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安琪

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我是安琪。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人間草木》。
上一節我們說到,汪曾祺心胸豁達,善於從景觀中發掘細節之美,也願意嘗試各色美食。
這種包容多元、樂於探索的精神,正是他一以貫之的生活哲學。
那麼,在這一節中,讓我們來看看,汪曾祺對平淡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安於平凡
汪曾祺對許多地方的接受度很高,能夠沉入其中,寫出有意思的遊記,卻也對有些地方心懷疏離,要寫點什麼十分困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泰山。
泰山是“五嶽之首”,也是自秦始皇以來數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的地方,氣勢雄偉,地位尊貴。
幾千年來,寫泰山的作品不計其數,《詩經·魯頌》中說“泰山岩巖,魯邦所詹”,意思是泰山氣象龐大,在魯國的任何地方,都能抬頭看見泰山。
這是寫實,卻寫出了大境界。
汪曾祺認為,這是寫泰山的詩作裡最好的。
汪曾祺還推崇杜甫所寫的《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寫得平實,把泰山概括得極好,李白的“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雖然氣勢磅礴,卻顯得浮誇而底氣不足。
這樣的評價,其實也和汪曾祺自身的氣質和審美傾向有關。
他是個現實主義者,安於竹籬茅舍、小橋流水,對“偉大”始終懷有幾分疏離。
泰山是“強者之山”,元氣渾厚,與自己格格不入,因此難以感同身受。
其實,汪曾祺對偉大的風景和偉大的人,都有這種距離感。
在泰山封禪的帝王中,秦始皇和漢武帝無疑是最突出的兩位。
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可謂功業赫赫。
然而,汪曾祺對這些所謂的“豐功偉績”並不感興趣。
他更關注秦始皇本身,認為他是個孤高、冷酷、兇狠的人性範本。
至於漢武帝,汪曾祺的態度則更加鮮明。
他毫不掩飾自己的不認同,評價漢武帝是一個極不正常的人,一個妄想型精神病患者。
尤其他晚年的時候,好神仙、信巫蠱、濫殺近臣,連兒子都逼死了,顯示出極端的不安和猜忌。
更諷刺的是,這兩位“偉大人物”的封禪儀式,表面上極盡威儀,實際效果卻並不怎麼好。
秦始皇到泰山封禪時,途中遭遇暴風驟雨,不得不中途撤退;漢武帝則把封禪搞得極為神秘,不準群臣隨行,只帶了霍去病的兒子一起去,結果那個少年暴病而死。
如此隆重的大典,卻全程遮遮掩掩,反倒顯得心虛。
汪曾祺的視角獨具一格,常常能夠透過宏大敘事,看見帝王身上的荒誕、人性中的複雜。
他始終與“偉大”保持一種疏離感,對權勢與名利從不執著。
在他看來,人生的價值不在於攀登高位,而在於守住內心的平靜與明朗,踏實而真誠地過好平凡的生活。


安靜的生活
自年少時開始,汪曾祺就喜歡安靜、素樸的生活。
他常常拿著一本閒書,獨自待在外祖父家整潔明淨的客房裡。
屋簷下長著幾株梧桐樹,房間裡擺著漆桌和藤椅,牆上還掛著一幅字,用楷書寫著“無事此靜坐”。
在那個房間裡,他度過了許多個夏日。
年少時的冬天也總是安寧的。
天氣漸漸冷了,把蚊帳拆下來洗乾淨,放到明天夏天再拿出來。
床上鋪了厚厚的稻草,乾燥而溫暖,還散發著淡淡的清香,讓人一夜好眠。
南方的冬天溼冷,早起是個大難題。
汪曾祺最喜歡放寒假,因為放寒假他可以睡懶覺,家人還會把他的棉衣和棉鞋放在銅爐子上烘一下,起床後穿起來暖洋洋的。
寒風呼嘯的日子裡,老太太們圍著爐子玩紙牌,小孩子們則踢鍵子、下棋,都不愛出門。
等到大雪落下,臘梅花開了,靈巧的孩子就爬上樹,折幾支花團錦簇的臘梅插在花瓶裡,屋子裡始終有淡淡的香氣,這是冬天特有的情趣。
汪曾祺在故鄉的那些年,就過著這樣不慌不忙、舒服自在的生活,這塑造了他的人格底色。
儘管長大之後他走南闖北,見識過大風大浪,卻依然初心不改,喜歡緩慢、安靜的生活。
下放到張家口勞動時,汪曾祺曾和三十多名工人住在同一個屋子裡,睡覺都是大通鋪,無論白天還是晚上,都少有安靜的時候。
不過,汪曾祺心境平和,即使周圍喧囂,他卻能夠“心如止水”,照樣讀書和寫作。
其實,追求安靜的生活,並不意味著完全遮蔽外界的干擾,只待在自己的小天地裡,而是心志堅定,即使身處鬧市,也能保持一顆平靜的心。
這樣的清明與堅定十分難得,它使人在紛擾的世界中不至於沉溺、迷惘,而是能夠傾聽內心的聲音,走上一條真正屬於自己的道路。


