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兩年的夏天,Montbell皮膚衣成了網紅與中產們的新寵。

曬曾經的“中產標配”始祖鳥衝鋒衣的人少了,畢竟厚重的外殼在烈日下暴露出了尷尬的短板,穿起來悶熱不透氣。看上去,Montbell皮膚衣則展現了它“輕薄、透氣、防曬”的優勢,與夏日穿搭氛圍更契合。
從戶外標配到日常時尚穿搭,Montbell皮膚衣已經成為都市人的“第二層皮膚”。

對於中產們來說,皮膚不能被曬,皮膚衣一定要曬。
畢竟共識是:紫外線是中國人的天敵。
這些年的夏天,你走出門溜達一圈,寬簷帽、墨鏡、面罩、連體大黑袍、手套,360度無死角遮擋,不知道的以為自己人在中東呢。

一個都市麗人,夏天怎麼著30瓶防曬噴霧起吧?出門不打傘,就和沒穿衣服似的;頭髮也不能曬,會脫;閨蜜聚會聊天,頭幾句話基本是防曬裝備展銷會內容。
誰讓我們是黃種人呢,自古,膚白的女性社會地位普遍更好。黑色是粗鄙的,不體面的。古代貴族女子“養尊處優少日曬”形成的冷白皮,與農夫“面朝黃土”的黝黑,形成了鮮明的階層區隔。

白皙等於富貴的集體潛意識,在消費時代被SPF50+防曬套餐重新喚醒了。有意思的是,可可·香奈兒1923年曬黑的度假照引爆了美黑潮,在大洋彼岸,古銅膚色是“有錢有閒”的象徵。
紫外線可真難做人——在東方,人們防它像防賊,最後是為了防階層滑落,在西方,人們啥也不用幹,在海灘躺著迎接它,就階級晉升了。
然後,當東方全民防曬焦慮撞上消費主義之後,商機噴發了。
2019年—2021年,靠著防曬服,蕉下這個品牌實現了150.1%的年複合增長率。2021年,蕉下就和近600個KOL合作,帶來數十億次瀏覽量。2023年,官宣了周杰倫作為代言人,進一步為品牌造勢。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預測,中國防曬衣到2026年,市場規模將達到554億元,整個防曬服配市場規模將達到958億元。
皮膚衣正是因此順勢誕生且熱賣,繼而在文化層面上形成了潮流。在近年來的炎夏,它成為都市中產們平衡了審美、功能、價格後的熱門穿搭——就拿Montbell這個牌子來說,不管是山系風、運動風,還是“皮膚衣+lululemon瑜伽褲”的裸感風,它都能駕馭,它因此成了大家口中最常提到的品牌之一。

皮膚衣,顧名思義——像皮膚一樣的衣服,輕薄舒適,用途廣泛、易壓縮、方便攜帶、防潑水且具備良好的透氣性,在夏季戶外登山徒步越野等活動場景下,是比硬殼衝鋒衣更為實用的戶外服裝裝備。
它是一種接近老外所謂的Wind Shirt(風殼)或者Wind Jacket的衣服,防水、防風、防刮、耐磨是它的主要功效。

因此它一般由單層面料構成,沒有防水薄膜,但通常會採用DWR防潑水處理,足以在偶遇小雨或短暫涉水時,有效避免溼身。
極致輕量化是它的賣點,它因此捨棄了所有不必要的設計(比如口袋),通常應用在有一定海拔、越野跑等需要減輕重量的場景。因為兼具防曬防風和防潑水功能,被一些人稱為正取代傳統防曬衣的新衣種。
不過它怕火。
“清明拜山掃墓,南方的氣候剛好一件短袖加皮膚衣就夠。上香時,香灰掉在手腕皮膚衣上,直接把我的皮膚衣燒著了。假如是燒紙錢的大火,平時燒烤的不小心,真的很可能釀成大禍。”

這種易燃性,本質上源於皮膚衣追求“極致輕量化”的核心設計邏輯。為了實現“輕如薄翼”“可塞進口袋”的賣點,品牌普遍採用超細尼龍或聚酯纖維面料。這類化纖材質在提供出色的防風、防水和透氣性的同時,的確有著遇高溫易熔穿的特性;
而且,一件重量僅52克的衣服,其面料纖薄程度堪比蟬翼,的確難以抵禦火星或明火的瞬間侵襲。
正是這種對“輕、薄、強”效能的極致追求,驅動著品牌不斷加碼技術研發,也直接催化了市場的內卷化。現如今,中外各品牌,都在絞盡腦汁尋找差異化賣點——皮膚衣的內卷,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
輕到能自己飄走,卻貴到讓人肉疼,這就是目前大牌皮膚衣的營銷現狀。
賣貨文案裡都要用上“輕如薄翼”、詳情圖片裡衣服都飄在半空,克重超150克,直接開除輕量化籍。

2024年9月,始祖鳥與Beams聯名,Beams的logo和拼色設計融合進了皮膚衣Squamish的山地氛圍中——硬核攀巖服就這樣秒變東京澀谷潮人戰袍,售價3000元上下。

