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花花小萌主
都說京東外賣攪動了外賣市場格局,自2月以來,京東和美團不斷交鋒,從口水戰到百億補貼,你來我往,瓜分即時零售市場的大餅。這一局勢讓一向佛系的餓了麼也坐不住了,其在5月強勢出擊加入競爭,至此,外賣市場三大巨頭開始了三足鼎立之勢。
6月以來,京東和美團的聲勢依舊,而餓了麼也圍繞使用者、商家、騎手,動作頻頻。6月1日,聽勸的餓了麼官宣藍盈瑩成為活動代言人;6月16日,又官宣進一步升級“優店騰躍計劃”,吸引線下優質連鎖品牌以及中小餐飲商家入駐;6月17日還上線餓了麼17吃貨節;6月18日悅享會員官宣上線;6月21日,推出了300萬奶茶免單活動……
近期餓了麼又有新動作,據“餓了麼商家中心”官方顯示,於夏季外賣業務高峰期,正式啟動全國服務商招募計劃,並配套推出專項激勵政策,支援生態合作伙伴高效拓展業務,助力更多優質線下餐飲門店實現線上業務增長。

圖片來源:餓了麼商家中心

餓了麼:服務商激勵政策的設計邏輯及市場意圖
在分析本次服務商激勵政策前,不得不提一下“優店騰躍計劃”。這是餓了麼3月份提出的一項計劃,2025年餓了麼將面向商家投入超過10億元,在費率優惠、專項補貼、專屬流量、數字化運營服務和硬體設施以及AI技術能力等多方面,持續加大對商家支援投入,助力線下優質餐飲商家進一步躍升數字化經營能力、收穫新渠道生意增量。
6月16日,餓了麼宣佈全面升級“優店騰躍計劃”,再投入逾10億元,加碼搶灘品質外賣商家。“優店騰躍計劃2.0”核心圍繞費率優惠、流量資源及AI工具等做了進一步資源升級。
在此基礎上,《餓了麼生態服務商2025年6-7月激勵政策與招募公告》於6月24日正式釋出。
1、定額激勵於精準拓店是政策核心
從公告裡可以看出,餓了麼此次的激勵政策核心是:“人民幣400元/達標店”的按月定額結算,服務商需引導新商家在30天內完成7筆有效訂單,每筆實付≥12元,且剔除刷單等無效訂單。
針對這個政策設計,有三個關鍵點:
一是實效性。政策有效期至2025年7月31日,針對夏季外賣高分期,短期內快速提升平臺商家數量;
二是確定性收益。與比例抽成相比,定額獎勵更具有方向性和實現性,能夠降低服務商的拓店成本;
三是質量管控。為避免“殭屍店”入駐,避免刷單薅獎勵,餓了麼透過訂單量、客單價等指標篩選優質商家。

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2、專業能力和合規要求是服務商的篩選標準
此次政策激勵,餓了麼對服務商的資質要求也相對較高,除了符合《餓了麼平臺招商入駐標準》外,還包括:
服務能力:有能力覆蓋全國性服務商或有一定影響力區域性服務商,且具備24小時響應商戶的服務能力;
團隊能力:需具備銷售拓展、店鋪運營等完整團隊,核心人員需有3年以上行業經驗;確保商戶問題及時得到響應;
硬體要求:企業註冊滿1年,註冊資金不低於50萬元,運營人數不低於3人且完成餓了麼初級外賣師認證;
合規要求:禁止違規建店、刷單等行為,否則將終止合作。
3、搶佔市場份額是政策激勵的目標
本次政策激勵的商家經營品類繁多,包括地方菜、小吃、中餐、西餐、快餐等,以及各種咖啡飲品。旨在吸引優質服務商加入,搶佔中小商家資源。
新商家的不斷入駐,就能不斷完善餓了麼的使用者消費資料,為後續的精準營銷和演算法最佳化提供支援,形成長遠的市場競爭力。
另外,還能提升服務商積極性,最佳化服務質量,從而應對京東、美團等競爭對手的挑戰,實現戰略突圍創造自身的領先地位。

