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奧斯卡·王爾德有一句著名的俏皮話:“時尚只是一種人們難以忍受的醜陋,以至於每六個月我們都得換一次。”前些年風靡的極簡風和靜奢風如今頹勢明顯,經濟低迷期的人們渴望更活泛更多姿的生命力。boho chic的風尚自兩三年前便在各大秀場,包括以老錢風著稱的Ralph Lauren 秀場上探頭,這是一種融合了波西米亞自由精神與嬉皮文化不羈態度的時尚風格:寬鬆飄逸的長裙、浪漫不羈的荷葉邊、桀驁不馴的麂皮和流蘇、豐富多彩的印花、別緻有型的疊戴配飾、颯爽英氣的過膝靴,從頗具燎原之勢,到如今愈演愈烈,再度席捲時尚圈。

《好東西》劇照
熱播影視作品《亢奮》《沙丘》裡領銜的美國當紅女演員Zendaya被譽為新晉紅毯標杆,她在2024年一場時尚活動中穿上飾以重工流蘇和串珠的曳地長裙;千禧年間憑藉波西米亞風格穿搭頻頻佔領報刊時尚版面的英國女演員Sienna Miller,在2024年的戛納紅毯再度上身柔美飄逸的荷葉邊裙裝;美國樂壇天后Taylor Swift自2023起舉辦了聲勢浩大的時代巡演,演繹“民俗”時代時總會選擇清新飄逸的薄紗長裙。新老時尚偶像們不約而同選擇了波西米亞風格,徹底宣告這一經典風格的迴歸。國內娛樂圈的boho chic風潮也颳得正猛,部分歸功於去年年底熱映的女性主義電影《好東西》中小葉扮演者鍾楚曦的著裝風格。

從左至右:美國演員Zendaya在2024年一場時尚活動上;美國歌手Taylor Swift在2023年“時代巡演”上的造型之一;英國演員Sienna Miller在2024年的戛納紅毯上。
boho chic是Bohemian(波西米亞風格)和Chic(時尚、優雅)的結合,將流蘇、荷葉邊、麂皮、印花等代表性元素融入日常著裝,為都市生活增添幾分野趣和流浪感。這一風格有著頗為悠久的歷史淵源,誕生迄今已超過200年。Bohemian 的來源眾說紛紜,普遍認為源於法國人對羅姆人的稱呼,他們被認為來自現今是捷克共和國的波西米亞地區。也有人認為,波西米亞風格源自18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反文化運動,貴族結束了對藝術的贊助,許多藝術家陷入貧困,波西米亞文化便形成了一種與主流社會相對立的生活方式。無論作何解,波西米亞風尚都是一種一眼即可辨識的風格,與浪漫、飄逸、自由、反叛、流浪等字眼牢牢繫結。

La Bohemienne by Pierre-Auguste Cot(1871)
到了19世紀,bohemian一詞用來指代巴黎左岸那些居無定所的男性藝術家,他們喜好蓄鬍、頭頂軟氈帽、身披褶皺襯衫,透過寬鬆不羈的衣裳宣告對主流社會的不屑。波西米亞風起初是這群男性藝術家的反叛制服,後來透過藝術與設計昇華為一種普世的美學語言。
19世紀中葉,一個名為“拉斐爾前派”的藝術流派誕生了,藝術家們對於日趨工業化的未來感到悲觀,反對當時學院派藝術的僵化與維多利亞時代的保守風氣,轉而投入中世紀傳說、文學與戲劇的懷抱,試圖迴歸文藝復興前的藝術風格。代表畫家Dante Gabriel Rossetti筆下常見身著寬鬆逶迤褶皺長袍的紅髮女子,周遊在浪漫化自然與神話傳說中的世界裡,筆觸細膩翔實,經得住深深淺淺的凝視,象徵著藝術家對自然力量、對愛與美的讚頌。畫作中漫步山林的長袍女子可謂最早一批演繹波西米亞風的女性,不僅代表了中世紀理想風格的復現,也將自由不羈的精神悄然植入女性形象,為後世的女裝解放埋下伏筆。

Proserpine by Dante Gabriel Rossetti (1874)
眾所周知,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女裝用緊身胸衣和寬大裙撐束縛住了女性,用當時的流行語彙來講,是將她們變成 “Angel in the house”,房屋中純潔無暇、勤於奉獻的天使。直到20世紀初,終於有設計師將Rossetti畫筆下的圖景付諸現實:法國設計師Paul Poiret大膽擯棄束胸、襯裙與廓形,設計出輕盈披掛身形的裙裝、袍子與哈倫褲,他的代表作品“燈罩裙”以直線剪裁解放腰部,讓女性得以像男性藝術家一樣棲息於衣物中,優遊自在地行走、創作、舞蹈,不必擔心被緊身束腰勒得喘不過氣、被長長的裙襬絆住或是拖拽。不過,能負擔得起高階時裝的只有精英階層的女性,Paul Poiret的客戶多為先鋒藝術家如舞蹈家Isadora Duncan。波西米亞風格真正走向民主化,還要看20世紀60年代的嬉皮士運動。

