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房地產還慘!一年倒閉超過7000

被時代遺棄的鋼琴。
作者:周慧嫻
來源:快刀財經(ID:kuaidaocaijing)
一年時間,7000多家關門倒閉,這個行業可謂比房地產還慘。
資料顯示,2024年,鋼琴行業經歷了一場烏托邦坍塌,僅一二線城市,一年就有7000家琴行關門。
聚焦到上市企業,龍頭公司珠江鋼琴前三季度淨利潤暴跌90%,海倫鋼琴更是一年虧掉近1個億。
要知道,鋼琴也曾是中國產業經濟的驕傲。僅珠江鋼琴一家之力,就壟斷了全球超過1/4的鋼琴市場。
現如今,售價達到6.8萬的鋼琴界“貴族”雅馬哈,掛在閒魚上連5000元都賣不出去。
家長更是苦笑道:“鋼琴佔地2平米,按小區如今的房價,這2平米已貶值15萬元,相當於每天倒貼20塊養著一堆會佔地方的‘廢鐵’”。
中國人不愛鋼琴了?這個市場到底經歷了怎樣的魔幻歷史?
01
中國式狂奔:加分政策催生千億泡沫
1950年寒冬,北京東單冰渣衚衕5號瀰漫著焦灼與期待。
30名樂器工匠圍著一臺由8000多個零件、歷經170道工序打造的鋼琴屏息凝神——當第一個音符穿透狹窄的車間,大家激動地相擁而泣。
新中國第一臺鋼琴就此誕生。
但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光裡,鋼琴作為“資產階級樂器”長期處於邊緣地帶。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國鋼琴產業才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形成了現代化規模生產線。
行業爆發的轉機蟄伏在2001年,珠江鋼琴成為首個加入國際鋼琴製造商協會的中國品牌,中國鋼琴的製造技藝,歷經半個世紀的錘鍊,終於追上了世界水平。
真正讓鋼琴產業駛入狂跑賽道的,是同期各地推行的藝術特長生政策,規定在鋼琴考過九級,中考直接加10分。
鋼琴,這個在傳統西方世界彰顯階級身份、高雅品味的符號,來到中國後質變成走捷徑升學的硬通貨。
“相當於白送一道數學大題,砸鍋賣鐵也得讓孩子學。”北上廣深每一棟居民樓裡,一扇扇窗戶裡飄出的《哈農指法練習》旋律,交織成一曲喧囂而急切的樂章,透射出中產家庭對文化資本那近乎狂熱的追逐與渴求。
在生產技術提升與加分政策的雙重催生下,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及北京等地的鋼琴產業規模迅速膨脹,形成了龐大的產業叢集。
這其中,浙江湖州洛舍鎮就從漫天砂礫、塵土飛揚的礦區,化身一個優美的中國鋼琴之鄉。
“洛舍很小,小到全鎮只有一條主幹道;但是洛舍的鋼琴產業鏈很大,在這條主幹道上,你能找到鋼琴任何一個部位的零件生產商。”從木材預處理到成品除錯形成完整閉環,駐紮於此的中小琴廠30天就能組裝一臺立式琴,產品遠銷法國、俄羅斯、荷蘭等國家和地區。
無數個“洛舍鎮”縫紉起中國鋼琴產業的地圖,到2017年行業巔峰期,中國鋼琴年銷量突破40萬臺,遠超美國同期每年約3萬架的銷量,中國也成為全球鋼琴製造大國和國際鋼琴消費主要市場。
02
危機初顯:300%暴利下的行業失序
中國鋼琴產業製造出“世界第一”的同時,也留下了橫生的行業亂象、數百萬臺閒置鋼琴和一代考完十級再不碰琴的年輕人。
儘管我國鋼琴製造商眾多,但市場份額被珠江、海倫等少數幾家頭部品牌嚴重擠壓,資料顯示,全球4臺鋼琴中就有1臺產自珠江鋼琴,該品牌連續15年全球產銷第一,中小品牌在寡頭割據下生存艱難。
再加上鋼琴製造工藝複雜,涉及木材處理、擊弦機設計、音色除錯等諸多專業環節,普通消費者缺乏鑑別能力,這使得繁榮背後,畸形的產業生態悄然滋生。
首先是國產鋼琴品牌開始披上洋馬甲。
那些聲稱源自德國的“百年鋼琴品牌”,可能就在你家隔壁的小作坊內誕生。
據澎湃新聞報道,自詡為誕生於德國萊比錫、是“專業大師的鋼琴,鋼琴中的王”的某品牌鋼琴,其官網配圖堪稱“移花接木”的典範。