值得一提的還有Montane的Featherlite(2000元上下),這是皮膚衣界的標誌性存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這個品牌便透過一條將衣服塞入嘴裡的廣告,將皮膚衣領域帶入新的時代。

被稱為皮膚衣始祖的Houdini Jacket(1000-3000元不等),可以說已經是美式服裝文化中的重要符號象徵。這一點,大概正源自Patagonia獨一無二的品牌價值。
“Houdini 給人的感覺就是你穿它撿垃圾,都像是在做一些維護地球正義的牛逼事兒。”

上述大牌在中國市場的參與競爭的同時,根據觀研天下提供的《中國防曬衣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2024—2031年)》,隨著釣魚、飛盤、露營、Citywalk等“輕量化運動”在年輕人群中的流行,防曬場景更加多元化,皮膚衣、防曬衣的市場需求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品牌湧入這一細分賽道——
原本一些運動品牌如安踏、李寧、特步、361°等也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市場機遇,紛紛推出皮膚衣、防曬衣、防曬帽等多型別產品。
現如今的情形是,戶外生活方式品牌、網紅/電商白牌品牌、垂類防曬品牌、傳統戶外品牌、運動品牌、常服品牌6大主流型別都在競爭這塊蛋糕——
戶外、運動品牌如安踏、迪卡儂,休閒服飾品牌如優衣庫,也有主攻防曬領域的蕉下、Oh!Sunny,專注於高階羽絨服市場的波司登也入局競爭。
在現階段的市場中,各企業一是卷價格——有75%的產品集中在200元以下的低價格帶,透過卷價效比贏得市場;
二是卷防紫外線效果——在不少品牌的宣傳中,防曬服的UPF已經從40+“卷”到150+,再“卷”到500+甚至2500+;
三是卷功能科技——在主流電商平臺上,不少防曬衣的商品介紹中,出現了“雙抗防曬科技”“冰感系統”“冰原原紗”“遮蔽絲技術”“雙抗遮蔽系統”“涼感因子”等名詞。

在需求端,有趣的現象也正滋生,對於許多追逐潮流的城市中產來說,他們的觀點是:盛夏越炎熱,就越得多穿一層。尤其是在始祖鳥衝鋒衣被中產打入過氣老幹部冷宮後,皮膚衣成了專屬於他們的夏天版衝鋒衣,它正以高性價比人設在小紅書上被頻頻曝光。

對於喜歡戶外風格的玩家來說,無論是出於造型需求還是功能性,進入夏季,一件輕薄的“皮膚衣”絕對是必不可少的,畢竟它可以幫助大家制造更多造型層次和色彩搭配上的可能性。
比如Montbell,它憑藉“7D尼龍薄如蟬翼”的輕量化科技,讓中產們登山未遂,造型先行。穿一身它,能不能征服阿爾卑斯山先另說,在星巴克擺拍時手握“Lonely Planet”,繼而去小區綠化帶跋涉,那也是一種浪漫。穿著它在地鐵裡變身行走的錫紙人,一旁小孩子都會覺得自己看到了夢想中的宇航員。

各大時裝品牌都看上了皮膚衣的潛力,使它成了近年來夏天超級熱的單品。明星們去戛納時都會拿件皮膚衣,硬是把名利場走出了點戶外山野的感覺——
Gorpcore穿搭就是這樣誕生的。2017年,《紐約》雜誌撰稿人Jason Chen將“Good Ol' Raisins and Peanuts(一種登山混合乾糧)”縮寫成Gorp時,他不會想到這詞能成為二十一世紀二零年代中期,中產的時尚聖經。

韓國品牌POST ARCHIVE FACTION (PAF)的皮膚衣

日本戶外老牌Goldwin的皮膚衣
現如今,Gorpcore作為戶外美學與都市時尚深度交融後的產物,早已正式完成從“野外求生裝備”到“都市穿搭神器”的魔幻變身——功能一旦破圈了,防水拉鍊也可以被當作奢侈衣物上的鉚釘來看待了。

韓國品牌J EONGL I的2024年款皮膚衣
一些設計師品牌更是抓準了這股Gorpcore風潮,將功能性的皮膚衣變得更時髦、更適應都市生活。英國設計師 Jean-Luc Ambridge成立的個人品牌_J.L-A.L_也時常推出一些功能性和時髦外觀相結合的服飾。當一些品牌還在卷UPF防曬值時,它已經給皮膚衣設計出花朵聚攏的視覺效果了。


_J.L-A.L_2024年推出的Efflorescence Jacket
在歐美Gorpcore風深陷“廓形肥大”的審美疲勞的同時,韓國K-Gorpcore用剪刀將皮膚衣剪成了更適合亞洲人的出街鎧甲——K-Gorpcore注重獨特的造型演繹,透過寬鬆的剪裁和創新的設計,展現出個性鮮明的風格。
像J EONGL I這個牌子,就擅長從建築學、自然學中攝取靈感,有時候你可能也會在心裡嘀咕,有些款是不是也汲取了中國女性在夏天為了防曬而常使用的臉基尼的靈感?

