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斯里蘭卡熱帶抵達重慶,原以為早已習慣高溫,卻仍被這座城市撲面而來的熱浪和熱情擊中——是潮溼空氣裹挾著火鍋香氣,街頭巷尾的人間煙火,山城獨有的人情熾烈。
在觀音橋商圈的鋼筋叢林中,我望見重慶的脈搏在樓宇間跳動;而江水滾滾,不止奔流著兩江的水勢,更像是城市混沌又真實的氣息奔湧。

入夜,南濱路燈光如瀑,江風醉人。“重慶版維多利亞港”名不虛傳,我彷彿走入了一場虛實交錯的夢境。
輕軌列車穿樓而過,呼嘯而出。我驚覺城市可以在縱深中延展,不是平鋪而是堆疊,不是線性而是迷宮。
在鑽石廣場賞夜景,萬家燈火在層層高低錯落間浮動,樓宇宛如懸浮,光影如霧。
在北倉文創街區,工業遺蹟與青年創意並肩而生,廢棄廠房變身藝術空間,舊物在此生出新的文化可能。

它不是一座容易被理解的城市,卻是一座一旦抵達便無法輕易抽身的城市。它的迷幻、它的立體、它那層疊交錯的空間與情緒,讓我在炙熱中逐漸沉醉,在霧氣裡慢慢著迷。
街頭的老磚牆與咖啡香,讓人誤入舊時光,又被下一秒的塗鴉和文藝小店拉回當下。
重慶像一部三維展開的詩,一座垂直生長的劇場,每一步都是向上的攀登或向下的陷入。

2
在山城樹蔭下的的書報亭,攤主正熟練翻動著報紙,談笑間提起“渝新歐”鐵路時語氣平常,彷彿這條連線中國與歐洲腹地的鋼鐵長龍,只是街頭巷尾另一條熟悉的交通線。
可我知道,那列從團結村出發,橫穿亞歐大陸的中歐班列,是這座山城向世界延展的臂膀——它從立交橋下穿行,也從大山深處出發,把重慶的機械、茶葉、汽車與希望一同送往遙遠的波蘭、德國和西班牙。

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作為中歐班列始發地與西部陸海新通道策源地,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戰略意義非凡。
園區內的團結村中心站,無疑是整個物流體系的核心樞紐,旁邊緊密相連的鐵路口岸和重慶國際鐵路港綜合保稅區,猶如堅固的左膀右臂,共同支撐起龐大而高效的物流網路,源源不斷地向世界輸送著中國內陸的開放訊號。
我站在團結村中心站的站臺上,只見龍門吊有序揮舞巨臂,將集裝箱精準地裝卸到列車上,一趟列車緩緩駛出,汽笛聲在空氣中迴盪。

中歐班列自2011年首趟列車從重慶呼嘯出發,駛向遙遠的德國杜伊斯堡,便開啟了一段改寫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格局的傳奇之旅。
在這些年裡,渝新歐一路披荊斬棘,不斷拓展版圖,如今已構建起“3+9+N”集結分撥體系 ,近50條執行線路縱橫交錯,如同一張緊密的大網,將中國與亞歐100餘個城市和地區緊緊相連。它建立起境內外110個集散分撥站點,讓貨物能夠高效集散、快速分撥,真正實現了“天涯若比鄰”。
一趟趟滿載貨物的列車,承載著中國製造業的驕傲與希望,跨越山川湖海,從這裡駛向歐洲大陸;又帶回歐洲的特色好物,讓兩地的貿易往來如奔騰的江河,日夜不息,極大地促進了中歐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成為當之無愧的“一帶一路”倡議的典範。
而西部陸海新通道,更是為中國西部地區開闢了一條全新的出海之路,猶如一條充滿活力的經濟大動脈。這條通道以重慶為關鍵運營組織中心,巧妙融合鐵路、海運、公路等多元運輸方式,一路向南,經廣西、雲南等沿海沿邊口岸,將貨物送往全球127個國家及地區的555個港口 。

黃角坪的貨車引擎轟鳴而過,司機在路邊小攤喝下一碗熱氣騰騰的豌雜麵,然後繼續奔赴“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南向路徑。這條通道,從重慶一路貫穿貴州、廣西,直抵北部灣的欽州港,城市的縱深感在這條南北軸線上又多了一層——地理的深度,和連結帶來的可能性。
曾經,西部地區貨物出海困難重重,依賴長江運輸,路途漫長、時效低下,嚴重製約了地區的發展。如今,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誕生,徹底打破了這一困境。它讓“重慶造”汽車、電子裝置等優質產品能夠以最快的速度駛向東南亞、非洲等國際市場,成為全球消費者喜愛的“寵兒”;同時,國外的新鮮水果、珍貴礦產等資源,也能迅速輸入中國,豐富國內市場。
通道開通後,運輸時間大幅縮短,物流效率直線提升,讓西部地區成功實現從內陸腹地到開放前沿的華麗蝶變,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3
在東盟木薯粉西南集散中心,倉庫內袋裝木薯粉堆積如山,貨車進出頻繁,呈現出繁忙景象。
該集散中心依託沙坪壩區西部陸海新通道策源地和國際鐵路港綜保區的區位、平臺優勢,以木薯粉為核心,聯動木材、礦石等大宗商品,打造輻射中國西南、連結東盟的跨境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

