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毫髮無傷”,舊金山巨型噴泉恐面臨被拆命運,九旬藝術家手拄柺杖跨洋護泉

(Google Maps)
95歲的瓦朗庫爾(Armand Vaillancourt)拄著柺杖站在舊金山藝術委員會聽證會現場凝視眼前冰冷的混凝土結構,這裡是自己耗盡四年心血澆築的“孩子”——那座曾以3萬加侖水流轟鳴對抗高速公路噪音的瓦朗庫爾噴泉。
這座高12米、重710噸的鋼鐵巨獸自1971年矗立於內河碼頭廣場以來,始終是粗獷主義建築美學的爭議焦點。其裸露的混凝土管道與稜角分明的幾何造型,在市民眼中非但未隨時間褪色,反而在1989年Loma Prieta地震中以“毫髮無傷”的姿態證明了設計者的遠見——當週邊高速公路裂成廢墟時,噴泉僅因地基深達12米而巋然不動。  
但歲月的侵蝕正悄然改變戰局。舊金山公園與康樂局最新資料顯示,噴泉年均維護成本已突破10萬美元:水泵維修、排水系統疏通、塗鴉清理與漏水修補佔據大半開支。更棘手的是,這座曾以白色光澤閃耀的混凝土藝術品,正因水垢沉積逐漸蒙塵。  
市長布里德(London Breed)勾勒的願景充滿詩意:拆除硬化磚面,以草地、樹蔭與自然元素重塑公共空間。然而,當效果圖首次亮相時,瓦朗庫爾的女兒Oceania在蒙特利爾的家中驚覺——父親的作品竟被悄然抹去。  
“他們甚至沒勇氣直接通知我。”瓦朗庫爾的聲音因憤怒而顫抖。這位藝術家自費搭機赴美,搶在專案審批前發起“保衛戰”。他提出的方案頗具反差:既不抗拒廣場綠化,亦不反對道路改造,唯獨要求為噴泉做噴砂處理,讓水流重新從潔白管道中奔湧而出,“就像它誕生時那樣”。  
目前,噴泉的命運仍懸而未決。公園部門雖承諾春季召開第二次社群會議,但暗流已在市民中湧動:支持者強調其“地震倖存者”的象徵意義,反對者則質疑維護成本與美學脫節。更有激進提議稱可將噴泉遷移至他處,卻遭瓦朗庫爾斷然否決——“它根系已深扎舊金山,移動無異於謀殺。”  
或許正如瓦朗庫爾在聽證會末尾所言:“噴泉不是博物館展品,它是城市的肺。關掉水流只需一秒鐘,但重啟一個時代的呼吸,需要整整一代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