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過去,什麼最重要?
必然是填志願。
前不久,一名來自山東的考生,花5499元請了一位高考志願填報規劃師,結果96個本科志願全滑檔,一度登上微博熱搜。
這就是如今的高考志願填報現狀,走出考場,你以為輕舟已過萬重山,實際是“烏蒙山連著山外山”。
什麼是“提檔”“退檔”,誰能分清“招生簡章”和“招生章程”,選學校還是選城市?周圍人紛紛勸你走出資訊繭房,意見聽多了反而更加迷茫。
千挑萬選,卻草草押注,一不小心就迎來一場月薪3000結局,真叫人大汗淋漓。
填志願還要花錢?究竟為什麼這麼難?這些年又發生了哪些新變化?

先來看看志願的填報數量是如何一路飛漲的。
1952年,高考正式建制,但高考志願卻在七十多年間歷經多輪變化。
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先填志願再考試”是當時最主流的錄取方式。這時的高等教育處於重建初期,多數高校實行單獨招生。雖然考試形式是統一考,考生們實質上參加的還是某一高校的招生考試,志願填報也得在考前完成。
考前填志願完全依靠估分,考生們不僅只能“盲填”志願,志願數量也極其有限,僅有3-5個。在那個資訊相對閉塞的年代,很容易因為誤判而最終導致“高分低錄”,甚至是落榜。
直到20世紀90年代,考前填報志願這一模式才終於在高考改革中被取代。
“考後估分填報志願”模式此時出現,目的正是為了調節考試超常或失常帶來的錄取波動。估分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但沒有被徹底解決,考生仍是在“摸黑”進行報考,“高分低錄”的問題依舊存在。
因此,估分填報志願實行的時間並不長,後期逐漸被“知分填報”所取代。
除了錄取時段的變化,錄取方式也在不斷翻新。但總體上,可以分為“梯度志願時代”和“平行志願時代”。
梯度志願錄取的底層邏輯,是對學生的分數進行分段,再從上到下按照分數段進行投檔。上一分數段投檔完成前,不會進行下一分數段的投檔工作。

理論上,這樣更有利於強烈希望被第一志願錄取的考生。比方說,如果你考了650分,你的基友600分;華科是他的第一志願,你的第二志願,分更低的基友反而會先“上車”。這就跟擠地鐵一樣,雖然他通勤時間比你長,但是人在始發站就上了車,如果你的第一志願投檔失敗,意味著你只能去其他中途站“換乘”,並且極有可能擠不上車。
只靠第一志願定“生死”肯定不行,因此,新的錄取方式浮出水面。
2002年,湖南省率先進行“平行志願”的試點改革。它在“分段錄取”上精細化,將每一分劃分為一段進行錄取,在高一分的分數段上沒有完成投檔前,後一個分數段就無法開始。

這樣一來,“高分低錄”的風險就被大大降低,考生可以用已知的分數去匹配最好的大學。
在平行志願填報模式下,每個批次可以填報4-8個院校,每個院校可以選6個專業。在多個省份試點之後,教育部在2008年正式決定向全國推廣平行志願。
如今,新高考改革已經走過了11個年頭,隨著2025年第5批省份加入,目前已有29個省份正式邁入了新高考階段。志願填報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出現了“院校+專業組”和“專業(類)+院校”兩種填報方式。

兩種填報方式雖然不同,但作用上殊途同歸,都使得志願填報數量來到了前所未有的量級。
以實行院校+專業組的四川省為例,如果將45個志願以及專業填滿,意味著最多可以有270個組合。而以實行專業+院校填報方式的遼寧為例,今年的遼寧考生甚至可以填報112個志願,而在新高考改革之前,遼寧的最高志願填報數量,只有36個。

人生分水嶺面前,不打”無準備的仗“。
雖然年輕群體在網際網路上持續輸出“要鬆弛”“要躺平”“要發瘋”,但在高考這檔子人生大事面前,沒有P人,只有“比J更J人”。
“後浪研究所”6月發起了一項高考願填報小調查,在這項調查中大部分者都會填報志願前做計劃”,完全不做任何準備的只佔13.97%。

在所有選項中,“自己的分數在全省排名”和“本省招生批次設定和志願數量”是多數考生會在填志願前專門瞭解的資訊,佔比分別達到70.74%和63.76%。但與此同時,排名第三的“心儀院校的招生章程”,被選擇率則驟降到了30.13%,與前兩項差異顯著。
但其實,招生章程是高校招生的法律性檔案,詳細規定了錄取規則(如專業級差、分數優先/志願優先)、專業特殊要求(單科成績、外語語種)、身體條件限制、學費標準等關鍵資訊。好好把握住這一資訊點,或許會讓你在志願填報的起跑線上,比同屆考生快出一個身位。
可以看出,如今考生們普遍抓住的還是“自身定位”(排名)和“規則框架”(批次和志願),對招生章程、職業規劃、專業意向等其餘資訊點的關注度整體偏低;低至17.90%的報考預案關注度,也能反映出考生們在長遠規劃意識的相對薄弱。