發展到現在,對於中產、網紅、潮人們來說,一件皮膚衣,已然是一件藝術品。大家知道它本來自戶外,但這不妨礙大家穿著Montbell征服早高峰,穿始祖鳥對抗PPT,或是用任何設計師潮牌裹著自己,在寫字樓裡精神高空彈跳。

如果說Montbell是中產們山野夢想的平替,那皮膚衣就是都市生活的鎧甲,這時候,Gorpcore風,就成了中產用意念在CBD與珠峰之間反覆靈魂跑路時的價值觀綱領。

Gorpcore實則是一個極具開放性的時尚潮流。
Gorp——一種由堅果、燕麥和乾果混合而成的能量食品,象徵著實用主義和冒險精神。它的魅力在於它能夠輕鬆適應不同的個人風格和生活方式。消費者不再需要侷限於傳統的時尚框架,他們可以自由選擇與自己日常生活及審美需求相契合的單品。這種靈活性使Gorpcore獲得了更多玩家的認同,形成了一種文化共鳴。

在最初的階段,Gorpcore主要體現為硬殼戶外單品,強調的是實用性、耐磨性及與自然相契合的設計。

隨著時間的流逝與時尚週期的輪迴轉化,Gorpcore逐漸演變為一種更加包容與多元的風格表現。它沒有固定的輪廓和模板,因此給設計師和消費者帶來了無限的創造空間。
越來越多的品牌在其基礎上融入了各自的潮流元素和文化符號,以皮膚衣為代表的Gorpcore裡的服飾,成了一個個時尚單品,也成了都市中產的“第二層社會皮膚”。
說它是社會皮膚,實際上是因為,相比於硬核專業戶外用品如衝鋒衣、羽絨服,皮膚衣沒有那麼戶外。一定要說它戶外,它其實是個“休閒戶外”產品罷了。

事情的真相就是,你在妙峰山裡見不到太多皮膚衣,在朝陽公園裡卻可以見到很多。
皮膚衣的出現,使得硬核戶外裝備被壓縮成通勤路上的“超薄防護膜”。而它的防護屬性如透氣和防曬,也成了玄學。
如果你是為了防曬而購置一件皮膚衣,那不妨想想,如果日常穿著的衣物所達到的物理防曬效果並不差,為什麼要單獨再買一件防曬衣呢?
那些所謂的UPF值,做高很簡單,只要用顏色更深的面料、厚度更厚的面料就可以達到。但這樣一來,透氣性又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於是乎,在穿著涼爽的前提下,做到儘可能防曬,儘量高的UPF值,這是防曬衣的基礎邏輯。
皮膚衣真的有商家宣傳得那麼防曬嗎?專業的戶外公號的編輯同仁其實做過評測:
UPF50+的意思是:如果100%的紫外線被擋住98%,也就是2%(即五十分之一)的紫外線穿了過去,便是UPF50。
根據UPF的計算方法,可以推出以下表格:

可以看到,UPF20與UPF50其實只相差3%的遮擋能力百分比。看到這裡,你還會追求更極限的UPF值嗎?
但如果你購置一件皮膚衣,是為了步入Gorpcore潮流,是為了讓自己每天穿得像隨時要去登山,那上面的話當我沒說。
有點戶外信仰的“都市山人”們總會說:“我登山要拍帥照發小紅書”“我穿一件皮膚衣通勤就不用打傘了”——這背後,是當代中產用一件皮膚衣企圖同時實現實用主義和社交屬性的心理。而頗具開放性的Gorpcore,的確可以涵蓋此般由裡及外,由城市到山野的廣泛意涵。
但我們可以聽聽圍繞著該文化現象的另一種聲音:“不要將我們的文化當作你們每天的OOTD(每日穿搭)。”

“我有一次在街上看見一個穿得特別Gorpcore的老哥,我就上去要他小紅書,想學著點該如何搭配衣服嘛,結果老哥說自己剛從尼泊爾山裡回來,不知道啥是小紅書。”小何有些尷尬。
誠然,當我們在地鐵站收緊皮膚衣外套的下襬抽繩時,我們並不是在勒緊攀登珠峰的安全束帶——功能服裝只不過正在成為都市中產對抗平庸的“精神錨點”,UPF50+,防得也不過是某些隨時隨刻來身份焦慮罷了。
畢竟紫外線可以來自戶外的陽光,也可以來自CBD裡的資本與甲方。
不過想象一下,每當一個都市戶外小白穿著Gorpcore潮流裡的服飾去逛山姆的同時,可能總會有一個戶外愛好者在Ins上咆哮“山野才是Gorpcore應該出現的地方”!
後來小何說自己也悟了:“就像那個老哥,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是個最酷的Gorp,但他並不知道,可能也不在乎。”
END
你為防曬做過哪些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