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由於美國方面又開始推穩定幣法案,網際網路上吹的此起彼伏,什麼金融歌名,什麼美債又可以續命100年之類的,穩定幣這種很早就出現的東西,在160年後居然鹹魚翻身,重新進入大家視野然後被吹捧成這樣也是搞笑。
先說穩定幣是什麼。
如果一個公司想要發行穩定幣,就必須聯邦機構批准,穩定幣必須有等值的發幣或者等效的資產作為儲備,所謂等效的資產,基本上就是指的現金,美債,商業票據,需要每日披露+審計。穩定幣核心用途是用來支付。
由於穩定幣的發行需要等效資產,這裡面核心的就是美債,那麼話術如下:
允許穩定幣——穩定幣公司成立—-穩定幣公司購買美債—–美債得以緩和—美元霸權維繫。
發行的穩定幣公司越多,則對美債的需求越多。
而一旦穩定幣公司出事,則直接拋棄公司,倒黴的是穩定幣公司和使用者。
如上我們可以得知:背書穩定幣這個東西的,主要還是美債。
這一套話術看起來天衣無縫,實際上歷史上就出現過。
當年的美元
美元這個東西其實經歷了好幾代的發展,南北戰爭之前的美元是什麼樣的?南北戰爭之前,美元分為如下幾類:
-
硬幣,主要是金銀銅構成,這是最硬的貨幣。
-
州特許銀行發行的私人銀行券
大部分流通中的貨幣就是硬幣,而所謂的州特許銀行發行的私人銀行券,當時全美有上千傢俬人銀行,每家銀行發行自己的“銀行券”——上印銀行名、承諾兌換成金銀。
那麼這些私人銀行的銀行券能有保證嗎?
不能。因為當年就是靠自由市場競爭。你買臺印刷機,你自己就可以發幣了,就是這麼簡單,只要有人認。

這種所謂的“私人銀行券”,像不像現在各式各樣的虛擬貨幣?虛擬貨幣同樣是沒有擔保的,同樣是自由市場競爭的。
那麼後來成什麼了呢?這就牽扯到南北戰爭了,如果想要懂美國,就必須懂南北戰爭,現代美國是南北戰爭之後塑造出來的。
南北戰爭期間,當時的總統林肯發現了一個大問題:沒錢。戰爭初期聯邦政府是這樣籌措戰爭經費的:徵稅,發行國債,銀行貸款。
這是最傳統的手段,徵稅效率不高,徵稅本身就需要成本,銀行信心不足,貸款利率很高,發行國債本質上就是對外借款,人家為什麼買你的國債?
人家為什麼買你的國債?這是一個核心問題。
當時的美國財政部長蔡斯靈機一動:可以建立搞國家銀行券制度啊。規則如下:
允許銀行向財政部購買聯邦政府債券作為抵押,獲得授權印刷銀行券。
紙幣上印有“國家銀行”名稱,背後是聯邦信用。
發放權由財政部控制,但實際發行單位是各家銀行。
這下一舉兩得:
替代五花八門的州銀行券,統一貨幣體系
支援聯邦戰爭融資,強制透過強制銀行購買國債。
各位,像不像穩定幣啊?穩定幣的發行需要什麼?
需要你購買美債作為背書。
那麼發行銀行券需要什麼啊?
需要你購買美債作為背書。
歷史總是在重複。
後續如何了?
很多人喜歡問:有些人聲稱的穩定幣解決了美債問題,到底是不是真的啊?
這是一個錯誤問題,正確問題是:這些各家銀行透過購買美債發行的銀行券,是怎麼被後來的美元替代的?
當時並沒有美聯儲這個機構,而美國在南北戰爭之後擺脫了過去農業國的身份,迅速轉向了工業,而與此同時銀行體系沒有跟上,還處於蠻荒階段,當時的美國,動輒金融危機。
在1863年-1913年這段時間內曼哈頓發生了多達8次銀行業危機。1886年地區性的銀行危機在伊利諾伊州、明尼蘇達州和威斯康星州等中西部州持續爆發,1903年賓夕法尼亞州和馬里蘭州等中部地區州也相繼爆發銀行業危機。
當時的美國,幾乎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會引發危機,例如鐵路過度投機引發的危機,奧地利股市崩盤又引發危機,最荒誕的是在1906年,一個公司搞出來的軋空居然引發了全美金融危機,甚至波及到全世界,JP摩根花了好大力氣才把這個事情平息。
1907年的金融危機直接導致了美聯儲的誕生。
從今天的視角看,當年銀行系統不能迅速調整貨幣供應應對經濟變化,不具備彈性貨幣體系所需的靈活性,一旦出現問題就有流動性危機,國家銀行券的擔保是聯邦債券,如果債券價格波動或銀行倒閉,公眾會對這些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系統性金融不穩定。
有鑑於歷史,我們可以推定穩定幣系統 的結果必然是:
第一,穩定幣規模並不大,那麼穩定幣本身對於整個美元美債系統起不到什麼作用,那麼也不可能對美債起到什麼作用,等於什麼都沒做。
第二,穩定幣規模很大,已經衝擊到聯邦銀行系統。這時候穩定幣的擴容大大減輕了美債的負擔,但是相對應的就是美聯儲的作用被大大弱化,美國會迴歸到1913年美聯儲成立之前的那種系統。
如果實操,甚至根本到不了這一步,等不到銀行系統性出問題,穩定幣公司自身的盈利問題都可能導致漏洞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