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6

本文字數:1665,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潘寅茹
週末,一場關於地震的謠言攪動日本。
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報道,7月4日開始,“日本將發生毀滅性地震”的訊息,逐漸霸榜社交媒體平臺。
傳言緣起日本漫畫家龍樹諒1999年出版的《我所看見的未來》中描繪的夢境:“日本2025年7月5日凌晨4時18分將發生大地震。”
就在7月5日凌晨4時,近25萬人蹲點觀看了日本全國緊急地震速報進行的影片直播,日本氣象廳網站也一度因訪問人數過多而癱瘓。不過,“毀滅性大地震”並沒有應驗,當天僅日本鹿兒島縣吐噶喇列島附近海域發生5.4級地震。
事後,包括日本政府、氣象廳等官方機構接連出面闢謠。
不過,受到“末日地震”謠言的影響,亞洲多國民眾近期赴日旅遊意願下降。野村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專家木內登英預估,謠言的外溢效應,至少會對日本造成56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58.7億元)的經濟損失。

據央視新聞報道,5日上午日本氣象廳召開發佈會,再次強調“7月5日大地震”純屬謠言,地震無法精確預測,呼籲民眾迴歸理性。
至於5日鹿兒島附近海域發生的地震,日本氣象廳發言人強調,與傳言“沒有任何因果關係”。
近期,鹿兒島縣吐噶喇列島附近海域頻繁地震。日本氣象廳的監測顯示,6月21日至7月5日,當地已發生至少1329次小規模地震(最高5.5級)。吐噶喇列島位於鹿兒島縣南部,由12座島組成,其中7座有人居住。日本專家認為,當地頻繁地震屬火山活動引發的“震群型地震”,能量釋放均勻,與特大地震前兆無關。歷史資料顯示該區域每3-5年就會出現類似活動。2021年12月和2023年9月也曾出現過地震活動頻繁的狀況。
日本氣象廳最新資料顯示,7月6日當地時間14時01分發生4.8級地震,最大震感為震度5級,震源深度20公里。本次地震沒有引發海嘯的風險。
據央視新聞報道,日本氣象廳地震海嘯監視科科長海老田綾貴說,預測地震必須包含三個要素,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何種規模。以現在的科學技術水平,還無法預測這三點,此類謠言傳播純屬騙局。
東京大學退休教授羅伯特·蓋勒也強調,“地震預測仍是世界難題,無證據支援特定日期災難。日本國土地理院也駁斥預言中所謂的“日本-菲律賓海底爆發”的地質矛盾,表示兩地分屬不同板塊,間隔6000米深海溝。

日本政府3月31日釋出的《南海海槽大地震風險評估報告》提到,未來30年內,該區域發生8級以上特大地震的機率從70%提升至80%。這一調整基於近年來地震資料的積累與板塊應力監測的結果。
日本氣象廳5日再次強調,儘管政府預計未來30年發生8級以上地震機率達80%,但這是基於地質週期的長期統計,與所謂的預言無關聯。
除了地震,日本長期以來一直飽受颶風、熱浪等極端氣候災害影響。當前,隨著全球氣候加劇,日本面對極端氣候的考驗也日趨頻繁。
今年2月,日本遭遇“十年一遇”的最強寒潮,由於持續時間長,部分地區降雪達到“災害級”。這場寒潮一度造成當地滑雪場停業,旅遊業受損,物流運輸中斷。
進入夏季,日本剛剛度過“最熱6月”。據日本氣象廳資料,今年6月日本平均氣溫較基準值高2.34攝氏度,成為自1898年有紀錄以來最熱的6月。日本氣象廳表示,今夏日本全國將迎來長時間的酷暑天氣,預計高溫天氣將持續到9月。目前,第3號颱風“木恩”已於7月3日在西北太平洋洋麵生成,中心位於日本東京南偏東方約1150公里的洋麵上。預計“木恩”將在日本本州島東部洋麵以每小時20公里的速度向偏北轉東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增強。
7月4日,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提醒在日中國公民防範自然災害。首先,提高自然災害防範意識,密切關注地震動態、氣象預警和防災資訊,必要時儘早撤至安全區域。其次,注意出行及交通安全,遇暴雨等極端天氣非必要不外出,確需外出時遠離河道、海邊及山區。第三則需關注個人身體健康狀況,高溫天氣下合理安排戶外活動時間,做好防暑降溫措施,及時補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