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江湖,冰火兩重天!

2024年公募基金年報披露季落下帷幕,行業分化的殘酷現實再度浮出水面。
36家披露業績的基金公司中,頭部機構易方達以39億元淨利潤穩居榜首,南方基金反超華夏基金躋身第二梯隊,而尾部機構南華基金、中郵基金卻陷入虧損泥潭。
這場冰火兩重天的業績分化背後,折射出行業轉型陣痛與結構性機遇的激烈碰撞。

頭部機構:雙重突圍
易方達基金的年報資料堪稱教科書級案例:儘管營業收入微降3.13%121.09億元,但淨利潤卻逆勢上揚15.33%。這種增收不增利的逆襲,源於其巧妙的戰略調整——透過降低貨幣基金佔比,將非貨規模提升至1.43萬億元行業第一,同時發力高毛利的海外業務。
資料顯示,其管理的跨境產品規模同比激增45%,與沙特、巴西等新興市場的ETF互掛合作,正在開啟新的利潤增長點。
南方基金的崛起同樣值得關注。23.52億元淨利潤背後,是其雙輪驅動戰略的成功:一方面在A股市場精準捕捉美圖公司、泡泡瑪特等海外增長股,重倉股平均漲幅超120%;另一方面加速國際化佈局,推出中東互掛ETF產品,海外機構客戶資產規模突破2000億元。這種投資邏輯反哺業務戰略的閉環,使其在權益市場波動中保持了業績韌性。
華夏基金則延續了ETF霸主地位,6581億元的規模同比激增63.8%,貢獻了超30%的管理費收入。其透過固收+”產品矩陣與養老Y份額的協同效應,在震盪市中實現了規模與利潤的雙增長,管理費率僅下降0.05個百分點,顯著優於行業平均水平。

中小機構:降費潮下的生存困境
與頭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小型基金公司正經歷寒冬。交銀施羅德基金連續三年淨利潤下滑,2024年降幅達26.81%,主因是混合型基金規模縮水250億元,疊加主動權益基金降費30%的雙重衝擊。信達澳亞基金更遭遇戴維斯雙殺,營收腰斬的同時淨利潤暴跌41.95%,不得不加速佈局固收+”業務試圖突圍。
這種分化在產品結構上尤為明顯。2024年債券基金規模激增1.53萬億元,但管理費率僅為主動權益的1/3;被動指數基金規模增長1.62萬億元,卻難以彌補主動權益規模流失的缺口。萬家基金雖實現規模增長26.81%,但管理費收入反而下降4.11%,典型的量增價跌困境。

如何破局》
面對困局,部分中小機構已探索出獨特路徑。中金基金透過REITs產品異軍突起,管理規模同比激增63%2073億元,淨利潤增長170%,成為行業黑馬。
華泰柏瑞基金則深耕ETF賽道,非貨ETF規模達4707億元,管理費率逆勢提升0.08個百分點,證明在細分領域建立護城河的可行性。
國際化佈局成為行業共識。南方基金與沙特資本市場的ETF互掛,易方達與巴西伊塔烏資管的戰略合作,均顯示頭部機構正將A股的出海投資邏輯複製到自身業務拓展中。
這種雙向開放策略,既吸引海外資金配置中國資產,又為本土資金尋找全球機會,形成業績增長的第二曲線。

從規模擴張到質量革命
行業轉型已進入攻堅階段。頭部機構憑藉規模效應與資源整合能力,正從規模王者全能選手進化;而中小機構必須走差異化道路,要麼成為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要麼透過特色產品開啟市場缺口。
隨著全面註冊制深化與養老金入市提速,具備投研深度、產品創新力和客戶服務能力的機構,將在這場變革中脫穎而出。
站在2025年的起點,公募行業的分化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當潮水退去,真正的弄潮兒方能看清前行的方向——這或許就是資本市場最殘酷卻也最公平的法則。 

對此,您怎麼看?
期待您在留言區文明理釋出高見,留言點贊最高的朋友,掃碼文末投行君微信,可以獲得投行圈子精美商務揹包一個

感謝耐心閱讀,歡迎順手點個“在看”

投行圈子私密交流圈將打造投行圈最靠譜的人脈拓展平臺,並組建多個私域社群,根據會員職業及愛好,進入(投行業務交流、專業學習、股權投資、資管、業務推廣、上市公司高管、銀行、海外資產配置、單身脫單、摜蛋等等)相關社群。目前已超過5000位精英會員,各位老鐵速來掃碼集合。

要想每天都能看到我們的文章,記得點亮“星標”

 ↓點選關注投行精英對話視窗回覆“乾貨”,獲得投行乾貨大禮包

商務合作、投稿、資源對接,金融同仁入群請掃碼新增管理員投行-滌生。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們討論有趣的話題,你⼀起來吧?點選閱讀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識星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