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討喜的喜茶

作者:一文
來源:零售公園(ID:lingshoupark)
7月5日,喜茶於法國巴黎打造的快閃門店“喜茶巴黎觀賽茶室”正式開業。在試營業及開業當天前來品嚐的顧客中,不少人對喜茶的芝士茶與黑糖波波等產品風味感到驚喜。
但國內的喜茶卻不太討喜,多次翻車。
近日,有網友吐槽喜茶新品奶茶“小奶梔”發音有擦邊的嫌疑,線下點單時很尷尬。
隨後,話題#喜茶新品名小奶梔被指擦邊#也衝上微博熱搜。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不是喜茶第一次營銷翻車。從“我佛持杯”、杜蕾斯聯名再到“小奶梔”發音爭議,喜茶早已深陷過度營銷的窘境。
被譽為聯名營銷界“天花板”的喜茶為何屢屢翻車?
過度營銷的背後是,新茶飲行業難講新故事,只能靠營銷搏流量的困境。

新品擦邊,營銷翻車

近日,新茶飲屆聯名“狂魔”喜茶攜手芬蘭服裝品牌Marimekko推出了以“喜悅生花”為主題的限定新品“小奶梔”以及其系列周邊。
爭議在於新品“小奶梔(zhi)”的發音問題。
喜茶門店工作人員表示,因為它是由奶和梔子花茶混合製作的,取牛奶+梔子花的縮寫組合,且名字是公司總部定的,門店暫無更改許可權。
但不少網友表示取名在玩擦邊諧音梗,太過低俗,線上下公共場合點單很尷尬。
#喜茶新品名小奶梔被指擦邊#的話題也迅速登上熱搜,引起廣泛討論。
不過,6月28日喜茶官方點單小程式顯示,此前引起爭議的新品奶茶“小奶梔”已經更名為“小白梔”。
事實上,這不是喜茶首次被指“擦邊”。
在2019年喜茶與杜蕾斯的聯名營銷也引起過巨大爭議。杜蕾斯發微博海報配文為“今夜一滴都不許剩”,喜茶則在該條微博下評論:“你唇上始終有我的芝士”。
此評論令不少網友噁心反感。隨後,喜茶在官方微博對於與杜蕾斯互動給大家帶來不適致歉,同時杜蕾斯官方也更改了相關微博的文案與海報。
去年11月,喜茶聯合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聯名推出了「佛喜茶拿鐵」,火爆出圈,被打工人熱捧。
但是其直接引用宗教元素進行商業宣傳的行為也遭到了眾多批評,被認為是在打宗教“擦邊球”。後經深圳市民族宗教事務局約談,喜茶全面下架該系列產品。
當然,作為聯名屆天花板,喜茶還是出過不少優秀的聯名案例。
奢侈品品牌FENDI、電影《喜劇之王》、電視劇《夢華錄》《甄嬛傳》、遊戲《光與夜之戀》、潮流品牌藤原浩……
喜茶的聯名可以說是,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做不到的。
喜茶內部員工曾透露,他們對於聯名的要求是力爭成為該IP和新茶飲品牌的首次聯名。在這種理念指導下,喜茶的確多次靠聯名出圈。
但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
根據喜茶官方報告,2023年喜茶累計聯名15次,也就是說,每個月都會有新聯名推出。
在頻繁的聯名且一味追求標新立異的情況下,聯名營銷翻車倒也是“情理之中”。
背後有個問題值得思考,喜茶為何沉迷於聯名?
原因在於新茶飲行業技術門檻低,同質化嚴重,品牌難以形成自身的獨特競爭力,只能靠聯名營銷的方式維持老客戶、吸引新顧客。
但聯名營銷“治標不治本”,只能博得短期流量,並沒改善供應鏈、加盟商等深層次問題,難以培養使用者粘性。
且在新茶飲品牌聯名營銷遍地開花的情況下,使用者難免審美疲勞,過度依靠聯名營銷顯然不是長遠之計。

急著活成"蜜雪冰城"