此前,東南亞木薯粉進入重慶,若走海運,需先轉運到他國港口,再經漫長的海運抵達中國東部城市,最後經長江運至重慶,往往耗時一個月以上,且時間難以確定;若走公路,物流成本過高,還難以大規模運輸。而如今,憑藉西部陸海新通道中老班列,木薯粉從寮國運到重慶的物流時間縮短到5天左右,時間比江海聯運短,成本比公路低,綜合成本優勢明顯。
自今年以來,園區已採購超萬噸的木薯澱粉,不僅滿足了中國西南地區食品、造紙等企業對原材料的需求,也為東盟國家農產品找到了廣闊市場,實現互利共贏。
4
這座城市的脈搏,也在一處處實驗室和園區中跳動。踏入重慶兩江新區的海扶科技產業園,一場與前沿醫療科技的深度邂逅在此拉開帷幕。
步入產業園,“治療——讓病人受傷害更小”這句標語格外醒目,它不僅是海扶科技的理念,更是“海扶刀”技術的生動註腳。海扶科技品牌部負責人介紹,“海扶刀”的學名是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它利用超聲波聚焦後產生的機械效應、空化效應和熱效應,實現了從體外精準“打擊”體內腫瘤的神奇操作 ,真正做到“不開刀、不流血、保器官” ,顛覆了人們對傳統腫瘤治療的認知。

在裝置演示區,一場精彩的演示讓媒體記者們大開眼界。工作人員將超聲波聚焦在模擬腫瘤的體膜和玻片上,剎那間,目標區域因高溫產生明顯變化,而周圍正常組織卻安然無恙。
這就像是武俠小說中的“隔山打牛”,精準且神奇,引得現場記者們紛紛發出驚歎。
海扶科技自1999年成立以來,始終專注於聚焦超聲治療領域,在技術研發的道路上不斷深耕。研發團隊憑藉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勇於創新的精神,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關鍵核心技術,成功研製出全球首臺超聲監控的“海扶刀”裝置,為中國乃至全球醫療科技的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們不怕被掐脖子,因為這個技術就是中國創造。” 工作人員擲地有聲。
他還談到,今年九月,海扶刀實現了第一場跨國遠端手術,為千里之外的肯亞患者治療。如果是武俠小說的世界,海扶刀的“療傷”功力,何等深厚!

如今,“海扶刀”已成功走向國際市場,在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的400餘家醫療機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累計治療實體良惡性腫瘤患者超過32萬例。
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海扶刀”更是大顯身手。在東南亞,它與當地醫院合作,為婦科腫瘤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在中東,先進的醫療技術融入當地高階醫療服務體系;在非洲,許多醫院引入“海扶刀”裝置,讓更多患者能夠受益於無創治療技術。
5
斗轉星移,新舊融合。
在三峽博物館,歷史與地理如時空長卷緩緩展開。秦巴文化、三峽移民、抗戰舊影……這裡不僅是重慶的文化客廳,也是巴渝文明的記憶之所。館外正值盛夏,遊客如織,歷史與現實交錯,我彷彿站在時光的介面,感受著這座城市縱深的文化厚度。

夜色降臨,嘉陵江邊的燒烤攤剛剛開火,店主邊擦桌子邊聊起最近“通道上的單子多了”。在啤酒與麻辣味中,宏大的地理戰略沉入了人間煙火。重慶不是在邊界之上,而是在交通脈絡的十字中樞上,以一種既仰望世界又深埋煙火的方式存在。
它從不循規蹈矩,卻每一處轉角都暗藏方向。在這個垂直堆疊的城市裡,地緣不僅是地圖上的標註,更是巷口煙火中被咀嚼的現實。
重慶,以一種不言而喻的方式,把世界接進來,也從街巷之間悄然走出去。

歡 迎 探 討 合 作
聯絡微信:srilanka-nanggii1

每天更新,打通斯里蘭卡的更多可能
【往期內容推薦】



https://www.ceylonese.co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選文末右下角的“好看”哦。如需定製旅行服務,請給我們留言或者發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