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第一高中亞裔學霸跳樓自殺!疑因藤校全拒!“病態雞娃”毀掉一代精英學霸…

近年來,“教育內卷”現象愈演愈烈,家長們的焦慮情緒也在不斷攀升,而“藤校”依舊是許多中產家庭的目標,為此家長們嚴格要求,但青少年們在學術壓力、父母期望和同輩競爭的重重壓力下,患上“心理疾病”的機率大幅增加。最近,正是美國藤校下offer的時候,而這時卻再次傳來美高生自殺的訊息,下面跟隨主頁君一起來看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吧!
From 爸爸真棒
微訊號:babazhenbang
“爸爸真棒”是一個K12原創教育平臺
致力於理性、深度、有啟發的融合教育探索
2025年3月28日,這是美國大學RD(常規錄取)放榜的日子,在社交媒體上熱鬧轉載的“藤校榜單”“地區錄取分析”的一片歡騰的氛圍中,美國著名高中菲利普斯安多福學院(Phillips Academy Andover)的校園卻被一小片陰霾遮蔽。
根據媒體公開報道,該校韓國裔優等生Lucas Lee自殺身亡。這位常年霸榜學術榮譽榜單、身兼辯論社主席與社群服務專案負責人的"模範生",在完成藤校申請後的第七天,在前一天晚上藤校發榜完畢自己卻失望而歸,他給父母發了簡訊後,從科學樓頂縱身躍下。
這個出身東亞內卷文化圈的年輕孩子的“銷號重練”(學生的內部黑話),撕開了頂尖教育機構精心編織的成功敘事,露出了“榜單排名”下暗黑的一角。
他的死亡,所觸及的不應僅是他的家庭和學校,而應當時時敲擊每一個追尋精英教育結果的家庭:
  • 當一個完美履歷的孩子內心深處,潛藏著一座被忽略的冰山
  • 當現實的冷硬撞上他們內心的脆弱,我們將如何面對"名校光環"之下的存在主義困境?

01.

精英少年的“人生單行道”
沒有人能否認,Lucas Lee在世界精英教育路徑中,已經位列頂級。他成長軌跡和許許多多他的同窗一樣,堪稱精英教育範本,而這樣的學生通常具備幾個特點:
一路創造學術神話:
高GPA,SAT接近滿分的成績,各種競賽獲獎甚至冠軍頭銜,AP課程獲得“學者榮譽”;
努力做個社交王者:
許多學生在學生會擔任重要職責,或者參加戲劇社等文藝活動;
給自己的文書上塑造道德楷模的人設

