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和重要客戶約飯,約哪裡合適呢?你可能會開啟大眾點評,對著必吃榜前十找靈感。
週末朋友想一起看個電影,看哪一部好呢?你或許會拿著豆瓣電影排行和爛番茄榜單,想著能排進前三的總沒錯。
你想換工作的時候,換去哪家公司發展更好?你可能會參考一下財富500強,對著自己的情況列一個申請清單。
怎麼樣,有沒有喚起你的一些回憶?榜單這個東西,竟然出現在這麼多生活場景裡。它扮演著你的小參謀,安靜地影響著你的決策。
而你可能想不到,這個看似平平無奇的榜單背後,其實藏著一個非常厲害的商業模式。
比如,大眾點評每年能為美團帶去上百億的收入。又比如,著名的全球大學排名榜單QS,背後的英國公司年收入高達4000多萬美元。
大眾點評幾乎不擁有任何一家吃喝門店,而QS公司不擁有任何一所大學。但神奇的是,他們賺得比大部分吃喝門店和留學機構還要多。
今天,和你聊聊。



你是否想過,榜單到底是怎麼排出來的?
榜單說小張麻辣燙好吃,憑什麼?會不會是因為小張給平臺塞錢了,才讓他排在小李前面?的確,不排除有的榜單是花錢上的。可要是所有榜單都是這樣排,那就壞了。
當你做決策的依據,完全是誰給的錢多誰上榜,會出現什麼情況?
第一次,你聽了榜單的推薦。它說小張家就是全市第一好吃的麻辣燙。結果你帶著客戶去了,客戶沒說什麼,只是臉越吃越綠。
那你可能一輩子都不想再去小張家,也再也不想開啟這個榜單了。沒人去看,榜單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所以,榜單的排名,一定是會遵守某種合理且公正的規則。
就拿大學排名來說吧。怎樣才算一個“更好”的大學呢?
有人說,大學是學術機構,那自然是發表論文數量最多就是好的。也有人說,咱們都現實一點吧,大學畢業後都要工作,那肯定是就業率越高越好。
嗯。這些觀點都沒錯。但是,都不夠全面。
假設說,論文確實多了,全是同質化論文,難道能說明這個學校學術水平就更好了嗎?一畢業全都進廠,就業率是100%了,可這就能說明學校很值得讀嗎?
這裡面的門門道道太多了。
提到大學排名,一般會去比較權威的榜單,比如,QS世界大學排行榜、U.S.News世界大學排行榜、THE泰晤士世界大學排行榜、ARWU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等等。
QS是怎麼排的呢?你會發現他們有一整套排名方法論,並且給每個要素設定好了權重:

(截自QS官網)
並且,你會發現資料蒐集非常不簡單。
教員學生數量比,你可能還可以透過調查詢到資料。但什麼是學術聲譽?什麼是僱主聲譽?這些指標,機構還得定出更細的規則給到學校。
學術聲譽,官網描述說是學校的“研究質量、學術合作方式、戰略影響、教育創新性以及對教育和整個社會的影響”。怎麼樣,這一串話,讀完都得岔口氣,絕不是簡單統計資料就能完成的。
那麼怎麼辦呢?機構會讓相關學者填寫調查問卷。
2020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就用上了全球近94000名學者的反饋。
請看圖。這還只是學術聲譽的調查結構的一小部分。

