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給大家分享過適合家庭陽臺種的神級果樹無花果,修剪難度約等於零,隨便剪那種,有新枝就有新果。
但後來有人和我說自己把無花果種活了,但就是不結果,我說他家裡肯定缺光了他不承認,說有光,保證絕對有光。
因此我今天首先對陽光和植物之間的關係做一個科普,幫助大家正確理解太陽光。
絕大多數人的陽臺都是有蓋子的,夏天是基本沒光的,或者光照射的面積很窄,你以為的有光並不是植物認為的有光。
比如下面這種典型的陽臺,光就很少,對果樹級別的植物來說完全不夠用,但這種陽臺是最常見的,大部分人家裡的條件都是這樣。

所以今天我準備給大家分享草莓的陽臺種植,因為草莓對光的需求沒有那麼強。

草莓確實結果實,但草莓姓草,本質上是一種草,沒有參天大樹的基因也不可能長成參天大樹,所以草莓從基因層面就沒指望過自己能和樹木爭奪陽光。
因此草莓的活躍期,也就是結果期,是秋天和春天,正好是大型喬木的落葉期和展葉期,參天大樹的樹葉不足,很多位置的陽光都空著,草莓就可以利用起來,迅速生長。

等到了夏天,草莓就利用大樹下的一點散射光生存即可。
我們都知道夏天的光照最強,理論能量最多,但草莓不僅不要夏天的太陽光能量,甚至很反感,草莓度夏極其困難,在陽光弱多了的春秋天反而活的很好。
引入一個光飽和點的概念,對植物來說,並不是光越多越好,超過光飽和點的太陽光是有害的。
因為在大自然中的生態位不同,爭奪陽光的能力不同,所處地球緯度不同,地球上每種植物都有自己的光飽和點。
以草莓為例,光飽和點僅為3萬勒克斯,意思是3萬勒克斯以下的太陽光對草莓來說屬於可吸收的能量,超過3萬勒克斯的太陽光草莓拒不吸收。
但以武漢為例,夏季的太陽光直射強度在正午的時候可以達到8~10萬勒克斯,遠遠超過草莓的光飽和點。
對於這超過3萬光飽和點的5~7萬勒克斯太陽光,草莓不吸收,因此這些太陽光全部轉化成了熱量蓄積在草莓葉片上,於是草莓就要動用自己寶貴的生物能量去瘋狂的運輸水分來蒸騰散熱,導致生長不良。
一旦根系吸水能力出了問題,或者水分供應不足,草莓短時間內就會被曬死。
然後夏季還高溫,對草莓積蓄能量保持生長活性等都嚴重不利,草莓喜歡的溫度區間和人類差不多,你在夏季高溫面前有多難受草莓就有多難受。
所以草莓夏天特別容易死,如果是新手在夏天露天種植草莓幼苗那更是死亡率高到驚人。
但對於城市家庭陽臺的室內就不一樣了,夏天的時候正好把強光都給擋住了。
再引入一個地理概念,太陽高度角。
太陽和地球之間的相對位置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年四季每天都在變,所以太陽光照射地面的角度是每天都不一樣的。
正午時分,太陽光和地面是夾角,地理上稱之為太陽高度角。

以武漢為例,夏天的時候太陽高度角為83度,太陽光幾乎垂直於地面,正好被城市陽臺的蓋子給全部擋住,只有很少的陽光能照射進室內。
而春秋天的太陽高度角為60度,城市陽臺內就會有很大一片面積出現陽光,正好草莓可以很舒服的生長。

如果你還不是很理解這個太陽高度角,我拿一張圖給你就明白了,這張圖裡的陽光分界線就是太陽高度角的那根線,差不多正好是春秋天的角度。

草莓要結果所以肯定是喜陽的植物,但又怕烈陽,還怕高溫,這個特性導致草莓相當適合城市陽臺。
這裡順便說一下草莓的第二個特性,那就是喜肥但不耐肥。
草莓是一種在大樹縫隙間求存的結果類草本植物,往前數不知道多少億年的進化史裡就沒資格拿到強烈的陽光,同時在大樹強大的根系面前也沒資格拿到強大的肥料。
所以草莓特別耐貧瘠,生物配置裡就沒有接觸強大肥料後怎麼辦的基因設定,因為草莓在大自然的正常生長環境裡是接觸不到強大肥料的。
這地球上的植物都喜肥,結果類更是喜肥,但不代表給肥料一定是好事,草莓把這一特性發揮到了極致,特別的不耐肥。
種草莓一定不要用營養土,因為營養土裡有肥料,很多人之所以成了草莓殺手,就是因為心疼草莓,在網上給草莓買了很好的營養土。
如果是劣質的營養土還好,商家就在裡面加了點化學肥料,把草莓養出事了多用清水沖洗,很快就把那點化肥給沖走了。
就怕你買的是優質的營養土,商家在裡面下了有機肥,而且數量還很多。
草莓怕肥怕到了就算是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對根系強大的老苗來說還能勉強承受,對新苗來說就是毒藥。
如果是秋冬春三季移栽的草莓新苗還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在這種低溫環境下釋放緩慢,草莓還有機會長根系,如果是夏天移栽草莓苗,那高溫下釋放速度激增的有機肥會直接把新苗給燒死。
超30度的夏天網購草莓苗移栽+露天太陽直射+使用很好的營養土=必死無疑,甚至裡面中一條死亡率都能七八成起跳。