發起社群流浪動物救助計劃,參與援助第三世界國家計劃;
但在這樣看似完美的規劃路徑中,他們付出的代價往往是:
  • 每日睡眠不足4小時,咖啡因依賴;
  • 嚴重缺覺仍堅持體育訓練,不敢拉下重要的“藤校加分項”;
  • 和密友承認"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與文書中的"社群中的熱心人”判若兩人
本文配圖自電視劇 |《善意的競爭》 
所以,這位最新走到聚光燈下的“銷號”少年,他遭遇的是一場意義的坍塌:像一隻羽毛潮潤的雛鳥,他人生的意義感被建立在“藤校直通”的單行道上;而他的父母,恐怕也是這個單行道上同路人。
在等待藤校offer的同樣場景下,也有一位父親分享了全家在心焦的等待中試圖分散注意力的抵抗:
“我孩子現在拼命彈鋼琴……2小時後,他就知道是去常春藤學校還是UC Berkeley。 我太太說她現在拼命刷廁所釋放壓力……我在辦公室看聖經……”
最後這位父親的孩子只等到了3所大學的waiting list。對於這個家庭來說,等來的是失望,但好在他們接受得還算平靜,看客們在唏噓的同時,很難忽略一個事實:即便這位父親作為退而求其次結果的UC Berkeley和UCLA,也是精英教育中前百分之10的結果,甚至有可能是別的家庭高興得激動落淚的結果——真的不必用萬分沮喪的口吻作為“失敗心得”分享。
而另一位評論區的小紅書網友“Cyan”表示,自己“27歲時丟掉了重要工作offer只能去劍橋做博士後……覺得人生無法按計劃進行,丟人,活不下去了……”,同時,ta也認為“只有競爭和成績的人生太殘酷了。”
然而,我們毫不猶豫拋棄的人生,也許是別人一輩子都到達不了的終點:當孩子“只能去非藤校美本”的家庭被焦慮和失望啃食時,另一些家庭請來親朋好友慶祝“本科過線”;當一些學生用“雙非”的身份自嘲時,阿富汗的孩子們正在追著汽車乞求分到一張餅,併為能成為修理腳踏車的學徒而露出最燦爛的笑容。
那麼,是那些家庭和孩子太矯情,乃至看不見世界和人生的其他可能嗎?
其實,當“優績主義”成為新宗教,踏上那條朝聖之路的我們,都只是“被獻祭的信徒”。
進入消費社會,被物質和金錢符號圍困的中高產家庭,都或多或少地被圍困在一種現代性困境之中。它的本質在於,社會將"優績"異化為一種信條,用量化標籤重構人的價值座標系。如同中世紀基督徒,將救贖寄託於上帝恩典,當代人將人生意義錨定於學歷、職位等符號資本。
這種意識形態透過三重機制實現精神控制:
01.教育被異化為"鍊金術",將知識獲取,異化為“成功者身份”的生產流水線;
02."成功-失敗"的二元審判體系,使優等生產生"自我價值=成就指數"的認知扭曲;
03.透過"奮鬥成癮"機制製造精神奴役,當代人陷入"越努力越焦慮"的惡性迴圈
這種獻祭機制的殘酷性在於:教育目標將淪為學歷的生產流水線,當職場晉升被異化為簡歷建設的軍備競賽,我們正在見證"人的工具化"的終極形態
資料顯示,美國常春藤高校中1%頂層家庭的學生數量超過底層50%的總和,這種教育資源代際壟斷實質是新型世襲制的溫床。職場中"996"的常態化,更是優績主義對生命價值的的掠奪。
今天在“成功的單行線”上的頂級精英用道德優越感規訓底層時,他們正在複製曾經貴族階層的傲慢。這種自願的精神獻祭,最終讓我們在一張自我編制的意義之網上苦苦掙扎:我們越是虔誠地膜拜優績神壇,越是被緊緊捆綁,無從逃離。

02.