儘管獲取資訊的渠道五花八門,官方釋出卻佔據絕對信任優勢。在艾媒諮詢2025年的報告中,統計了最受考生/家長信任的資訊渠道排名,教育部門/招生辦的官方釋出依然是最受信任的渠道,佔比59.95%,遙遙領先。
可以說,教育諮詢機構的建議(53.13%)、家長親友的經驗(44.21%)和官方釋出資訊共同構成權威資訊三角,覆蓋了絕大多數人群,形成志願填報的“決策基石”。而高校官網的信任度(31.83%)則明顯低於其他資訊渠道,也能變相看出考生更關注大面上的資訊和規則,而非具體到院校的招生細節。

看完了志願填報前期的資訊獲取途徑,我們再來聊聊在填報過程中,那些考生們紮紮實實會遇到的問題與痛點。
透過“後浪研究所”的調查資料,我們可以發現,“迷茫”是志願填報時的主旋律。
資料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學生選擇了“缺乏職業規劃”和“自我認知模糊”,這兩者構成了中國高考生最深層次的焦慮:我該選什麼專業?我適合什麼專業?我喜歡什麼專業?

這遠非單純的填報技術性問題,而是目標缺失導致的選擇癱瘓。
在面對高考這個重要分叉路時,不瞭解外部世界(職業需求、行業發展),也不夠了解自身(興趣、能力),只能被動陷入“雙盲”狀態。在十幾年的學習生涯中,填志願選專業就像一道被老師家長錯過,但又偏偏壓軸出現的必答題,讓人汗流浹背。
而資訊過載(36.24%)和規則複雜(34.06%)的排名緊隨其後,也進一步抬高了決策門檻。由此可見,“方向不明”和“資訊不清”構成了志願填報的核心困境。
但總的來說,考生們在志願填報上所遇到的痛點,還是“選擇的困惑”遠大於“操作的困難”。

在這樣的境況下,一個億萬市場應運而生——志願付費填報。
根據艾媒諮詢的資料顯示,近10年,志願填報的市場規模擴大了7倍,從2016年的1.3億元,一路增長到2026年的9.5億元。張雪峰團隊推出的17999元“圓夢卡”、11999元“夢想卡”,2025年所有省份服務名額提前售罄,甚至2026年名額也被全部搶訂,火熱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但與此同時,2025年全國已經有1800餘家相關企業,其中超過6成企業成立時間不足5年。還有30餘家曾因虛假宣傳被處罰,暴利驅動明顯,也催生出了一系列市場亂象。
高考志願填報市場的繁榮,本質是教育焦慮下的產物。短期內當然可以為部分家庭提升資訊整合效率,但對志願填報有多大幫助?又或者是否值這個價格?就比較見仁見智了。

相比填志願前是糾結還是迷茫,更值得關注得是,年輕人們最後都去哪上學了。
“後浪研究所”的調查資料顯示:儘管北上廣深讓人神往,但白字的985、211、雙一流,更讓人心癢。

超四成的年輕人認為,相較於專業和城市,學校的社會認可度,才是志願填報中的硬通貨。
在他們眼裡,即便地理位置欠佳,名校依然是塊好用的敲門磚,不僅能能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更高的容錯空間,入學後轉專業或跨行就業時,其所具備的名校光環仍能幫助學生開啟更多通道。
更進一步來看,學校的社會認可度,是志願選擇中的“硬通貨”,近3/4分的受訪者,將學校的綜合排名作為首位考量。

超六成受訪者關注學科評估、師資力量等專業實力,“綜合排名”和“專業實力”,共同構成擇校的雙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日子好起來了,但學費仍然是不少學生關心的重點。這一點在擇校考量因素中清晰體現,受到了超過五分之一學生的強烈關注。佔比雖然並非最高,卻實實在在反映了,對於相當一部分學生及其家庭,學費依然是切實存在的決策門檻。

此外,在選擇專業的“決定性因素”上,個人興趣和就業前景斷層式領先。一方面說明學生在專業選擇上,高度重視自我價值實現,另一方面也對社會競爭有著清醒認知。而選擇家庭決策的受訪者,僅有14.41%,家長的意志在如今這一批年輕考生中,只能屈居第三梯隊了。
至於城市選擇上,六成以上的學生更希望去經濟更發達的城市。這不難理解,所在城市的經濟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學生在畢業之後的就業起點,和工作薪資水平。