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現代舞蹈家Isadora Duncan與法國設計師Paul Poiret
波西米亞風潮的下一個時代高峰莫過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年輕人在校園、在街頭掀起反戰浪潮,開展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呼籲愛與和平,如1967年以美國舊金山為中心,後來席捲加拿大和歐洲的“愛之夏”音樂活動,1969年舉行於美國紐約的傳奇搖滾音樂節Woodstock。
在這些後來被稱為“嬉皮士革命”的活動上,嬉皮士們聚集在一起,身著張揚個性、寬鬆有型的印花異域長裙,荷葉邊與流蘇齊飛,脖頸和耳垂懸掛著層層疊疊的串珠長項鍊和金屬吊墜,腳踩麂皮短靴或角鬥士拖鞋,腿挎低腰喇叭褲配上粗皮帶,頭頂牛仔帽、碎花方巾或是鮮豔綁帶,也可以什麼都不戴,任憑一頭長髮隨風起舞。
時至今日,Woodstock依舊是自由、桀驁、浪漫的代名詞,參加這種活動的年輕人,也為現在「音樂節穿搭」「亞比穿搭」提供了永不枯竭的靈感。

1969年Woodstock音樂節上的人們
高階時裝很快注意到波西米亞風的獨特魅力。法國時裝大師伊夫·聖羅蘭(法語:Yves Saint Laurent)當時尚未自立門戶,還在為迪奧打工,但早從1960年開始,他便根據巴黎左岸那群波西米亞風的存在主義者,設計出了一系列融合了波西米亞式桀驁風情的服裝。
創立同名品牌以後,聖羅蘭在挑戰傳統的路上越走越遠。1976年,他推出著名的Ballets Russes俄羅斯芭蕾系列。他從俄羅斯民間服飾和俄羅斯芭蕾服中汲取靈感,提取刺繡、流蘇和印花等元素,擯棄了厚重的面料與拘束的剪裁,注入波西米亞的寬鬆層疊與柔軟垂墜,盡顯雍容華貴的不羈風範。70年代的西方對“斯拉夫風情”的想象本身帶有異域化、浪漫化的傾向,聖羅蘭藉此構建了一個混雜俄羅斯、吉普賽、摩洛哥元素的“虛構民族風”,恰好也契合波西米亞的折衷主義。
在七八十年代,Zandra Rhodes和 Laura Ashley等品牌擷取波西米亞風尚中浪漫文藝的精髓,推出了田園牧歌式的裙裝;

Laura Ashley在七十年代的海報(左)黛安娜王妃身著Zandra Rhodes(1986)(右)
如果說bohemian的精髓是崇尚自由、反戰與環保的嬉皮士態度,boho chic可謂一種剝離政治表達的純粹美學符號,成為了消費主義體系的一部分,也是都市女性裝點生活的時尚單品。從bohemian過渡到boho chic,源於千禧年那一波時尚偶像帶動的風潮,也是boho chic一詞走入大眾視野的年代:街拍文化和狗仔隊剛開始興起,以英國女演員Sienna Miller、超模 Kate Moss、美國Olsen姐妹等明星為代表的波西米亞風格偶像刷遍了報刊雜誌,成為萬千女性的穿衣參考,也是新一代明星出街、影視作品人物服化道頻頻致敬的物件。
她們把遊牧流浪風代入日常生活,把千禧年間欣欣向榮的朝氣穿在身上,與90年代流行的極簡高階風格形成鮮明對比,桀驁自由的範兒讓無數觀眾心嚮往之,boho chic由此成為最具千禧年特色的風格之一。時至今日,Sienna Miller和Kate Moss在Glastonbury音樂節上的打扮也被無數人效仿,千禧年的經典美劇《緋聞女孩》主角之一Serena Van Der Woodsen的造型就是參考了Kate Moss的風格。

《緋聞女孩》劇照
如果說波西米亞風格的誕生始於對貴族階級保守價值觀的反叛,表達一種對遊牧、對美、對愛與自由、對和平的由衷嚮往,我們會發現它一路發展而來,始終不曾偏離這條軌道:
如今這波風潮再度流行,說明了什麼呢?
香奈兒女士說:流行易逝,風格永存。波西米亞風尚二百年來立於風格之林而不敗,每隔一段時間便會捲土重來。或許在鋼筋混凝土森林生活工作的我們無法像遊牧藝術家那樣自由自在,寬大的裙襬和高露膚度的鉤針上衣也不太適配日常通勤,但是我們可以從他們瀟灑桀驁的衣著風格里採擷不少元素,穿一條荷葉邊的裙襬,系一條鬆垮得恰到好處的粗皮帶,腳踩一雙麂皮流蘇短靴,讓都市生活也頓生野趣、蓬蓽生輝。

美國演員Blake Lively在美劇《緋聞女孩》中的一個造型
就如《好東西》裡的小葉那樣,做著音樂人這樣的時髦工作,租住在梧桐區的房子裡,與鄰居鐵梅和小孩過著一種新型的共處生活,努力在渴望愛和清醒自持間達成微妙平衡,過上一種自由且獨立的現代女性生活。

排版:初初 / 稽核:然寧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