階級跨越過程中的親子關係
“對不起,我辜負了全家人的希望”
在Lucas Lee的悲劇中,有一個細節讓人深思:他給父母發的簡訊中有一句“I'm sorry ”,這種對父母的愧疚感,作為東亞兒女,我們都曾經或多或少體會過。
這場藤校軍備競賽,也確實是真刀實槍的資源爭奪:根據資深留學中介的介紹,頂尖美國高中的錄取資料中,如果去除“legacy”(意為直系親屬曾在藤校就讀)或“捐款”學生的錄取,真實的藤校錄取機率會更低。而legacy錄取和捐款錄取,實際上就是赤裸裸地在寶貴的教育資源中,收窄階級流動的空間,為精英階層預留vip位置。
從這個角度來說,人生還未真正開始的孩子的稚嫩肩頭,承擔的不僅僅是穿上某藤校校服的期望,而是一個家庭跨越階層,進入世界主流精英世界的希望。
這種期望,往往是跨時代和跨文化的:一個在美高校園裡打橄欖球有母親跨洋陪讀的亞裔少年,和四十年前去黑煤窯打暑期工賺學費並湊了全村的錢的山村少年——本質上,都是被託舉的階層跨越者
教育作為核心路徑,在不同歷史階段呈現不同形態:四十年前的中國山村少年,透過高考打破地理與資源的雙重禁錮,用全村集資的學費換取改變命運的入場券;而當代亞裔少年透過體育特長申請常春藤名校,本質上是將身體資本轉化為文化資本的過程——橄欖球賽場上的每一次衝撞,都是對美國主流社會規則體系的適應與征服。
這種跨越的底層邏輯,正如社會學家布迪厄所言,是"符號暴力"的再生產
無論是學歷文憑還是體育榮譽,都在構建新的階層身份認同,期待被規則的制定者所接納,從而飛昇晉升。
對於家庭關係而言,山村少年家庭關係中的雷區,能被輕易地看穿:一個被託舉的人,是建立在“犧牲感”上的,ta往往沒有資格為自己辯解或脫身,熱門電視劇當中的“鳳凰男家裡的婆媳矛盾”“老家親戚上門不能拒絕”往往成為推動情節發展的矛盾焦點。
但對頂尖中學的亞裔少年,社會大眾卻難以感知他們內心的溫度,也看不到他們能夠轉身的空間同樣狹小。這樣的精神困境,在頂尖中學呈現複雜的病理形態:標準化考試篩選機制製造出70%亞裔學生佔據學術塔尖的假象,但隱藏著"每晚睡眠不足4小時"的生存常態與"40%學生考慮自殺"的殘酷真相
當白人精英家庭能透過繞開規則,重構競爭賽道時,亞裔少年們卻深陷"越努力越焦慮"的魔咒——他們既無法從家庭捆綁的階級飛昇道路中獲得解脫,也無法脫離強勢文化構建的“亞裔”身份,最終成為被社會規訓與自我異化共同絞殺的"空心人"
這句“對不起”的背後,是少年對自身無力以一己之力改變家族命運的徹底投降。

03.

美國精英教育,是一種人生投資
更是一種終身消費
一位哈佛畢業多年的精英人士有多年的習慣:在每年的紐約馬拉松比賽時,會穿自己畢業那年的運動衫參加比賽,在電視轉播和全紐約的精英面前,展示自己的legacy
美國的精英教育,即是一種人生投資,也是一種終生的消費;消費的不僅是在大學四年裡上過的課或完成的作業和考試,也包括對終生對名校符號的加工和展示。
哈佛運動衫上的年份編號,也就是紐約精英圈層中流通著隱形的階級密碼。這種消費具有時空延展性:校友會的年度晚宴上,三十年前的畢業生透過捐贈數額,獲得"榮譽校友"標籤,證明名校的符號價值還可以像紅酒般陳釀增值。
鮑德里亞預言的符號暴力在此顯現:名校文憑既是進入資本世界的通行證,又是固化階層的透明牢籠。在中國,985/211標籤製造的認知暴力更為赤裸——某網際網路大廠HR坦言:"清北畢業生簡歷才能進一面",這種明碼標價的學歷歧視,正是社會分層的具象化呈現。
當教育淪為身份表演藝術,教室便成了生產社會關係的工坊,每個學生的前程,都在此被鑄造成特定的階級模具。
而這個遊戲,可以退出不玩嗎?
Lucas Lee的選擇是“銷號退出”——從某個角度看,這種生命的“銷號”說帶有青少年特有的麻木的殘酷,但又何嘗不是一種無力者用解構語言的方式在反抗。
評論區有人說:
走出去看看世界吧,你會發現,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值得追求的美好。
這又何嘗不是另外一種退出。那些我們沒有拿到的結果,沒有踏上的一條路,沒有穿上的學校logo運動衫,沒有選擇的伴侶,沒有爭取到的升職,沒有推開的那扇門……都會成就我們看到的另一處的風景,遇到的另一些人,過的另一種生活。
「寫在後面的話」
在廢墟上重建意義世界
教育迴歸"立人"的本質,當每個少年,都在等待與探索中確認自我存在的意義,而那些隕落在青春途中的星辰,或許終將點亮文明的夜空。
這需要社會整體認知的覺醒:承認成長陣痛的正當性,尊重生命價值的多元光譜,讓每個少年保留仰望星空的勇氣。慶祝那些微小的快樂,也慶祝那些微小的成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