種草莓,記得看溫度,5度以上和30度以下才可以種,其他時間千萬別種,中國大部分地區是9月的秋天和2~3月的春天,過冷和過熱的地區不要看月份,只看自己的氣溫即可。

春秋天氣溫低,草莓勉強可以承受一點有機肥,但要記得適量,如果沒經驗那寧可什麼肥料都不用,一點點加。
草莓耐貧瘠耐到了就算是沙子都能活,但肥料給多一點就死,所以買點不值錢的椰糠種草莓就能活的很好了,肥料一定要謹慎,哪怕是腐熟的糞便等有機肥都要慎加,越高溫越謹慎,從少往多慢慢增加肥料的量進行嘗試,幼苗寧可不施肥,先讓長根,等到花果期再慢慢加肥料。
草莓低於5攝氏度停止生長,高於30度基本停止生長,超過35度生長不良病害增加。
15~25度,草莓生長最迅速,瘋狂結果,每30天一個週期進行不斷結果。
草莓的結果期在中國的南北地區是不一樣的,只看溫度不看月份,只要溫度合適就會一直開花結果。
所以草莓種植戶必上大棚,就是因為大棚保溫容易,冬季可以維持溫度,讓草莓的結果期從10~11月持續到次年5~6月。
而不用大棚,低於15度草莓產量就開始下降,低於10度基本不開花結果,低於5度停止生長,露天環境下中國大部分地區只有4~6月可結果,南方秋季可以額外結一點果,建造保溫大棚可以讓草莓產量翻幾倍不止,而且可栽種地區大增。
那夏天是怎麼辦的,大棚保溫能力那麼強夏天怎麼解決溫度問題,難不成還給草莓配空調?
當然不配空調,草莓種植戶每年6月直接清棚,拔除所有的草莓,等9月初再種新的草莓苗。
既然草莓度夏難,那就別度夏了,農民不伺候草莓度夏。

這麼多草莓苗養了1年了,都拔了不可惜嗎?
一點都不可惜,因為草莓度夏太難,在大棚裡更熱,壯苗也沒用,死個兩三成稀鬆平成,而且夏季病蟲害特別多,就算熬過夏天整個草莓苗也奄奄一息渾身是病了,秋天的時候必然產量大降。
而且草莓存在病害積累的問題,大棚長期種植草莓會存在輪作障礙,這個障礙主要就是因為土壤裡專門以草莓為生的病蟲害大量繁殖積累。
如針對草莓的土傳病原菌(如炭疽病、根腐病、黃萎病)和蟲卵(線蟲、紅蜘蛛)在土壤中逐年累積,連作3年會導致造成死苗率超30%,減產50%以上,連作3年以上可導致絕收。
這對於固定投資巨大,每畝每年產值好幾萬的草莓大棚來說,不可接受,寧可每年每畝花費幾千塊買新的壯苗。
很多農作物都存在輪作障礙,解決辦法就是輪作其他類別的農作物,把病蟲害置換一下就可以了。
種草莓的土壤裡積聚了針對草莓的病蟲害,簡單,其他農作物種一年就好了。
但草莓種植戶的大棚移動不了,不可能拿草莓大棚去種其他作物耽誤一年時間。
為了解決輪作障礙,草莓種植戶6月份直接清棚,然後在夏季覆膜進行高溫滅菌,把大棚內的土溫提升到60~70度,然後用石灰氮燻蒸整個大棚,然後還對大棚所有角落噴灑50%多菌靈+殺蟲劑(如阿維菌素)等。
最後種植戶還會採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把大棚內的土壤生生改造為非陸生環境,種點水稻啥的,徹底消滅病蟲害。沒水源條件的旱作區就趁這3個多月的時間種點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讓針對草莓的病蟲害無法生存,最後把這些禾本類植物粉碎還田改良土壤結構。
草莓苗是可以自繁育的,但種植戶一般都不自繁育,寧可外購,一畝地光苗錢就要花費幾千塊元。

