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低精力了嗎?
近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討論“低精力”,也有許多人確診自己為“低精力人群”。隨著討論漸熱,“低精力”的典型表現也越來越多:
😫才做兩分鐘家務就感到疲憊不堪,低精力;
😫每天都要睡很久,睡不夠就頭暈乏力,低精力;
😫沒慾望,不愛卷,受挫了也遲鈍麻木,低精力;
😫抗壓能力差,遇到一點小事就內耗,低精力!

“低精力”,已經快被玩成梗了丨小紅書
話說,和心理/精神相關的概念,比如NPD、反社會、迴避型等,在社交媒體上都挺容易被濫用。那“低精力”在心理學上,究竟是咋回事?確認自己是“低精力”後,可以採用網友們給的改善措施嗎?
01
低精力,不就是純懶嗎?
網友們說的“低精力”,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容易累、想坐下躺下。
哎,這不就是懶嗎?還真不一定。
根據大家的描述,“低精力”的核心“有動力,但沒精力/能力”。
我真的很想做飯給自己吃,但剛把菜洗好切好就身體累腦袋累,沒法炒菜了。我今天必須把ppt做完,但做了10分鐘,精神就完全渙散了,一邊放空一邊乾著急。
而純懶則是“有精力/能力,但沒動力”。
做衛生確實不難,但我不想打掃,就這麼髒著吧。跑步太累太無聊了,胖就胖吧,反正姥姥喜歡我胖。
容易和“低精力”“懶”混淆的,還有一個兇惡的因素:抑鬱。和前兩者相比,抑鬱既沒有動力、也沒有精力/能力,甚至會覺得一切都毫無意義。
是不是還挺好區別的?你更像是哪一種呢?
02
生而為人,為什麼精力有高低?
有的人精力低,有的人卻精力旺盛,從早上起床到晚上躺下,期間能kuku做好多事,彷彿一塊超長續航的大電池。
同樣是人科人屬智人種,為什麼精力容量區別這麼大啊?
缺乏精力不是錯,可能是天生的
一項研究調查了10萬個樣本,對“過去兩週感到疲倦或精力不足的頻率”這個問題的回答,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結果發現,疲勞的遺傳率為8.4%——也就是說,容易感到累,有8.4%的情況是和基因相關的[1]。
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多?
其實,GWAS這種方法有所侷限。它雖然能精確計量某些變異位點產生的遺傳效果,但會忽略掉很多“目前還沒發現的基因或變異造成的效果”“基因與基因之間的相互影響造成的效果”“基因與環境互動造成的效果”等因素對性狀的影響,所以一般認為這個數值是被低估的,真實情況也應該比8.4%這個數字更高。
還有一項研究,發表時間較早、樣本量更小,但綜合考慮了整體遺傳因素影響的雙生子研究表明,人群中疲勞感的差異,有38%的情況受遺傳影響[2]。
一些疾病可能導致精力缺乏
慢性疲勞綜合徵、甲狀腺功能減退、糖尿病、貧血、睡眠障礙等許多疾病,都可能有疲勞的表現。

我問AI哪些常見疾病會導致疲勞,AI給我來了段貫口,不過以這種方式找AI分診甚至看病是完全不靠譜的,僅供參考
我們的日常飲食也關乎精力
一項相關分析表明,不吃早飯、飲食不規律等不良飲食習慣,與疲勞感受存在正相關[3];
吃太多碳水化合物也可能導致短期內精力不足、警覺性降低[4],俗稱“暈碳”;

山西人:我睡個午覺再起來接著看推送丨小紅書/超能炫的大寧
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D、鐵、鎂、鋅等營養物質,會參與身體的能量代謝、DNA合成、氧輸送、神經系統功能活動等多項生理過程,如果缺乏這些營養物質也會導致疲勞[5]。
心理因素同樣對精力有影響
最後,如果你精力不濟,也可能因為眼下外部壓力過多[7],怪這個世界!

03
確診“低精力”,我能做些啥?
看來,儘管一眼望去都是精力地下,實際根源卻可能千差萬別,應對方法也應該有針對性:該體檢體檢,該吃飯吃飯,該接納自己的就試著減少內耗吧。
這裡還有一些或許通用的方法,你也可以參考一下。
-
補充維生素D
在社交媒體上,一些網友表示在補充維生素D後,精力得到了明顯改善,還掀起了一股查維D、補維D的熱潮。