(截自QS官網)
所以,整個排名規則非常非常複雜。而複雜性,就會誕生專業度。


榜單成了行業的規則制定者

這一套規則,也並不是從QS榜單出現的第一天就有的。也是一年年迭代過來,才形成相對合理的規則。
大學排名的專業壁壘有了,於是,就有了相關機構專門來做這件事。
比如QS世界大學排行榜背後,就是一家英國的國際教育市場諮詢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所以簡稱QS),專門負責教育和升學就業的相關業務。
他們從2004年開始在雜誌上釋出世界大學排名,不斷迭代自己的排名規則,讓它能更好地反映大學的發展。就這樣一年年、一步步,積累了學生群體的關注。
然後,他們又透過不斷拓展和知名媒體的合作,比如英國《衛報》、韓國《朝鮮日報》等,在教育界漸漸打出知名度。
隨著參與排名的大學越來越多,到了2010年,QS世界大學排名得到了權威機構IREG的敲章背書,成了參與學校最多、世界影響最廣的排名之一。
很有意思。換句話說,這個全世界學子關注的排名榜單,出自一家“留學中介”。
而這家“留學中介”,透過QS世界大學排名,成為了大學擇校的遊戲規則制定者。
什麼是規則制定者?玩遊戲的人,都得圍著他做事。
QS排名指標雖然每年可能會有一些小的變動,但是核心指標基本上是不變的。比如論文引用率、就業能力等。
於是你會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現象:
1)大學開始瘋狂擴張醫學院。
誰發論文又多又好?科研人員。而什麼學院科研人員多?醫學院。
就拿中國來說,某些大學的醫學院下面,能附屬十幾家三甲醫院。而每家三甲醫院,可能就有上百名科研人員。
所以醫學領域的論文引用率,極為可觀。
既然排名注重論文數量和質量,那麼學校想要上榜,一個策略就是擁有實力強勁的醫學院。
所以,你會看到上海醫科大學併入了復旦,成了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併入了交大,成為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而併入前後兩所大學在中國的排名,也的確有所提升。
2)高校掀起了合併潮。
因為QS的排名看重各項資料的總額,大學想要排名靠前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擴大規模。
怎麼擴大?一點點靠自己生長,太慢了。不如,和其他高校合併吧。
於是,一些大學就透過合併的方式來提升排名。合併之後,教師數量增多了,專業也更加豐富,發表的論文數量自然也就增加了,排名也就隨之靠前。
比如,浙江大學就是一個透過合併,排名不斷增長的典型例子。
又比如,法國的巴黎薩克雷大學,最開始因為規模小,排名200開外。
這讓法國人很難接受。我們這麼好的學校,怎麼能這麼低?就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而解決的方法,就是合併。最終,這所學校在2022年躍升進了世界前100名。
3)工科成了學校的重點發展專業。
工科培養出了很多創業者和企業家,這些工科領域的企業家會帶來良好的聲譽,從而給學校帶來更多產業收入。
比如你會看到,一些大學和企業會有很多合作的工程專案,而專案經費一般是企業來付。
因為工科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就業,還能培養出創業者和企業家,提升學校聲譽。
所以,大學排名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一所學校的分數可能只比另一所學校高一點點,但是排名就是更高,資源就會更好。
以及,教職工的升遷貶謫,也開始受榜單影響。
有人因為把學院排名提到第一,榮升副校長。也有人因為做不到排名業績,“不達預期就地免職”。
太厲害了。
世界大學排名,竟然能讓全世界最有頭腦的人們,為了在它那裡提升位置,想盡了一切辦法。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反駁了。
看前兩年的新聞,一會兒人民大學說要退出,一會兒蘭州大學宣佈不參與。連這些大學都在投票表態了,不正是說明世界排名沒什麼用嗎?

的確。比如去年就有新聞說,我的母校南京大學宣佈退出QS世界排名。前段時間我去南大校友會,和校長吃飯的時候,我也帶著這個疑惑去提問了。
學校領導給的答案卻是,南大並未宣佈不參與排名。
啊?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他們只是在某一次報告中提及,學校不會將排名作為發展的首要任務,而是把教學和研究工作放在首位。只是被媒體誇大了,變成了“南大宣佈退出排名”,狠狠引發了一陣熱議。

(截自《中共南京大學委員會關於十九屆中央第七輪巡視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
有意思。
實際上,在全球範圍內,哪怕許多學校會表態說“我們不在乎排名”,但恐怕他們比誰都關心。
因為,大學排名的影響實在太廣了。
排名首先影響到的事,就是生源質量。
說到這裡,我不禁回憶起自己當年是怎麼做擇校的。
我是1994年報考的大學。當時選擇南京大學,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報紙上看到的排名。
第一北大,第二清華,第三就是南京大學。而像復旦、交大等高校,當時並未出現在這個排名清單上。我當時就覺得,那當然得報南大了。
我大概還記得我的分數,我是622分進去的。當時有個北京的同學,睡我上鋪。他是多少分呢?400多分。我倆相差一兩百分。那種扎心的感覺,我現在都還記得。
後來,我在校友會上分享了這件事。結果好幾個和我一樣90年代上大學的校友,紛紛表示他們當年也是看了那個排名才報考的,感觸頗深。
隨著時代推進,對大學的定位一定會有所改變。但排名榜單,也在隨之進行適度調整。
當學校紛紛開始在“遷就排名規則”和“堅定自己辦學理念”之間努力尋找平衡點時引起熱議,不正是說明了,權威的排名,在行業裡的話語權實在是太大了嗎?
原本是榜單“遷就”學校,得說服學校去主動提供資訊。隨著榜單的完善和推廣,現在變成了學校“遷就”榜單的評估標準去做戰略調整了。
而做成了權威排名的榜單公司,掙的錢就多了。


榜單公司怎麼掙錢的?