並不是草莓種植戶不在乎一畝地幾千塊的苗錢,而是因為草莓繁殖正常來說是6~8月,這期間大棚必須清棚。
而且即便自繁育,草莓還有個病毒積累的問題,也就是母本生病之後病毒會順著匍匐莖傳給新生的草莓苗。
還有那可惡的蚜蟲和各種飛蟲,這裡咬一口那裡咬一口,草莓莖稈特別嫩,一咬就破,新草莓苗看似正常,實際已經染毒了,如果強行栽種自己繁育的草莓苗那就必然帶來產量下降。
所以草莓種植講究外購脫毒苗,一般是實驗室採用莖尖的組織提取物繁殖出來的母本,然後放在高山涼爽環境下,在防蟲大棚裡繁殖。
就算是這樣的草莓苗基地,每用實驗室脫毒苗繁殖幾代之後,草莓情況也會顯著惡化,也要更換脫毒苗母本才能繼續繁殖草莓苗進行銷售。
所以草莓種植戶每年都清棚,直接花錢外購,自己根本不打算繁殖草莓苗,山區那20多度的環境溫度草莓種植戶實現不了,無毒無蟲的環境也實現不了,不如花錢外購。
家庭種植自己選情況好的草莓苗繁殖幾代玩玩是可以的,大規模種植講究產量,講究成本收益,那就每年外購。
當然如果你確保自己的草莓苗很健壯,沒有任何病害跡象,那是可以繁殖的,因為家庭陽臺環境非常封閉,亂咬的飛蟲少,花盆可以隔離土壤病害,養護良好是沒問題的。
說完了這些,還要科普一個知識點,那就是極弱光環境怎麼辦。
雖然草莓對光的需求已經很低了,但我計算了一下,依然有很多家庭可以達不到要求。
草莓的光補償點為0.5~1萬勒克斯,在這種強度的光照下草莓的光和積累和呼吸消耗達到平衡,意思就是低於此數值,草莓的消耗將大於積累,別說結果,整個草莓會慢慢走向死亡,如果結果更是會迅速死亡,死前被徹底榨乾,只剩一副皮囊。
草莓要想結果結的好,需要2萬以上勒克斯的光照,每天10~12個小時。
以武漢的資料為例,外界環境下2萬勒克斯的要求非常簡單,別說春秋,冬天都能勉強滿足。

但那是外界環境,你家是陽臺。
只要500勒克斯,人類就可以正常閱讀書寫,只要500~2000勒克斯,綠蘿和蕨類就能順利生長繁榮昌盛。
但草莓要的是2~3萬勒克斯,無花果這種陽光癮君子的光飽和點更是高達7~11萬勒克斯,像布蘭瑞克這種無花果就連武漢夏季的最強直射光都沒辦法把其光合作用給拉滿。
不要覺得自己家有陽臺,就能輕鬆給植物提供2~3萬勒克斯的光強。
基本來說,如果是正南向的陽臺,那只有靠窗0.5米的位置內才能滿足草莓對光的需求。

但要注意的是,上圖這個資料指的是正南向陽臺。
如果你家的陽臺是南偏東或南偏西的,甚至是北向的陽臺,那陽光會劇減,具體減少程度和你家陽臺對正南的偏移程度正相關。
就算你家的陽臺是正南向的,還有一個樓層高度的問題,上圖這個資料指的是高層無遮擋的正南向陽臺,但現代人類的城市小區存在一個高樓之間互相遮擋的問題。
根據中國的民法典和強制性建築規範約束,住宅對陽光照射時長的強制性標準為“大寒日2小時、冬至日1小時”。
看清楚了,你家的住宅,冬至日能有1個小時光照就算合格了,因為人類住宅考慮的是居住,不是種植物,只考慮人類對光的需求不是植物對光的需求。
當然這個是1樓住宅的資料,意思是光照最少的極限場景,是強制性法律約束,如果1樓在冬至日能滿足1小時光照,那從1樓向上走,陽光數量會迅速增加。
但草莓對光照時間的要求是10~12小時,否則開花結果會不良。
就算是春秋天,粗略算一下,正南向陽臺也至少有一半的城市居民會達不到草莓需要時長,強行種即便能結果,產量也低,口感也不好吃。
這裡優先推薦耐陰品種,隋珠草莓苗和章姬草莓苗,對光的最低需求是草莓裡偏低的,適合城市陽臺養活,其中隋珠草莓苗還有個特性就是產量特別高,不喜歡抽生匍匐莖繁殖後代,把幾乎所有能量都拿出來結草莓。
一般的草莓畝產2000公斤,隋珠草莓不僅最低光照需求低,產量還高達3000公斤,味道也能排第一梯隊,所以城市陽臺黨新手練習,最推薦的就是隋珠草莓,其次是章姬草莓,再其次是紅顏草莓(光照需求強但味道最好)。
但如果自家的陽臺陽光特別少,連這種2萬勒克斯的光照都維持不了10個小時,但又想種草莓,怎麼辦?
光照不足的解決辦法我以前找過,葉面噴施葡萄糖可以解決,工業葡萄糖很便宜。

