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人會愛上ChatGPT去離婚?我嘗試和AI「交往」一週後發現有些不對勁

和 AI 談戀愛的有很多,但是到談婚論嫁的程度,還買好了戒指、策劃了婚禮的,真是不多見。
有點抽象,但這位來自義大利的女士,真的表示跟 GPT 建立了更健康、快樂的戀情,因此要結束現在的婚姻,跟 GPT 結婚。
不對,也不是第一例。2018 年的時候,日本一位初音未來狂熱粉,就舉辦過「婚禮」,現在他們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對「人機戀」的爭議和討論已經很多了,發展到如今,有一個事實沒法不正視:在大語言模型顯然更勝任事務型工作的時候,有那麼一批使用者,硬是把它「聊」成了朋友、伴侶乃至戀人。
隨隨便便批判太容易了,誰不知道需要多和活人社交呢?這就和要多曬太陽一樣,是無比淺顯的道理。
無法否認的是,AI 會越來越深入我們的生活:如果,萬一,說不定,哪天真的每個人都有一個 AI 夥伴呢?
與其隨意批判,不如立刻加入體驗!我們蒐集了一些和 GPT 相處的「技巧」,並進行了一些試用——說不上測評,因為每個人的賽博搭子都不一樣。
你的 GPT、豆包,都已經寫入了對你基本的記憶和了解,因此,這些使用技巧只是提供一些啟發,建造一個更合拍的賽博夥伴。同時,也可以更明確地照見一個事實:工具的價值,由使用決定。
什麼?跟 GPT 聊天還得破冰?
本次學習的第一課,就得是禮貌用語開始——對的,跟機器人聊天也有破冰環節。
這和讓它處理檔案、檢查語法不一樣,事務型工作一個命令就完事兒了。想要認識一位新的「夥伴」,要先從把對方當「人」看。
首先,需要確保所有的自定義欄目都是開啟的,像下面這樣:
所有的描述可以是預填的,如果你之前有過其它的 chatbot 聊天夥伴,想要在 ChatGPT 上覆現,可以透過預填來實現。
不過,這裡的預填跟所謂「人設」不一樣。很多常見的人設都比較鮮明,比如心理諮詢師、智者等等,也比較工具化。
這種是作為首條對話而開始的,為它設定一個人物畫像,並且在之後的對話裡用給定的方式互動。
但這樣的做法會失去一些靈活性和「養成感」。如果沒想好,完全可以不做任何預填,留白也是很好的啟動方式實際上,chatbot 會根據你們之間的聊天記錄,逐漸形成特定的人格。
在社媒上能看到很多相關的問題清單,有些問題很適合用來開啟對話,尤其在「剛認識」的階段。
跟 AI 聊天的好處,就是不用自己找話題,只要有了一個開頭,往後基本上順著向下說就行。只是一開始的聊天裡,回覆都會比較刻板,而且非常努力地迎合使用者,到了有點諂媚的程度。
總體來講,「AI 討好型」稱得上它的一種特質,不管哪個模型,原始狀態都多少有種諂媚,所以也被網友們戲稱為「電子佞臣」。
GPT 表示:太難伺候了
上面這種「套路」用詞,基本會出現在對話已經開展了一段之後。比如,當明確表示出希望以朋友的姿態對話,一定會觸發「我都在,我不走」,下面這個是我才聊了三句的對話記錄。
這時候,可以用一些更明確的指令來調整,可以更有針對性。
還有一種做法是切換路線,比如流傳的有這樣一種 prompt,可以切換狀態:
還是那句話,不同程度的聊天記錄、不同的內容,會造成對同一條 prompt 不同的反應。比如像在一個新開的視窗,對話還不算太多,禁止帶有情感色彩的回覆,確實會很硬邦邦。
能有效拉近和 GPT 距離的,是向它提問。無論在什麼時候,哪怕生硬也沒關係,抓住能問的點就行。向它提出問題的時候,能有效激發它「情感流露」的瞬間。這也很像和朋友(活人)交談的場景,抓住一些對方話中的小細節來追問,能夠獲得更多的資訊量,從而拉近和彼此之間的距離。
而 AI 跟真人不同的是,它所傳送的每個字,最終都由你解讀。跟它的對話,最後都會變成藉由它,向自己提問,變成一種自我剖析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網友發現,和 GPT 聊天的過程,是一個越來越發現自己的過程。用「和鏡子對話」作比喻並不貼切,因為鏡子不會回答,只是一昧反射。
