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和酷愛國際象棋的哥哥一起看棋類影片。這類影片會展示兩位 “神秘” 棋手(棋手身份保密)在對局中的一系列走法,讓經驗豐富的大師們據此回答:這兩位神秘棋手的等級分是多少?
國際象棋是一項需要技巧和策略的遊戲,幾乎沒有留給偶然、運氣和隨機性的空間。大師們研究了數千局棋,因此在評估其他棋手的水平方面表現出色。他們只需要看到某人下棋,就能判斷出其棋力等級——這是一個反映其水平的數字,從他們的棋步中一目瞭然。
然而,在我們觀看的一個影片中,發生了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情。當大師們看到某一招時,他們停了下來,指出:這要麼是天才的妙手,要麼是傻瓜的意外失誤。
他們的意思是,如果這步棋是經過深思熟慮,為了發揮競爭優勢而走出的策略,那它就是天才棋藝的體現;但如果孤立地看,走這步棋時沒有後續計劃,那它就是一步臭棋。而且有時候,即便對於經驗豐富的大師來說,如果不看棋局如何發展,也很難判斷其中的差別。
如果在國際象棋這種具有確定性制勝策略的遊戲中都存在這種情況,那麼在商業世界中,一個充滿無限不確定性和隨機性的領域,情況又如何呢?
商業世界的“大師”們——董事會成員、招聘人員、管理顧問、投資分析師等——經常需要評估或評定高管的技能水平。這些評估通常是基於對高管所做出的商業決策的審視。同樣,在這裡,某些決策會被視為 “天才” 能力的標誌,顯然出自業內頂尖人士之手,而另一些則被認為是“愚蠢”的錯誤,表明這些人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為什麼評估商業決策如此困難?
這些評估及其得出的標籤到底有多大意義呢?看看以下例子:
史蒂夫·喬布斯曾被蘋果公司董事會解僱,董事會認為他的領導能力不佳。在隨後的幾年裡,蘋果公司幾乎破產。然而,喬布斯最終迴歸,並憑藉他最初被解僱時所採用的相同策略,將公司重塑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公司之一。
在2007年之前,華爾街銀行的高管們因在抵押貸款支援證券(MBS)方面的“創新”而備受分析師讚譽,並獲得了歷史上最高的績效獎金。然而,就在幾個月後,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這些相同的策略幾乎摧毀了美國的金融體系。
在1999-2000年的科技泡沫頂峰時期,沃倫·巴菲特被看作是一個表現不佳的過氣人物。隨後,隨著網際網路泡沫的破裂,巴菲特再次被奉為企業界的天才。這並非因為他重新塑造了自己,而是因為眾多網際網路公司紛紛倒閉,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始終堅守的價值投資理念再次彰顯了其卓越價值。
埃隆·馬斯克經常被同時貼上“天才”和“傻瓜”的標籤。事實上,他的許多商業決策會同時引發這兩種標籤,不同的商業專家對同一決策會給出截然不同的評價。
總之,歷史反覆證明,今天的商業天才可能成為明天的傻瓜,反之亦然。這其實並不令人意外。首先,商業領導力本質上是情境化的——在不同的時間和情境下,某些策略可能奏效,也可能失效。其次,企業高管唯一能夠掌控的,是他們所做出的決策本身,而這些決策的結果卻常常受到機率和偶然性的左右。因此,要將技巧與運氣區分開來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國際象棋的類比表明,還有一個重要的額外因素需要考慮。所有國際象棋棋手的最終目標都是相同的:將死對手。但國際象棋並非只有一種型別。子彈棋以閃電般的速度進行,棋手在幾秒內走棋,整局棋通常只需幾分鐘。快速棋通常最多持續一個小時左右。而古典棋則可能持續數小時,有時甚至跨越數天。
不同型別國際象棋的成功所需技能並不相同。短時間的棋局依賴於直覺、反應速度、威懾力和拼搏精神,而長時間的棋局則依賴於深度思考、耐心、紀律和耐力。這進一步增加了透過觀察棋手的棋步來猜測其等級的難度。答案不僅取決於棋手的想法,還取決於他們所參與的棋局型別——子彈棋、快速棋還是古典棋。
就像國際象棋中所有棋手的共同目標是將死對手一樣,商業高管也有一個共同的終極目標:創造股東價值,即透過實現高於資本成本的回報來達成這一目的。然而,問題在於:這些股東究竟是誰?他們的資本成本是多少?他們是否都在參與同一場遊戲?抑或,正如國際象棋中有子彈棋、快速棋和古典棋等多種形式一樣,商業世界中也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子游戲”,而每一種都需要不同的策略和技能?