圖片來源:網路

外賣行業:基於服務商的B端博弈
餓了麼以服務商激勵撬動生態擴張,強化B端資源壁壘,似乎更像是針對京東的一場“服務商宣戰”。畢竟早前,京東外賣為服務商提供了不同階段的激勵政策。
比如在2025年3月,對於首次開啟營業並達到激勵標準的門店,單個門店激勵200元,品牌連鎖店單個品牌激勵上限為2萬元,單個服務商激勵無上限。
4月,又推出新開業的門店在有效營業基礎上,訂單量達到一定標準可獲得不同額度的激勵,最高可達300元/店。
5月,激勵政策進一步細化,超效營業門店(有效營業天數≥14天,門店首次開啟營業狀態後30天內完成訂單量≥300單)可獲得300元激勵,單個超效營業門店激勵300元,對於品牌連鎖店,單個品牌的激勵上限為100家門店,單個服務商的激勵無上限。
另外京東對2025年5月1日前入駐的商家全年免佣金,吸引了星巴克、Wagas等不少高階品牌。
而美團雖然並未直接推出相應的服務商激勵政策,沒有直接現金激勵政策,但透過騎手權益保障、演算法最佳化、激勵機制改善等方面,多項舉措對服務商合作生態產生間接影響。

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京東、餓了麼為什麼都要選擇圍繞服務商的合作生態展開博弈?
首先,服務商影響著市場的拓展效率,無論是現金獎勵還是流量扶持等激勵措施,都能形成“平臺-服務商-商家”的三角穩固關係,從而快速擴大平臺的市場規模;
其次,提升服務商積極性,能夠提升服務質量,形成外賣市場的正向反饋,比如餓了麼設定訂單獎勵等績效獎勵,就能激勵服務商引導商家持續最佳化服務質量,提高消費者體驗感和滿意度,增強平臺的口碑;
最後,服務商資源也影響著平臺的競爭力,只有越來越多的服務商加入,才能為平臺帶來更多的優質商家,從而完成“平臺-服務商-商家-使用者-平臺”的閉環消費,提升平臺在市場中的地位。

圖片來源:網路

服務商博弈背後:餓了麼的角色重構與戰略升級
表面看來,餓了們推出服務商激勵政策,是針對京東美團的外賣局勢作出的應對,但佛了這麼多年的餓了麼,突然開始“內卷”,真的只是為了從美團和京東嘴裡奪食,搶佔外賣或者即使零售的市場規模嗎?
或許,餓了麼是醉翁之意不在酒,6月23日,餓了麼、飛豬合併入阿里中國電商事業群,標誌著阿里本地生活業務與電商、旅遊等板塊的深度融合。
因此,餓了麼在外賣競爭中謀求優勢,並非孤立的行為,是其背後的淘天集團,想以外賣競爭為契機,以即時零售為突破口,對整個淘系生態進行大整合。這一調整背後,是阿里對“即時零售+電商”生態的重新佈局。
一個是流量入口升級,淘寶APP為餓了麼開放一級入口,直接觸達近10億年活躍使用者,突破原有獨立APP的流量瓶頸。例如餓了麼騎手可承接淘寶閃購的即時零售訂單,實現“線上種草-線下履約”的閉環。
一個是資料互通,餓了麼的消費資料可幫助淘系電商開闢新的增長路徑,淘系生態內的使用者消費資料(如購買偏好、地理位置)又可反哺餓了麼的商家推薦和精準營銷,提升商家轉化率。
還有就是資源整合,飛豬的旅遊場景(如酒店、景區)與餓了麼的餐飲服務結合,可推出“旅遊+美食”套餐,拓展服務邊界,形成“吃住行遊”的場景化消費。

圖片來源:餓了麼
阿里巴巴2025財年 Q4 及全年財報業績會的資料也充分證明了這一戰略佈局的有效性。資料顯示,淘寶閃購顯著提升了平臺使用者活躍度,在剛剛過去的天貓618,使用者規模和活躍度創下新高,平臺購買使用者數實現雙位數增長,618全週期天貓剔除退款後的GMV同比增長10%。
淘寶閃購與餓了麼密不可分,也就是說餓了麼的定位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再是單一的外賣平臺,而是升級為本地生活服務的樞紐,連線本地生活服務的各個環節,還為淘系生態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同時意味著在淘系,餓了麼與淘寶閃購的協同,將打通各項資源推動著阿里向大消費平臺的目標穩步邁進。
正如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曾在郵件裡說到,“這是我們從電商平臺走向大消費平臺的戰略升級。未來,我們將更多從使用者角度出發最佳化整合業務模式和組織形態,為使用者創造更豐富優質的消費體驗。”

圖片來源:網路

結語
餓了麼釋出今夏服務商激勵政策是對標京東美團,在夏日這個“天時”契機下,搶奪中小商家資源,提升平臺訂單量的有力舉措。
但這一行為不僅僅是餓了麼的外賣市場份額之爭,更重要是為淘系整合業務模式服務,餓了麼與淘寶閃購日訂單量不但走高,訂單結構向全品類大幅擴充套件,才能讓大消費場景的商業模式早日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