據艾媒諮詢資料顯示,2024年世界500強裡,中國有133家企業上榜,上榜數量最多的為北京,有49家,其次是上海和深圳。而在2024年第三季度,全國38個核心城市中,北上廣深杭五大城市佔據招聘月薪前五位置,上海以13544元平均招聘月薪穩居榜首。

高考學子為志願糾結的同時,高校專業也正迎接著一輪大洗牌。
翻看過去5年教育部公佈的資料,就會發現,高校裁撤的專業越來越多。2020年被撤銷的本科專業布點為518個,2022年925個,2023年到達峰值1670個,2024年雖然數量有所下降,但依舊高居不下,總計撤銷1428個,是5年前的5倍。
撤銷專業,原本是高校專業動態調整的常規舉措,本質是讓大學專業既跟上社會發展,又符合學生的就業期望。但也變相給學生們製造了新焦慮:我的專業,會不會學著學著就沒了?

以四川大學為例,2024年,川大一口氣撤銷了31個專業,數量之多,全國罕見。而其中不乏一些過去公認的熱門專業,如:廣播電視學、土木工程、電子商務、網路工程、工業設計等。
當我們重新審視這些被撤銷的專業,定位模糊、課程滯後、就業質量下滑,幾乎是它們的共性標籤,如何在填志願的時候就規避做”關門弟子“的風險,可能是考生家長共同的擔心。
不過,儘管高校專業正在經歷大洗牌,但每年的熱門專業起伏並不大。
由夸克提供的最新資料顯示,近5年的熱門專業排行TOP10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除了在2022年短暫被法學超越,長期穩居TOP1。
圖表5.2 近5年關注度最高的本科專業
工科專業則變得越來越吃香,2024年的熱門專業排行榜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以及自動化、人工智慧、口腔醫學以及軟體工程佔據前5,這其中,4個都是工科專業。
而法學,成為唯一穩居前三的文科,但其他文科專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英語專業在2023年跌出前十,漢語言文學在2025年止步前十,傳統文科在熱門榜單中逐漸邊緣化。
儘管新高考改革取消了文理分科,全面實行“3+1+2”模式,但選擇了“歷史類”的學生,仍然被看作“文科生”。面對文科邊緣化,以及各高校的“文科縮招潮”,“歷史類“考生在選擇專業時,或許要比”物理類“考生更加慎重。
最後再來看看今年的熱門大學。

根據夸克的最新資料,對比2024年,西南地區的高校熱度正在降低,東部高校的關注度正在快速攀升:浙江大學從無到有,躍升至榜首,蘇州大學從第10躍升到第3,南京大學空降第4,深圳大學一躍成為第7,成為新晉熱門,廈門大學則連續兩年上榜。10所熱門高校,東南城市佔據了一半。四川的兩所高校,西南交通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則在今年跌出了熱門前十。
不難看出,今年的報考中,學生和家長更傾向選擇與新興產業接軌的地區,如剛剛孵化出六小龍的杭州,以及與他們關係緊密一系列“浙大系”產業。

最後,分享一個好訊息。對於今年的高考生來說,好大學或許更好上了。
一方面,今年高考人數1335萬,出現7年來,第一次出現下滑。
另一方面,“雙一流”高校還在進行擴招,資料顯示,優質高校們會在去年擴招1.6萬人基礎上,再增加2萬人左右。
雙重buff的疊加下,上岸的難度或許會有所減少。
有人說,高考是人生最重要的考試,它決定我們一輩子的命運,所以要拼命競爭,考出高分。當考出高分,馬上又人說志願填報比高考更重要,於是我們又要跳出資訊繭房,為自己匹配一個天選學校和專業。你以為越過志願這個山丘就好了?不會的,越過山丘還是山丘,一丘接著一丘,才是人生。
過剛易折,與其過於緊繃,不如留出空隙,儘量認真地面對人生的每個路口。謹慎思考,慢慢選擇,偶爾錯一次真的沒關係。人生的容錯率是很高的,很多事情沒有想象得那麼絕對和關鍵,經歷過再多感覺會完蛋的事情,最後也能活得好好的。
絕對的平路和坡路都不好走,真正的人生,反而在起起伏伏間。
其他參考資料:
1.《中國高考建制70年:論高考志願政策的變遷、困境與反思》|苑津山,張傲衝
2.《回顧高考45年,公平科學選才的不懈求索》|湖南日報社
3.《“雙一流”高校擴招2萬人!涉多個“卡脖子”學科》|21世紀經濟報道
4.《中國高校專業新增與撤銷分析報告(2020-2024)》|高績資料
策劃:遲雨
編輯:木也
視覺:四舅母
封面來源:IC pho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