首頁四張宣傳圖,無一清白。巴塞羅那音樂廳演奏圖、倫敦布羅德伍德鋼琴廠照片、德國塞樂爾鋼琴廠照片,甚至一家縫紉機廠的圖,都被其強行拼湊,用於裝點門面。
連劍橋大學的照片都慘遭PS,被粗暴地加上自家標識。
所謂的“德國知名品牌”,不過是精心包裝的中國特供洋馬甲,憑藉虛假宣傳,妄圖在國內市場招搖撞騙,收割消費者的信任與金錢,實在是鋼琴行業的一大鬧劇。
它們或在國外註冊空殼公司,杜撰品牌百年曆史;又或購買國外倒閉品牌商標使用權,重新包裝推向市場,誤導消費者以獲取高額利潤。
其次是琴行與不良琴商利益勾結。
為獲取高額回扣,琴行大力向學生推銷假洋品牌鋼琴。某鋼琴老師向《青島日報》透露,有多家琴行主動表示只要介紹學生買琴,將會得到20%~30%的回扣。有琴行透過這種方式,一年間銷售鋼琴14臺,共計28萬餘元,最終被沒收違法所得,並被罰款20萬元。
按照鋼琴層層分銷的傳統銷售模式,每層加價30%,有的貼牌鋼琴利潤竟高達300%,嚴重擾亂市場價格體系。
最後是鋼琴教育賽道在考級加分等功利性因素下的亂象橫生。
《每日人物》就曾報道過,琴行裡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科班出身的老師,真實專業可能是幼師、前一份職業可能是銷售,花幾千元參加音樂學院外包培訓後,便套上學歷外衣授課。
考級機構明碼標價透過率,早已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在家長與考級機構的暗箱操作下,鋼琴考級透過率幾乎百分之百,考級的專業性、權威性、藝術性蕩然無存。
就這樣,花費30萬元學琴的考生就算連《拜厄》都彈不熟,也能輕鬆在中考中兌現一道數學大題的分數。
03
功利性退潮:從狂飆到“廢鐵時代”
不難看出,國內鋼琴產業的核心命脈不是產品力、不是品牌力,而是藝術加分的政策紅利。
但2018年,政策紅利瞬間消退。當年2月,教育部印發相關通知,點明取消藝術加分政策。
一時間,鋼琴行業大地震。某樂器協會的副秘書長就曾談到:“學琴的和買琴的,彷彿一夜之間憑空消失了”。
2021年“雙減”政策出臺,疊加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緩,鋼琴產業徹底被大眾“遺棄”。2023年,全國鋼琴銷量腰斬至19萬臺,二手平臺閒魚上鋼琴掛牌量激增300%,標價不足原價1/10。
被時代遺棄的鋼琴淪為負資產,成為教育焦慮褪去後的殘影。
曾經因繁榮一時的鋼琴產業腹地洛舍鎮,如今是另一番唏噓的景象。主幹道兩旁,“廠房出租”的告示隨處可見,倉庫中堆積著如山的鋼琴成品。
雖仍有車間自動化流水線在運轉,但產出的已非鋼琴部件,而是全屋定製的傢俱板材。
鋼琴從升學的躍進工具迴歸為普通樂器,市場也需要重新學會呼吸。
面對市場的流失,琴商開始謀求轉型。珠江鋼琴加速從傳統鋼琴升級到智慧化鋼琴,透過硬體改造、軟體整合和物聯網技術實現,既能保留原聲鋼琴的觸感和音色,又能融入數字功能。
單純依靠樂器銷售已難以為繼,行業龍頭們更多地是朝著“音樂+”的思路迭代,今年海倫鋼琴表示將繼續聚焦主業的基礎上,積極推廣智慧電聲鋼琴等產品,探索產品多元化發展。
繼藝術培訓、演出、文創、家居和音響等業務佈局之後,珠江鋼琴今年還將設立專責文旅業務發展的全資子公司。
從製造邁向教育服務,從產品延伸至文旅場景,鋼琴產業正艱難地從“賣產品”向佈局“體驗經濟”轉型。
年輕市場萎縮,老年群體卻意外成為行業曙光。珠江鋼琴某總代理介紹,當下鋼琴市場有一個最新的特點,老人買琴學琴的越來越多,呈現出一種爆發式增長態勢。根據其銷售資料,2023年,老年人買琴的比例達到了38%,而2022年,老年人買琴的比例只佔10%。
行業的重生,需要匠心的堅守,更需要價值的重構。鋼琴不該只是加分工具或客廳傢俱,而應是叩擊心靈的音樂之門。
– END –
CEO企業家微信群
掃碼申請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