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沒有臥蠶的人,我有時候還是挺羨慕別人笑起來眼睛底下有一條肉的,有種強烈的親和感,會不由自主地親近這個人,難怪人家說這樣的眼睛有桃花運。
羨慕之餘,洗把臉照照鏡子,我的下眼處也淡淡地凸出來一塊。你們有臥蠶又怎麼樣呢,我這不是還有眼袋,不用笑就很明顯;你們的又圓又潤又怎樣呢,我的又青又腫。
都長在眼睛下邊,臥蠶和眼袋到底有什麼區別呢?最近還看到有網友說漂亮的小臥蠶是鼻炎來的?

這個是臥蠶嗎 圖源:小紅書cr
臥蠶到底是什麼
臥蠶沒有一個很標準的學名,有時候稱為輪匝肌肥厚,實際上也就是一部分肥厚的眼輪匝肌。其實說成肥厚並不準確,因為似乎沒有誰專門取一部分臥蠶的眼輪匝肌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證明有臥蠶的人這一部分確實肌纖維更粗大,但總之它就是一塊突出來的肉。

還是中文形象啊,這名字就說像眼下躺著條蠶寶寶
眼輪匝肌是很有趣的一塊肌肉,想想我們平時描述時間很快都說的是“一眨眼的功夫”,所以眨眼這個動作實際上是很快的,因此眼輪匝肌處的快肌纖維可以佔到88%,幾乎是全身上下所有肌肉裡最多的。這些快肌纖維保證了我們碰到危險可以迅速眨眼保護眼睛。

對歐美等西方世界來說,臥蠶也屬於一種眼袋,會讓整個人看起來很疲勞,他們更偏愛深邃立體的五官,所以想方設法做臥蠶。英文裡都沒臥蠶這個詞,英文aegyo sal是韓語애교 살(撒嬌的肉)音譯。

他們眼睛本來也大不需要臥蠶顯大了

比如這位女士就覺得自己臥蠶太大,她選擇用肉毒素注射來消除。 圖源:參考資料[5]
臥蠶和眼袋啥區別
而比起臥蠶是什麼,大概大家更關心臥蠶和眼袋有啥區別。我們常聽說有的人上了年紀去割眼袋,這自然不可能是割眼輪匝肌,要不晚上睡覺都合不攏眼(當然有時候也會在不影響功能情況下酌情去除一部分)。眼袋英文是eye bag就很簡單粗暴不帶感情色彩了,形成眼袋的原因很多,比如有淚溝深陷、脂肪脫出、皮膚鬆弛、體液瀦留(zhū留,指液體與氣體在體內不正常地聚集停留)等,一般隨著年紀增長眼部肌肉和韌帶鬆弛,脂肪脫出的問題會更明顯。

下眼瞼處不同層次也有眶隔脂肪、眼輪匝肌脂肪等多組脂肪,雖然年紀大了會松,它們也有例如保溫等自己的功能。
當然,年輕人也可能一覺醒來有厚厚的眼袋,尤其是晚上熬過夜,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體液瀦留,這時候眼袋還可能帶點青色,這種除了因為沒睡好,和吃太鹹、過敏、女性生理期都有點關係。之所以出現在下眼眶而不在上眼眶,和這裡皮下結締組織較疏鬆更容易使液體透過有關係。


兩種眼袋
為什麼要專門區分開這兩種眼袋呢?因為顯然後者是沒法透過整容手術來修整的,甚至會因為手術後區域性血液和淋巴迴流受阻而更加嚴重,不過會隨著新陳代謝,過兩天可能就自己消下去了。整形外科醫生也會在手術前先評估對眼袋的狀況有多大改善,需要對眼部脂肪或其他組織進行多大調整,來決定到底行何種方式對眶區修整。
區分到底是脂肪還是體液瀦留引起的眼袋,可以讓像下圖一樣分別朝上下凝視。如果是脂肪墊眼袋,由於眼部特殊的解剖關係,向上凝視時眼袋會增大,向下時會縮小;如果是液體瀦留引起的,則不太會因為凝視的方向發生大小改變。值得一提的是,有時候這兩種情況會一起出現,比如下圖中的最下面三張圖。

不同原因的眼袋之間可能存在的差異,當然這並不是絕對的,僅供參考。 圖源:參考資料[2]
如果因為休息不好導致的眼袋比較重,可以試試冰敷,或者使用添加了縮血管物質如咖啡因、去氧腎上腺素的眼霜。可以試試用一個泡過的茶包敷一下,不過要注意衛生。
假臥蠶與鼻炎
除了臥蠶和眼袋,還有種說法是“假臥蠶”,也就是丹尼摩根線。在網上一般會把它和過敏性鼻炎聯絡在一起,其實在上世紀80年代,臨床醫生已經開始將這種眼周的特徵考慮作為特應性皮炎(同樣是一種過敏性疾病)的輔助診斷標準之一,因為多項研究都表明,大概70~80%的兒童特應性皮炎患者會出現該特徵。

丹尼摩根線,總會有黑眼圈陪伴出現
丹尼摩根線出現的原因尚無定論,目前認為大概和因為夜間皮膚瘙癢或呼吸不暢引起的睡眠質量下降有關係,因為如果睡得不好會引起晝夜節律紊亂,使得血液向眼周流動,引起區域性膠原蛋白分泌調節失常。頻繁地抓撓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不過這條線只能當作輔助診斷標準,甚至還需進一步證據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根據一項針對倫敦3~11歲兒童的調查,無論是否患有特應性皮炎,在69名黑人兒童中有34名有這條線,而在44名白人兒童中僅有11名,而排除特應性皮炎患者後,只有25%的白人小孩有丹尼摩根線,黑人兒童則有49%,也就是說這條線也是和種族息息相關的。

不會評論區都是照片讓我看是臥蠶還是丹尼摩根線吧 圖源:小紅書
關於臥蠶這裡還有很多沒寫到的,比如很像眼袋的顴袋、鼻炎還會形成什麼面部特徵?關注「博物」公眾號回覆“臥蠶”檢視全文——
還有些與保護動物、探討人與自然關係的——
有和我們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