圖丨小紅書
身體缺乏維生素D,的確會對精力、情緒、睡眠造成負面影響;身體獲得維生素D的重要途徑是曬太陽,然而我們在室內工作、在室外防曬,缺維生素D的情況就很常見。這麼說來,讓身體得到充足的維生素D,對不少人來說都可能是改善精力的好辦法。
但是有兩點需要注意。
先要確認自己是不是缺乏維生素D。
如果精力不濟不是因為缺維生素D,不缺還補,可能給身體帶來負擔。
如果需要補劑,用法用量必須諮詢醫生。
我國衛健委建議,18歲到50歲人群每天攝入400IU的維生素D,最多不超過1000IU[8];美國內分泌學會則認為,50歲以下人群維生素D攝入量不超過每天600IU,且身體正常、飲食均衡的情況下不建議使用補劑[9]。
網友們動輒3000IU、5000IU的每日服用量,著實有點激進了,參考不得。

擅自吃大劑量維生素D,隨機嚇壞一個醫生丨小紅書/領導夾菜我轉桌
上文提到的其他和精力相關的營養物質也是一個道理:先查查自己缺不缺,缺的話必須諮詢專業人士怎麼補。
動起來,哪怕只動一點點
反直覺的是,比起癱著看電視,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更能讓人從精神疲勞中恢復[10]。
我知道對於精力低下的人來說,動起來都很難,更別說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了。

運動遠不止有跑步,看看這裡有你想嘗試的嗎,點選可放大丨《全民健身指南》,國家體育總局
都做不到?那我們喝咖啡吧!
最後的最後,還有一個立竿見影的精力提升方案:喝咖啡!
正著說,容易感到精力不濟的人在攝入咖啡因後,在精細動作任務上表現更好[11];反著說,精力充沛的人,比嚴重疲勞的人喝了更多的咖啡[12]。
咖啡只能短暫提升精力和專注度,如果ddl近在眼前,噸噸喝掉一杯是有幫助的。
要長期、根本地改善精力,還是要遵循以下原則:
先體檢、慎重吃補劑、多運動、必要時喝咖啡;
找到適合自己精力特質、興趣愛好的生活方式,畢竟能把日程表填滿並全部打勾的還是少數人,張弛有度、小滿即安才是生活的常態。
參考文獻
[1] Deary, V., Hagenaars, S. P., Harris, S. E., Hill, W. D., Davies, G., Liewald, D. C., … & Deary, I. J. (2018). Genetic contributions to self-reported tiredness. Molecular psychiatry, 23(3), 609-620.
[2] Hickie, I., Kirk, K., & Martin, N. (1999). Unique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of prolonged fatigue: a twin study.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9(2), 259-268.
[3] Tanaka, M., Mizuno, K., Fukuda, S., Shigihara, Y., & Watanabe, Y. (2008).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etary habits and the prevalence of fatigue in medical students. Nutrition, 24(10), 985-989.
[4] Mantantzis, K., Schlaghecken, F., Sünram-Lea, S. I., & Maylor, E. A. (2019). Sugar rush or sugar crash? A meta-analysis of carbohydrate effects on mood.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101, 45-67.
[5] Tardy, A. L., Pouteau, E., Marquez, D., Yilmaz, C., & Scholey, A. (2020). Vitamins and minerals for energy, fatigue and cognition: a narrative review of the biochemical and clinical evidence. Nutrients, 12(1), 228.
[6] Stephan, Y., Sutin, A. R., Luchetti, M., Canada, B., & Terracciano, A. (2022). Personality and fatigue: meta-analysis of seven prospective studies. Scientific reports, 12(1), 9156.
[7] Kocalevent, R. D., Hinz, A., Brähler, E., & Klapp, B. F. (2011). Determinants of fatigue and stress. BMC research notes, 4, 1-5.
[8]https://www.nhc.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8/05/20180516113316628.pdf
[9] Demay, M. B., Pittas, A. G., Bikle, D. D., Diab, D. L., Kiely, M. E., Lazaretti-Castro, M., … & McCartney, C. R. (2024). Vitamin D for the prevention of disease: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109(8), 1907-1947.
[10] Oberste, M., de Waal, P., Joisten, N., Walzik, D., Egbringhoff, M., Javelle, F., … & Zimmer, P. (2021). Acute aerobic exercise to recover from mental exhaus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hysiology & behavior, 241, 113588.
[11] Fuller, D. T., Smith, M. L., & Boolani, A. (2021). Trait energy and fatigue modify the effects of caffeine on mood, cognitive and fine-motor task performance: A post-hoc study. Nutrients, 13(2), 412.
[12] Güneş, M., & Demirer, B. (2023). A comparison of caffeine intake and physical activity according to fatigue severity in university students. Evaluation & the health professions, 46(1), 92-99
作者:蘇七年
編輯:李小葵
本文來自果殼(ID:Guokr42),未經授權不得二次轉載,如有需求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經緯張穎內部講話:2024,四大關鍵決策
經緯徐傳陞:做VC這麼多年,人們總在問我同一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