自得其樂
在人生選擇上,汪曾祺一直如此清醒。
他總是去做那些讓自己充滿熱情的事情,也從中獲得了許多快樂。
汪曾祺年輕的時候喜歡唱戲,學過京劇和崑曲表演,20世紀60年代,他到北京劇團當編劇,創作了京劇劇本《王昭君》,還參與改編了現代京劇《沙家浜》和《紅巖》等。
同時,汪曾祺一直堅持寫作。
他從大學時期開始發表作品,寫了大量的散文和小說。
在寫作時,他不追求宏大的題材,更看重日常生活中的美感和趣味,因此充滿人情味。
汪曾祺還很喜歡美食,也愛鑽研廚藝。
提著菜籃子到菜市場,觀察紅紅綠綠的瓜果蔬菜,思考搭配的方式;把菜買回家之後,動手洗菜、切菜、炒菜,最後把美食端上桌,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汪曾祺不把做菜看作勞動,而是一種消遣的方式。
因此,他並不遵循常規,常常有自己的巧思。
他曾經用家鄉做野菜的方法來涼拌菠菜:把菠菜焯水後擠幹水分,加入香乾、蝦米、蒜末和薑末拌勻,上桌時再淋上麻油、醬油和醋,吃起來滋味鮮美,不比野菜差。
因此,這道菜成了汪曾祺待客的招牌之一。
汪曾祺發明過不少菜品,其中最讓他自豪的是一道“塞肉回鍋油條”。
它的做法是將油條切段,塞入拌好的肉餡,再放進油鍋炸一遍,外酥裡嫩,香脆四溢,讓人胃口大開。
汪曾祺的廚藝極好,許多人慕名而來,要嘗一嘗他的手藝。
旅美作家聶華苓到北京訪問時,中國作家協會特意安排汪曾祺在家設宴招待。
汪曾祺去美國參加“國際寫作計劃”時,和聶華苓成了好朋友,對她十分了解。
因此,汪曾祺沒有做大魚大肉,而是做了幾道家常小菜,其中有一碗揚州煮乾絲,聶華苓十分喜歡,吃完之後還端起大碗,把煮乾絲的湯都喝光了。
汪曾祺知道,聶華苓是湖北人,在南京讀完大學,還工作過一段時間,尤其喜歡吃淮揚菜煮乾絲。
定居美國之後,她難以吃到故國美食,汪曾祺的那道菜勾起了她的家鄉情懷,讓她吃得很盡興。
還有一次,臺灣作家陳怡真到了北京,點名要舊友汪曾祺做菜。
那幾天正值北京的小紅水蘿蔔上市,味道鮮甜,且臺灣沒有那種蘿蔔,因此,汪曾祺做了一道乾貝燒小蘿蔔,陳怡真讚不絕口。
汪曾祺還炒了一盤雲南的乾巴菌,這也是臺灣沒有的,陳怡真吃了許多,離開時還將剩下的乾巴菌打包,帶回賓館慢慢吃。
在做菜時,汪曾祺心思別緻,不僅關注烹飪的方式,還會考慮吃菜的人,根據物件選擇要做的菜品,因此總能打動人心。
對汪曾祺來說,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不急不躁地慢慢鑽研,能夠自娛自樂,就是人生一大滿足了。
至於能做成什麼樣子,或者受到怎樣的認可,並不是他汲汲以求的東西。
正因為如此,他能夠不帶功利心,專注而自在地活在自己的節奏裡。


認真地愛著,詩意地活著
汪曾祺一生從容豁達,看得見世間萬物的美好,也看得清生活的真相。
他的足跡遍佈高郵、昆明、上海、北京、張家口……
無論如何輾轉漂泊,卻始終保有一份溫厚與明亮。
這份氣質,正是一代知識分子在風雨中仍不失溫情與風骨的象徵。
汪曾祺走過的路、經歷的事,都化作了筆下鮮活的文字。
他寫春天的野菜、秋天的果香,寫風中顫動的芋頭苗、雪中綻放的臘梅花,也寫旅途中偶遇的人和飯桌上騰起的煙火氣。
他從不追求宏大敘事,而是以一顆溫潤而幽默的心,從容地關注“活著”這件事。
他告訴我們:慢慢走,認真活,在細水長流中,我們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溫熱與豐盛。
“歲月極美,在於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在四時流轉中,世間依然值得,我們只需認真去愛,詩意地生活。
好了,講到這裡,《人間草木》這本書的共讀就全部結束了。
每本書都是一場值得期待的旅程。
我是安琪,期待在下一本書中與你相遇,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