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擴散!加州海邊驚現“致命殺手”,這種貝殼幾分鐘可要你命!

地紋芋螺。維基百科
夏季是加州海灘遊玩的最佳時節,但海洋專家卻發出緊急警告:外表越鮮豔的貝殼,往往隱藏著越大的危險!特別是那些色彩斑斕的芋螺(cone snail),其中某些種類體內蘊含的劇毒,能在短短數分鐘內致人死亡。這些看似無害的軟體動物並非“素食者”,它們的毒液足以瞬間麻痺魚類,對人類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陽光、沙灘、海浪……加州海岸線是許多人夏季休閒的首選。然而,在這美麗的海濱之下,卻潛藏著不為人知的致命危機。

空服員艾米莉提醒,看起來越鮮豔的貝殼,越需要警惕。在加州海岸線,你可能會發現各種五彩繽紛的芋螺。這些看似美麗的貝殼,實則是劇毒軟體動物的“家園”。芋螺並非溫順無害的生物,它們會利用毒液迅速麻痺獵物,對魚類而言,這幾乎是瞬間的致命打擊。而對於人類來說,其毒性同樣不容小覷。

雖然芋螺通常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但如果人們在不經意間撿起它們,就可能觸發其防禦機制,遭到反擊。特別是體型較小的兒童,風險最高,因為毒液能更快地在他們體內擴散並造成癱瘓。而體形越大的芋螺,其威脅也越高,無論刺到成人還是小孩,都可能帶來致命風險。更可怕的是,被芋螺刺傷後的搶救黃金時間可能只有短短幾分鐘
澳大利亞海洋生物學者史密斯曾強調,芋螺的危險性是他必須特別提醒孩子們的。他建議,首先要讓孩子認識芋螺的外貌,然後反覆強調千萬不要觸碰芋螺,因為海邊有許多它們的棲息地。
芋螺的蹤跡遍佈加州至墨西哥沿岸,但值得注意的是,聖地亞哥附近的芋螺族群被認為是毒性最強的,尤其危險

德州休斯敦“自然科學博物館”策展人蒂娜·帕特威(Tina Petway)就曾有過一次死裡逃生的經歷。她在索羅門群島考察時,自以為動作夠快,可以連續捕捉兩隻芋螺。然而,在抓第二隻時,她卻被連刺三下。發現毒刺無法拔出後,她立即趕回營地,但此時視線和意識已逐漸模糊。

回到帳篷後,她迅速服下預備好的抗組織胺,並給丈夫留下了字條,說明了情況,隨後便失去了意識。當她清醒時,已是三天之後,但危險尚未完全解除,右手依然感覺灼熱。在搭船前往機場後,她又等了三天,才等到離開的飛機——這還是在藥物充足的情況下。她在社交媒體Instagram上回憶道,被蜇傷後她經常頭痛,所幸沒有其他長期後遺症。

華盛頓大學2016年釋出的一項關於致命海洋軟體動物的研究顯示,在全球137起確診案例中,有36起是致命的,57人重傷後完全康復,44人受輕傷。

其中,俗稱“地紋芋螺”(Conus geographus)是導致半數死傷的罪魁禍首,其主要棲息地在墨西哥太平洋沿岸。這種褐色外殼的芋螺對兒童尤其危險,大型芋螺對成人也有致命風險。
**織錦芋螺(Conus textile)**的危險性也相當高。它們通常是白底、帶有褐色三角斑紋,能夠注入多種神經毒素的混合物。雖然相對致命風險較低,但被蜇傷後通常會帶來劇烈疼痛。
芋螺中毒的個案還可能出現血液迴圈不良導致的紫紺症狀,以及麻木、刺痛感。更嚴重的病例可能導致手足麻痺、口腔失去知覺,甚至全身僵硬。致命的案例多半是由於肺部麻痺,導致呼吸中斷
雖然目前沒有針對芋螺毒的抗毒血清,但被蜇傷後可採取以下急救措施:
  • 患處可浸泡溫水
    :在可承受的範圍內,水溫越高越好,這可能有助於緩解毒性。
  • 持續施壓
    :對被蜇部位持續施壓,以減緩毒性擴散。
  • 區域性麻醉
    :如果附近有診所,可以要求進行區域性麻醉以減輕疼痛。
  • 保持冷靜
    :最重要的是傷者保持冷靜,避免劇烈活動,以免加速毒素擴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