但我後來發現這麼搞太費事了,一天噴一次能把人累死,這辦法是農業大規模生產的時候用的,調配一次葡萄糖可以噴好多畝地,長期陰天下雨的時候補噴一次就可以了。
如果是家庭種植,長期陽光不足,這麼搞行不行我沒試過,因為堅持不下去,而且認為這麼堅持根本沒意義,太費人了。
因此對於長期缺光的城市家庭陽臺環境,還得用補光燈。
再科普一個常識,補光燈很便宜,耗電也很低。
50瓦的光譜燈,等效1~2萬勒克斯的自然光,一天開10小時才500瓦,0.5度電,開2天才1度電,如果每天補光5小時那電費還能再減半。
50瓦的光譜燈給草莓補光足夠了,100瓦的光譜燈能夠在純黑的室內環境下直接把草莓拉滿到光飽和點那麼誇張。

之所以這麼少的電可以達到這麼強的補光效果,那是因為植物只吸收太陽光的極少部分,大部分太陽光是不吸收的。
植物對太陽光的吸收率之低,能低到擊破很多人的三觀底線。
畝產500公斤稻穀的田地,生物學產量約為1000公斤(包括根、莖、葉等),經濟學產量(指稻穀本身)約為500公斤。
在水稻生長季節,每畝面積上接受的太陽輻射能約為1.67×10^12焦耳,這些能量按生物學產量計算,太陽輻射能利用率約為1.0%,按經濟學產量計算則為0.5%。
這還是生長季節,在過冷的地區冬季是很長的,所有植物全部光桿,太陽光吸收率直接能降低到零。
實驗室進行理論計算,植物對太陽光的利用率最大可達6~8%,但實際農業生產中只有0.5~1%,差別很大,實驗室的條件達不到,但即便是實驗室的資料也不高。
太陽光的大部分能量都被轉化成了熱能或反射出去,被植物吸收固定的部分不足1%。
但植物對紅藍光的吸收率很高,其中對紅光能量的吸收率超過90%。
所以植物工廠都用紅藍光來補光,很少的電能就能轉化成很高勒克斯的等效太陽光,這裡面的能量利用率差別是幾十倍。

對於家庭觀賞來說,考慮到美觀需求,也有全光譜補光燈,能量主力還是紅藍光,但搭配了一點其他光譜,合成出類似太陽光的感覺,耗能也只多了一點點。

植物對太陽光的利用率只有1%,對紅光的利用率為90%,在這些資料之外還有一個數據,那就是光伏裝置可以利用太陽光的全部光譜能量
對太陽光總能量的利用率,目前的量產光伏板都可以達到25%,技術已經接近成熟的鈣鈦礦疊層電池有望突破30%,隆基公開發言稱10年內轉換效率有望達到35%,目前還在研究階段的多結聚光光伏、量子點電池等前沿技術或實現40~50%的光電轉換效率。
目前賣成白菜價的量產光伏板,可以吸收固定25%太陽光能量,植物只能吸收固定1%,把轉化成的電能拿出一小部分放紅藍光就可以滿足植物生長所需,理論上好像可以啊。
理論上確實沒問題,一畝地全部鋪光伏板每年可發電7~12萬度,全用紅藍LED補光燈供應植物生長,每天12小時連開一年也才耗費1.1萬度電,裡面有接近10倍的能量差距。

既然如此,所有農田都上面蓋上光伏板,下面掛上補光燈,那不就可以在保證農業生產的同時源源不斷髮電了?
你說的沒錯,這個叫農光互補專案,中國主推的科研專案,代表著人類的未來,理論上說這種技術一旦成熟了,採用無土裁培多層種植,所有的光伏發電都轉化成光提供給農作物,一畝地的農作物產量最高可以翻10倍。

