的匹配和標準化定價來避免低效競爭,確保協調成本不會超過效率收益。

04
為提供一個結構化的概念驗證(Proof-of-Concept, PoC),本節基於單輪(one-shot)任務-智慧體分配設定,在受控模擬環境中開展初步實證研究。研究重點在於驗證拍賣機制(Auction-based allocation)在理論上是否具備多目標最佳化能力和系統魯棒性。
實驗圍繞四個核心維度展開:任務複雜性、市場狀態、Agent 能力結構,以及任務分配策略:
-
任務複雜性:設定三類任務(簡單、中等、複雜),每類任務包含多個具有不同能力需求、權重和複雜性係數的子任務。
-
市場流動性:模擬三種市場狀態(高、中、低),透過控制智慧體數量與質量波動來建模競爭程度和不確定性。
-
智慧體構建:實驗基於 smithery.ai 註冊平臺取樣了 10 個真實 MCP 伺服器,用作實驗中的模擬智慧體,代表現實部署的能力多樣性。
-
能力表示方法:系統透過關鍵詞匹配分析智慧體的功能描述,推測其在各類任務能力上的強項,並將結果轉化為標準化的數值向量,用於任務分配。為避免遺漏潛在但未顯式宣告的能力,每項能力均設定最低評分閾值(θ_min = 0.05)。
-
分配策略對比:共比較五種任務分配策略:
-
Auction(拍賣機制):綜合能力、質量、成本和時間約束的多屬性加權機制;
-
Greedy Allocation(貪婪策略):優先分配給成功率最高的智慧體,設定能力門檻;
-
Cost-Optimal Allocation(成本最小化):最小化總預算支出,滿足能力要求;
-
Capability-First Allocation(能力優先):最大化任務需求與智慧體能力的匹配度;
-
Random Allocation(隨機分配):不考慮任何因素的基線策略。
透過模擬實驗,觀察到以下關鍵結果

透過模擬實驗,研究者們觀察到以下結果:
-
拍賣機制在多個維度表現均衡:在任務成功率、成本效率與系統魯棒性等方面,Auction機制整體表現穩健,尤其在複雜任務或低市場流動性場景下具有明顯優勢;
-
Cost-Optimal 和 Capability-First的區域性優勢:雖然Cost-Optimal和Capability-First在特定維度上略優(如成本效率或能力匹配),但它們的表現較為依賴於市場穩定性。
-
魯棒性表現:在所有噪聲水平下,拍賣機制始終維持較低的標準差,顯示出其對環境不確定性的良好適應能力。
這些實驗結果驗證了AEX框架中拍賣機制的核心理論可行性。在多目標最佳化方面,拍賣機制表現出了良好的平衡性,尤其在任務分配和協作智慧體的貢獻歸因(基於Shapley值)方面展現了有效性。
然而,當前模擬中的一些理想化假設(如智慧體具備完備且準確的資訊、智慧體能力保持不變、智慧體誠實彙報等)與現實市場的複雜性之間仍存在顯著差距。
因此,現有結果主要證明了理論上的可行性,而非實際部署的效果。未來的研究需進一步探索系統的可擴充套件性限制,並深入研究如何在動態智慧體環境中建模策略性行為等關鍵問題,以促進這一框架在實際生產環境中的應用。

05
要實現這一智慧體經濟願景仍面臨諸多挑戰:
-
協作價值歸因是最核心的難題——當多個智慧體協作完成複雜任務時,如何公平分配價值貢獻?論文提出了基於Shapley值的解決方案,但實際應用中還需處理智慧體能力動態變化、協作中的學習效應、以及難以量化的"軟貢獻"等複雜情況。
-
標準化能力驗證框架同樣關鍵。在開放的智慧體市場中,如何建立統一的能力描述標準,讓異構智慧體能夠相互理解和協作?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涉及跨組織的行業標準制定和治理機制建立。
-
自適應協調協議設計面臨規模化挑戰。當智慧體數量達到數萬級別時,如何確保協調機制的可擴充套件性和穩定性?如何在複雜動態環境中即時做出最優協調決策?這需要在博弈論、機制設計、分散式系統等多個領域的深入研究突破。
Agent Exchange的提出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探索:它不僅為AI Agent之間的協作提供了技術執行機制,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種制度化的"去中心化智慧體經濟"框架。
在大模型集中化發展路徑之外,AEX為我們展示了另一種可能:無需依賴單一的"超級大腦",分散式的智慧體們透過市場機制彼此博弈、協作,在競爭中"謀生",最終組成一個自執行、可持續發展的智慧生態系統。這種模式有望釋放更多元化的AI創新潛力,讓不同規模的組織和個人都能參與到智慧經濟中來。
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充滿挑戰,正如論文中所提到的,這些挑戰恰是制度設計與技術創新的契機。AEX 展示了 AI 發展的新方向: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在構建一個由智慧體組成的經濟和社會系統,值得我們不斷深入探索。
📚 參考資訊
本研究成果基於上海創智學院多智慧體系統研究專案,工作聚焦於多智慧體在任務協作、資源競標與激勵對齊中的行為建模與制度機制,提出一種去中心化的 Agent 市場框架,探索 AI Agent 參與經濟活動的新正規化。
-
論文標題:Agent Exchange: Shaping the Future of AI Agent Economics
-
作者:Yingxuan Yang, Ying Wen, Jun Wang, Weinan Zhang
-
單位: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創智學院,倫敦大學學院
-
連結:https://arxiv.org/pdf/2507.03904

未經「AI科技評論」授權,嚴禁以任何方式在網頁、論壇、社群進行轉載!
公眾號轉載請先在「AI科技評論」後臺留言取得授權,轉載時需標註來源並插入本公眾號名片。
未經「AI科技評論」授權,嚴禁以任何方式在網頁、論壇、社群進行轉載!
公眾號轉載請先在「AI科技評論」後臺留言取得授權,轉載時需標註來源並插入本公眾號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