有意思的是,QS榜單本身是不掙錢的。
的確。只有當榜單是公開、透明、合理的,才會被大家拿來做決策依據。
而為了維持這種公正性,QS會用上多層次的資料驗證程式,以及來自學術界、企業界和第三方資料庫的多元資料來源,並且設有獨立稽核機構,定期檢查排名方法和資料。
那麼,錢從哪裡來呢?
QS背後的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前身是一個留學諮詢機構。榜單能為他們吸引來了大量對口顧客,來找他們付費諮詢。
不僅如此,排名吸引來的大量流量,讓QS變成了一個天然的廣告平臺,也讓QS拉來了許多合作伙伴。
如果你去QS官網逛,會發現划著划著,就會看到完美融入的廣告貼片。這些貼片,可能是高階商學院專案的招募,也可能是牙齒矯正的廣告。我去翻了翻其他的幾個榜單網站,也都有類似的貼片。
其他收入還有付費指南、衍生排名、各類評估等等,收入來源很多樣,但是大頭還是廣告收入。
根據外網資料,QS的年收入在4000多萬美元。這和大部分留學機構相比,甚至可以稱為“遠遠勝過”的收入水平。
現在,看懂了QS排名的邏輯,你就能看懂生活中那些榜單背後的商業故事了。
比如,我們或許都用過的生活服務類APP,大眾點評。
大眾點評的收入大頭之一,也是廣告收入。你有沒有發現,當你刷著刷著點評帖子,就會點到一些廣告,然後跳轉去酒店頁面、旅遊專案頁面。
另外,你在大眾點評上消費的金額,比如團購訂單,會留下一些“過路費”,也就是一定比例的佣金,是給到大眾點評的。
根據晚點LatePost報道,大眾點評的使用者創收之高是行業罕見的水平,一個日活使用者一年在上面會花費近700元。2021年,大眾點評的廣告和佣金收入,就超過了100億元。
另外,他們還有其他增值服務。比如大眾點評可以為商家提供資料分析服務,也會收取一定費用。
而這些收入的基石,來自於越來越多的商家參與了大眾點評的各種榜單評定,從而又吸引來了越來越多的精準目標客戶。
他們靠著榜單,一步步打通了資訊不對稱、構建了網路效應,然後就會不斷進入自我增強的正迴圈。
根據財報和網路資料,美團年收入數千億,但是它大力發展的外賣其實利潤微薄,大部分利潤是來自到店及酒店旅遊業務。而這部分業務,2021年有三分之一來自於大眾點評。
又比如,做過新媒體的朋友都很熟悉的公司,新榜。
我有幸採訪過幾次新榜的創始人徐達內老師。他告訴我說,新榜在去年和前年的收入,大致在15億左右。
新榜會給公眾號、抖音等各種媒體賬號打分、排名,每天都要出幾十個榜單。榜單一定是公正透明的,本身不掙錢。
徐老師分享說,做好榜單的秘訣,就是一定要創新、透明、可信賴。
許多做自媒體的朋友要是想找對標賬號,又或者甲方想去尋找媒體投放,都會第一時間想到新榜。
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成為一座橋樑,去幫助品牌選號做投放。
又從這些業務裡衍生出了各項資料產品,大部分的資料其實都已經自動化、標準化了,成本其實可以降到很低。
這就是規則制定者的力量。


類似的,還有米其林餐廳評級、電影評分網站爛番茄,又比如胡潤百富、財富500強等等等等。
他們基本上能有兩輪以上的收入。一輪是排行帶來的流量,對應著廣告投放、交易佣金、會員服務等等。第二輪是大量製作榜單後,沉澱出來的資料產品、品牌合作、版權銷售等等。
他們透過大量的資訊和資料蒐集,進行權威排行。
一輪輪建立社會共識,反過來又能增加榜單的影響力,進入正迴圈。積累厚了,對應行業的玩家,比如餐廳、電影、企業,就得來看他們的榜單做事了。
所以,這些榜單公司都在告訴我們,商業世界裡,成為遊戲規則制定者,有時候比遊戲玩家更有價值。
那麼,看明白了這個道理,或許你可以去想這麼一件事:
你的行業裡,是否也可以挖掘這樣的機會呢?
祝你,成為規則制定者。
共勉。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1、《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排名方法論》
https://www.qschina.cn/en/qs-world-university-rankings/methodology
2、《2025 年世界大學排名:方法論》,泰晤士高等教育 (THE)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25-methodology
3、《<美國新聞>如何計算全球最佳大學排名》,美國新聞網
https://www.usnews.com/education/best-global-universities/articles/methodology
7、《中共南京大學委員會關於十九屆中央第七輪巡視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https://www.ccdi.gov.cn/yaowenn/202204/t20220415_186594.html

觀點/ 劉潤主筆/ 木言聲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487篇原創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