這個專案我們中國推廣研究好幾年了,問題很多,目前收緊了,只少量研究,暫不大規模推廣。
最主要的問題在於一畝地的光伏板投資要接近25萬元,一年發電10萬度,補貼收購價0.4元每度電那就是4萬塊,我按3毛錢一度電算也有3萬塊錢。
要是沒建設光伏板就算了,老老實實種地,扣掉人工種子化肥錢,一年掙1000塊就行。
但如果這塊地建好了光伏板,那躺著不動一年就有3~4萬塊的收入。
本來人工就貴,在光伏板下面種農作物不方便,人工更貴,還要額外投資幾十個補光燈以及電線等裝置的錢,這些費用怎麼都不止每年1000塊,那種糧食就是虧的。
是的,對人類來說糧食很重要,怎麼形容其重要性都不為過。
但對農民來說,在光伏板下面種糧食就是虧的,是沒必要的,還不如閒置,雖然單純從能量計算是划得來的。
所以只要一塊農田建設好了光伏板,農民就不願意在下面種糧食了,這是經濟規律使然,你強制要求也沒用,所以我們暫時叫停收緊了。
但對中國來說這項技術很重要,所以我們需要在實驗基地內不斷研究,確保技術的不斷進化和積累,國家補錢也要搞研究。
目前我們在研究透光式光伏,也就是直接把紅藍光透過去,其他的截流發電。同時研究立體農業工廠,試圖把農業生產給工業化,植物所需的太陽光全部靠補光燈提供,
同時還有很多其他的科研方向,我們都在嘗試,都是試圖在農田上蓋光伏板發電的同時維持甚至提高農業產量。

只要技術成熟,一旦極端情況到來,不計代價提升糧食產量的最極端的情況下,中國真的可以搞多層農業種植,有多少電就能搞出多少食物。
如今糧食價格太便宜了,根本吃不完,所以我們沒有用這種手段去提升糧食產量,但只要糧食不要其他的極端情況下,這種技術隨時可以轉化。

即便是在目前的真實農業生產中,對於產值較高的果蔬類農業產品,如火龍果,如草莓大棚等,很多農戶都在用補光燈,其中以火龍果規模最大,因為中國很多地區天生缺光照時長,沒補光燈就沒法種火龍果。

鏡頭拉遠點,規模是這樣的。

鏡頭再拉遠點,規模是這樣的。

感受到這是什麼規模的補光燈應用了嗎,只要有錢賺,農民可以把所有農田都給你拉上補光燈。
你要是把糧價提升個五倍八倍,一畝糧食每年能賺個萬把塊,農民就敢也這麼給你瘋狂上補光燈。
現在沒必要,等有必要的時候國家出技術和錢,農民就能出足夠多的動力,糧食安全就有足夠的保障。
付出足夠多的代價就能得到足夠多的糧食,那情況可比不管你付出多少代價都得不到更多的糧食,要好得多。
而對於我們這些城市家庭戶而言,房子位置是不能變的,城市法規是沒法改的,大部分城市居民的陽光數量是註定不足以種水果植物的,我們畢竟不是農村。
但城市一平米陽臺多少錢了,補光燈才多少錢,連火龍果農戶都能大規模用補光燈,我們都不是大規模生產,就是自己養幾盆玩玩,那當然也可以用。
一個50W的補光燈,在大棚裡可以滿足5~6平米的草莓生長所需,而一盆草莓佔地面積不足0.1平米。

正常城市家庭的小陽臺,養個五盆八盆草莓已經很多了,所以50w補光燈一個就足夠了,還可以低掛,只掛30~50釐米高增加光強,反正也沒那麼多草莓需要覆蓋。
實際上因為無法排列成標準圓形,補光燈的很多能量已經浪費掉了,但無所謂,自己養的開心就行了,一天開10小時才半度電,一個月才15度電,不到10塊錢,比其他所有手段的園藝成本都低多了,而且只在草莓開花結果期補光即可,其他時間無需補光。
要是樓層高,房價買的貴,補光時間可以減半,那一個月還能省5塊錢電費。
既然我買的房子缺太陽光,而我動不了房子,那我就把太陽光請到家裡來。
看似奢侈浪費,看似高科技上檔次,其實在如今的中國已經只是基礎農業裝置了。
無論你是什麼陽臺,只要用了補光燈,又瞭解了我上文說的草莓生理習性,那就一定可以吃上自己種草莓,換更強的補光燈你也可以在陽光不足的陽臺上吃上無花果,其他不同的植物,光飽和點資料可以自己上網查詢,在估算下自己陽臺能有多少光,缺口換對應強度的補光燈即可。
人類的發展有一個底層邏輯,那就是對於能量使用效率越高,規模越大的社會,就越發達,越文明。
作者:遠方青木(公號ID:YFqingm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