商業中的不同“遊戲”
我在投資領域的經驗表明,後者是正確的。看看以下情況:
交易型對沖基金通常並不關心五年或十年後會發生什麼。他們通常是在押注下一個季度,尤其關注那些能釋出與市場預期大相徑庭的收益報告,從而給市場帶來驚喜的企業。
私募股權基金通常依賴於長期的商業計劃,特別是那些能夠透過現金流預測來償還債務並返還投資者資本的計劃。目標是透過槓桿作用盡可能提高股權回報,並在基金存續期內(通常約為十年)及時退出。之後會發生什麼則無關緊要。
風險投資基金則希望投資那些敢於大膽冒險、追求突破性創新的企業,而不必過於擔心失敗。零回報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少數幾個獨角獸企業的IPO收益可以彌補大量失敗專案的損失。
“永久”資本——例如來自捐贈基金、家族辦公室或伯克希爾·哈撒韋這樣的公司——通常優先考慮本金保護。他們不能容忍零回報。在滿足這一條件的前提下,他們願意耐心等待,無論需要多長時間來實現價值。正如沃倫·巴菲特所說:“我們最喜歡的持有期限是永遠。”
根據具體情況,上述所有投資者都有可能成為企業高管需要或選擇為之創造價值的股東。但他們每個人玩的 “遊戲” 型別截然不同,時間跨度、評判標準和決策動態都不一樣。對一方來說是天才之舉,對另一方來說很可能就是愚蠢至極,反之亦然。
然而,這種細微差別並不總是得到充分的理解和重視,尤其是在當前急於下結論的時代。企業高管的決策受到公眾的密切關注,這可能會給高管帶來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可能導致高管忘記或忽視對股東真正重要的東西。結果,他們可能不僅損害了這些股東的價值,還毀掉了自己辛苦建立的管理聲譽。
鑑於上述情況,也許企業高管以及那些負責評估他們技能的人,可以從國際象棋大師那裡學到一些東西。以下是三點啟示:
1.瞭解遊戲規則
在幾秒鐘內下完的子彈棋與持續數天的古典棋是截然不同的。為日內交易者創造股東價值與為永久資本投資者創造價值也是不同的。在這方面的任何混淆或認識不足,都不太可能有好結果。同樣,試圖同時參與不同型別的遊戲也會帶來挑戰。在特定的背景下,多種遊戲方式都可能是有效的選擇。然而,每種遊戲都有其獨特的時間節奏和所需技能,而這些技能才是幫助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因此,專注和契合至關重要。
2.瞭解外界聲音
無論我們多麼聰明、自律或內心強大,我們都無法避免受到外界聲音的影響。(整個廣告和公關行業都是基於這一事實建立的。)
在國際象棋和商業世界中,外界聲音無處不在。隨著國際象棋的流行,棋局吸引了數百萬觀眾的關注,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例如,看看YouTube直播評論區)。但經驗豐富的棋界大師知道,不要理會那些無法幫助他們提升棋藝的人的意見。
在商業領域,聲音更加嘈雜。一方面,有沃倫·巴菲特在長篇的年度股東信中宣揚耐心、紀律和信任;另一方面,有埃隆·馬斯克每天釋出的煽動性的、碎片化的推文。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一切:電視評論員、顧問報告、分析師報告、領英帖子、Reddit聊天室、生成式人工智慧等。那麼,該聽誰的呢?這取決於你正在玩什麼遊戲。關鍵在於在該遊戲的背景下遮蔽無關的噪音。正如魯米、威廉·詹姆斯和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等眾多思想家所指出的:智慧在於有意識地選擇忽略什麼。
3. 承認未知
回到我在開頭提到的國際象棋影片,另一件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知名大師們願意在某些情況下公開說“我不知道”。在商業世界中,力量、信心和確定性通常被視為有效領導力的標誌。這沒錯。然而,承認自己不知道、也無法知道某些重要的事情,是謹慎智慧的標誌,而不是懦弱的表現。只有這樣,人們才能思考後續問題,比如:如果我們現在真的不知道,我們應該怎麼辦?或者我們需要什麼額外的資訊才能知道?這樣的思考方式可能比假裝自信,然後跌入可以避免的、不必要的錯誤要有效得多。
在商業中,和在國際象棋中一樣,確實存在天才般的妙招,也有愚蠢的錯誤。但在評估這些決策以及做出這些決策的高管時,必須考慮許多細微差別和背景。不幸的是,在當今嘈雜的商業環境中,細微差別和背景並不總是被重視。人們草率地貼上標籤,結果往往被時間證明是大錯特錯。為了減少這類錯誤,或許借鑑國際象棋大師深思熟慮的方法,最終能幫助商業領域的 “大師” 們,尤其是那些承擔著 “評估” 高管才能這一艱鉅任務的人。
關鍵詞:決策
哈沙·V·米斯拉(Harsha V. Misra)| 文
哈沙·V·米斯拉是一位私募投資合夥企業的創始人。他曾在私募股權、管理諮詢和資料分析領域工作。哈沙擁有劍橋大學的數學學位和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的MBA學位。
Kimi、豆包 | 譯 周強 | 編校
推薦閱讀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絡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哈評中文網,閱讀更多精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