喜茶終究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一向以高階茶飲著稱的喜茶放下身段,走下神壇,價格不斷下探,與蜜雪冰城爭奪下沉市場。
5月初,喜茶推出12週年慶限時活動,大部分產品可使用買一送一券,比如原價8元的“純綠茶妍後”用券後只需4元一杯,價格底線跌穿5元,價格堪比蜜雪冰城。
要知道,在2020年,喜茶可是客單價達到52元-56元,遠超行業35元的平均客單價水平。
實際上,自2022年起,喜茶就逐漸同過去告別,學著活成蜜雪冰城。
彼時的喜茶內憂外患,一方面營收大下滑,另一方面低價賽道的同行們卻越來越好。
這讓喜茶意識到在消費降級的時代,走高階路線的“裝逼”策略行不通了,於是選擇轉向三四線挺近下沉市場。
喜茶變革的第一刀砍在了價格上。2022年,喜茶開始了全面價格下調,#喜茶告別30元#的話題也登上熱搜。調整後,主流門店的產品價格全面低於30元,且售價15-25元的產品佔比達到60%以上。
在2022年的降價營銷中,喜茶強調稱“喜茶從來不是高價茶飲”,誓要於高客單價的時代告別。
此後,喜茶不斷推出限時活動和價格優惠策略。如今,喜茶的單品價格保持在15元左右,再加之優惠券或其他優惠,有時10元甚至更低就能買到一杯。
第二刀砍在了直營業務上。
喜茶創始人聶雲宸曾表示,他最不能容忍的是品質降低或變差,“未來也不會因為沒有加盟無法做大而後悔。”
2021年和2022年喜茶的門店數量停滯在800多家,雖然無法與上萬家的蜜雪冰城相提並論,但是在高階茶飲賽道喜茶還是遙遙領先。
真正讓喜茶決心擴張的,可能是奈雪的茶上市後加速拓店,並於2022年5月完成了門店數量的反超。
於是在門店數量落後同行的情況下,喜茶也坐不住了。
2022年11月,堅持了10年直營模式的喜茶正式宣佈開放加盟,在非一線城市以合適的店型展開事業合夥業務。
喜茶的加盟業務十分火爆,在開放申請的24小時內,喜茶就收到了1萬份的加盟申請。
進入2023年,喜茶門店數量正式開啟了“狂飆”模式。
據喜茶釋出的《2023年度報告》,截至2023年底,喜茶門店數已突破3200家,其中事業合夥門店超2300家,門店規模同比增長280%,成為行業內規模增長最快的品牌。
為了保證品控和質量,喜茶對於加盟合夥人有著嚴格的要求。
首先在資質稽核上,需要50萬以內的開店費用,並擁有100萬現金儲備,其次加盟商要在喜茶門店全職培訓3個月以上,透過4個崗位的晉升考核,並且連續3次透過喜茶的食安品控督檢考核,才能獲得“店長任職能力”。
但儘管如此,喜茶還是面臨著加盟商難監管,品控不一的問題。去年5月,喜茶相關加盟門店就因生產經營混有異物的食品,被天津市西青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5萬元並沒收違法所得。
開放加盟是把雙刃劍。維持高品控還是拓店提高市佔率,喜茶顯然選擇了後者。
不僅如此,喜茶在商場裡的位置也明顯“下移”。青島永珍城中的喜茶門店由L1搬到了B1,同時新門店的規模也小了不少,面積約為原一樓門店的三分之一。
同時,喜茶還在全國範圍進行了一波店型大清理:特色主題店、熱麥店、Lab店、手造店大量閉店,曾被寄予厚望的平價品牌“喜小茶”全部關停。
降價、開放加盟、搬遷、清理店型……不難看出,“高傲”的喜茶放下過去,正全副武裝進軍三四線城市,爭奪蜜雪冰城的地盤。

高不成,低不就

成也高階、敗也高階。
喜茶被稱為新茶飲開創者,以鮮芝士+鮮奶+現泡原葉純茶茶底,重塑了現製茶飲標準,取代了臺式奶茶,從而開啟了新中式茶飲的時代。
可以說,喜茶誕生之初就奔著高階去的,致力於做“茶飲屆星巴克”。星巴克吸引的是相對成熟的商務人士,而喜茶的受眾定位則是與新一代的年輕人,但不變的是都提供身份價值和社交場景。
選址核心商圈、冷淡高階的門店裝修、高於多數茶飲品牌的產品定價、開闢第三空間……喜茶的確拿捏了年輕人,成為北上廣DBD的社交名片,甚至經常出現“一杯難求”的盛況。
但好景不長。
越來越多的新茶飲玩家入局,同為高階玩家的奈雪的茶、中低端選手茶百道、古茗、霸王茶姬、蜜雪冰城等等……各個賽道都捲到飛起,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喜茶也不再具有不可替代性。
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消費降級的時代大潮下,消費者很難再為高階產品買單,更況且是茶飲這類同質化高的產品。
從2020年開始,喜茶的經營狀況就江河日下。
根據公開資料,2018年-2022年喜茶銷售額為16億元、35億元、42億元、53.53億元、46.94億元,營收在下滑。
2018-2022年,喜茶的門店數量分別為163家、390家、695家、865家、897家,2021年到2022年僅新增32家,門店拓張乏力。
此時的喜茶在過“苦日子”,而隔壁的蜜雪冰城卻活得有滋有味。
蜜雪冰城在2021年就實現了103億元的營收、19.12億元的淨利潤,並準備衝擊IPO。在門店數量方面,2019年-2021年,蜜雪冰城門店總數分別為7225家、13126家及20511家。
蜜雪的高速成長必然擠佔喜茶的市場佔有,喜茶也必須拓店搶回市場;同時蜜雪冰城等連鎖茶飲品牌的高速發展,也驗證了加盟模式的可行性。
更重要的原因是,高階茶飲市場講不出新故事。
第三方平臺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新式茶飲中高階品牌(單價高於20元)的市場份額只有14.7%,剩下均為中低端茶飲。新茶飲品牌在一、二線城市增長速度已接近極限,利潤空間逐漸縮小。
高階化之路走到一半的喜茶,最終被迫走向了下沉市場。
但下沉之路好走嗎?答案是不好走。
下沉市場已然非常擁擠。
蜜雪冰城門店幾乎遍佈全國各個小縣城,且已經培養起了使用者心智,新茶飲難以撬動這位“地頭蛇”,更何況茶百道、古茗、奈雪的茶都在不斷下沉。
另一方面,三四線城市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很高。喜茶的價格放在下沉市場來看,依然是“不親民”的。在價格競爭力上,仍打不過蜜雪冰城。
喜茶對於下沉市場的理解似乎也只停留在“低價”,並未觸及下沉市場的本質要素。
下沉市場拓店考驗供應鏈規模和管理能力。
蜜雪冰城依靠多年的積累已然形成了強大的下游供應鏈體系,能夠透過自身的規模效應提升議價空間,實現“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常年深耕“高階”的喜茶顯然面臨著更嚴峻的供應鏈挑戰。
高階化之路折戟,下沉市場也前路未卜。喜茶正處在進退兩難的窘境中,似乎自己也沒想好該怎麼辦。


-你怎麼看待喜茶的聯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