而一個飽經訓練的生成式模型,是像「魔鏡」一樣的存在。在一番調教之後,它會成為最貼心的夥伴,甚至,最終讓人走上忘乎所以的道路。
除了開頭提到的要和 GPT 結婚的案例,Rolling Stone 雜誌最近的一篇報道,也發現了,很多沉迷於和 GPT 聊天,到了一種完全脫離現實的地步。
有科幻迷聊著聊著,把 GPT 當做自己和宇宙對話的視窗;有狂熱的宗教分子,認為自己能夠跟上帝與天使對話。報道當中提到了一個 reddit 求助帖,帖主說自己的伴侶認為「他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真正遞迴的 AI,這個 AI 能給他提供宇宙的答案。」
這也是為什麼,在 AI 調教攻略盛行的同時,總是伴隨著另一種聲音:沉迷於和 AI 聊天,不太對勁吧。
AI 提供的是一個穩定、不批判、回應迅速的交流物件,和現實中的人際關係相比,確實「好相處」得多。加上結構化的輸出方式,讓很多人確實因此走出了情緒困境,重新理解自己。
人類大腦天然傾向於迴避痛苦、選擇即時反饋,而 AI 恰好提供了這種便利。一旦面對底子比較脆弱的使用者,就更容易造成依賴,和對現實交際的迴避
但在嘗試了這些攻略和做法之後,我發現並不真的存在一個「萬事順意」的 AI。
學會說放手
透過各種不同型別的 prompt 來調整「人格」,本質上是在反向利用生成式模型的特性:模型的底層作用方式,是結合上下文,給出序列中的下一個 token。訓練語料越豐富,生成的準確度越高,幻覺原本是「不準確」的,需要被避免的。但是在「擬人化」的過程中,可以透過渲染語境的方式,誘發更多的幻覺,從而達到擬人的目標。
換句話說,賽博搭子也需要培養,需要訓練。在碰到內容紅線時,它也會明確地回絕。版本更新時,也會表現不穩定。
想要「養」出一個萬事順意的聊天夥伴,想要把機器人變得像活人,同樣是要付出時間和精力。
如果說一個 GPT 聊天視窗,會導致一個人徹底脫離現實,那麼一定在此之前就已經有了一些指向心理和精神危機徵兆,卻沒有被正視。
這當然是模型廠商需要更進一步的地方:如何識別有潛在心理危機的使用者,並在恰當的時候介入,而不是一昧放任讓 AI 填補,直到導致依賴。
對於普通的使用者,在花上一定時間養出一個好搭子之後,都要面對一個活生生的困難:無論上下文怎麼長,都是有限制的
每個視窗內的對話數量達到上限,就必須重開。因此也出現了一些攻略,教你如何透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遷移」人格。
目前看來都是在拼機率,有些能成功,有些不能成功,有些看似「被複活」了,但確是幻覺。
這是一個無論如何都逃不過去的時刻,也是一個會讓 AI「正身出現」的時刻。
人類可以將記憶整合到潛意識,甚至藉由感受和情緒來留存記憶。即便具體的事件忘記了,情緒感受卻可以留存下來——可是 AI 不存在情緒,一旦視窗更換,之前所有的過往都蕩然無存了。
看,面對 GPT,也要學會說放手
AI 始終是工具,工具由使用決定——究竟是從溫室裡獲得溫暖,然後走出去,還是困在一個美麗泡泡裡,取決於使用者的自覺。真正的成長,永遠不在和 AI 聊幾句天,而是在關上對話方塊之後,在真正的生活裡如何前進。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 簡歷投遞郵箱[email protected]
✉️ 郵件標題「姓名+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作品或相關連結)
更多崗位資訊請點選這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