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5個字 閱讀時長:3分鐘
中產先生 | 洞見時代 發現價值 講述生活

不如一步到位。
今年考研報名結束了,不少人關注到一個現象:
考研人數10年來持續第二年下降。

這個資料反映了兩個情況:
1、前八年都是持續上漲的,幾乎漲了3倍。
2、這兩年持續下降,而且每年都是大降。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先來說下前八年:
看幾個時間節點:
2016年經濟進入新常態,加上產業去產能,金融去槓桿,就業也受到一些影響。
大家希望透過考研來提升學歷,延緩就業,躲過這一次經濟收縮期,之前都是這麼做的。
三年已過,大家知道,並沒有躲過。
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摩擦
,經濟再一次收到影響,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外需受阻的情況下,國內也開始內卷,各種加班996都出來了。
繼續讀博,繼續延緩就業。
好吧,三年之後到了2021年,情況更嚴峻,疫情疊加房地產下行,就業機會還不如前幾年。
網上有一種說法:
碩士畢業之後去網際網路大廠,發現面試自己的是本科同學,當年本科同學學習不如自己,可幾年過去,自己卻進不去當時不想去的公司了。
確實有點悲催。
這就是內卷,學歷內卷,時代內卷,投入產出不成正比了。
所以,不考研也罷。
再說這兩年:
雖然考研人數減少,但是考公人數2022年開始大幅增加。

而且大家知道,
體制內也面臨60後退休大潮
,繼續更新換代,而且偏遠地區也需要人才去紮根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考公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如果碩士畢業也是考公,還不如從本科階段就開始一步到位,四年時間花在考公上,勝率更大。
大家都是尋求確定性的,所以考研減少,考公增加,並不奇怪。
但是這種確定性,這種預期的一致性,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到底好不好呢?
必須要從更宏觀更長遠的角度來思考:
如果這種預期的一致性,並不符合改革和發展的要求,那麼決策層面會打破這種一致性的。
比如:
前幾年大家扎堆考教師資格證,這才幾年就降溫了,因為人口趨勢完全不支援這麼多老師的需求。
個人的選擇,也要符合國家戰略和時代程序,否則也是一種內卷
。
就這樣。
關注一下近期的幾起傷人事件,有點過於密集了,小機率的事件集中發生,或許暗示整體層面正在感受到經濟壓力。
昨天,高層釋放了一個各方期待已久的訊號,此前我們都是從宏觀的內外部原因來分析,其實微觀層面的原因可能更迫切。
可以繼續閱讀:是要動手解決了。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關鍵詞
經濟
經濟
事件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