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怎樣紀念“如春風一般的女法官”?

墨西哥民間故事認為:一個人會死亡兩次,一次是肉體死亡,一次是被人遺忘。
王佳佳法官既然是值得全國人民紀念的“如春風一般的法官”,就應該保留她生前所有的判決書、庭審錄影,號召大家學習庭審記錄,從而普及法律知識,給全國人民上一堂法治課。而不應該人一走、茶就涼,相關內容連夜下架了。
就比如這篇紀念文章吧,我覺得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紀念一個重要的國家公職人員,大筆墨落腳點竟然是喂流浪貓、做唇膏、“朋友圈大型種草機”,這究竟是讚美,亦或是陰陽怪氣呢?
作為人民法官,自然是要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春風。文章中強調的對同事、保險公司、流浪貓的春風不算真正的春風。
就好像祁同偉因公殉職了,漢東省的紀念文章的都是他對程度怎樣好,如何關心山水集團的工作,如何安排村裡的野狗拿到警犬編制,難道不覺得很奇怪嗎?
你是寫一個兢兢業業的人民法官呢,還是小紅書網紅自我介紹呢?
既然是寫“人民法官”的紀念文章,那重中之重必然是“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結果紀念文章中為人民服務的相關內容卻並不是重點,唯二舉的跟工作相關的內容,其中一個是去保險協會參會。
然而我們都知道王佳佳法官生前最後一個案子恰好是跟保險公司有關……這就很難評這篇文章到底寫得好還是不好……
依我看這篇紀念文章,全篇都充滿了對女性職場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見,建議打回重寫,重點寫一寫人家的職業生涯。
王佳佳法官遇害,官方披露的資訊煽了幾千字的情,唯獨沒有跟案件相關的有效資訊。
就好像“數學天才”姜萍,她家村口的老母雞都曝光了,唯獨沒有體現數學能力的內容。
如此一來,輿論能不議論紛紛麼?
現在各種說法紛紛雜雜,我見過最多的一個傳聞就是“老漢主張18000,被告願意賠12000,最後判決9000”。但是我查破天,也沒有查出“被告願意賠12000”這個說法出自哪裡,因為關於王佳佳法官生前最後一個案子的官方資訊披露一點沒有。
斯人已逝,如果“願意賠12000”這是一個謠言,我們難道不應該及時闢謠嗎?難道不應該用最全面、最徹底的資訊公開公示,去讓那些惡毒的謠言和質疑無處遁形嗎?
現在我能查到的唯一一個資訊就是抓了一個造謠者,他造了什麼謠,是不是這個12000,不知道。
這與“姜萍事件”一樣,阿里巴巴至今還在裝死,達摩院流量賺得盆滿缽滿不知道躲哪偷著樂了,留下撕裂的網友和輿論一地雞毛。
但凡阿里能夠披露一點證明姜萍數學能力的證據,何至於吵得沸反盈天?
但凡法院能夠披露王佳佳法官生前斷案細節,何至於讓死者經受這樣多的拷問?
紀念王佳佳的文章和當年報道姜萍的內容,一個煽情,一個煽動,堪稱新聞學的魅力時刻。

看權威媒體怎麼寫新聞的:特別強調了“中專”“唯一女生”“北大、清華、劍橋等名校”,直接觸及當前網路最大流量密碼:性別、學歷、名校、越級打怪。
誰說學新聞沒有用啦?這不用處大大滴嘛!沒有學新聞的這麼寫,姜萍也絕對不會這麼火。
這都是媒體的真才實學,張雪峰這種人就是無知者無畏,懂流量、會炒作難道就不是本事嗎?這在網際網路時代可是安身立命的大學問!咱們都得虛心學習。
我認為,反對“剖腹自證”是針對普通人的,比如造個黃謠,我說你怎樣怎樣,你怎麼自證?不可能。
但是對於上位者們、對於壟斷公司、公權機關、權威媒體,就應該質疑,否則就沒有鼠頭鴨脖的事了。他們那不叫自證,叫資訊公開。
對於官方來說,資訊公開,讓逝者不被詆譭、不被遺忘,普及法律知識、推廣法制建設,這就是最好的紀念。
而對於我們來說,學習逝者留下來的判決書、庭審材料,就是最好的紀念。
我很欣慰地看到,現在社交網路上眾多網友紛紛自發學習起王佳佳法官生前的判決書,這就是人民群眾主觀能動性的絕佳體現。
大家透過對王佳佳法官判決書的學習,在網路上熱切討論“誤工費應該按照住院時間算,還是醫囑休息時間算”等相關問題,科普了大量法律常識,這種學法、懂法、知法的精神,不就是最好的紀念嘛!
尤其是對於自由職業者、靈活務工者、進城農民工(部分時間在城市打零工,部分時間在農村務農),他們的誤工費應該怎麼算?是否沒有勞動合同就不能賠償誤工費了?這些都是很有價值的探討,這些都是給群眾科普法律常識的途徑,這些都是可以推動法治進步的手段!
有感而發,想起了白居易的名詩《觀刈麥》: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這首詩前半段描寫了農業生產的勞苦,中間重點寫了“抱子拾穗”的婦人,最後是作者的感慨“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為什麼白居易會“念此私自愧”?因為他不從事如此辛苦的勞動生產,但他還可以“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最關鍵的是,他的“吏祿”,是貧婦人交的稅,以至於“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他愧的,是自己的優越生活,是建立在如此多人幾乎活不下去的境遇之上。
沒有唇膏,沒有流浪貓,白居易共情的永遠是最平凡最勞苦的普通人民。

正好在上一篇文章《警惕!必須要重視治安問題了》中我談論的也是同一個話題,我說我們每個人都要建立起對勞動人民的基本共情,因為我們同樣都是無產階級。我們雖然是腦力勞動者,不用賣血汗,但都要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的覺悟。
而對於上位者、精英階層,我對他們是沒什麼太多指望的,正所謂“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但我想把“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這句分享給他們,但凡尚有心肝者,或許會有所觸動。
在上一篇文章的結尾處,我特別強調大家一定要看一看《寄生蟲》這部電影。有很多人不能理解《寄生蟲》結尾處父親為什麼暴起殺人,這就是很危險的訊號,電影都看不明白還能指望現實中的共情呢?
我覺得我們沒有引進《寄生蟲》這樣的好電影真是一個損失,它通篇沒有提階級,甚至所有人都沒有屬於自己的“階級意識”,但通篇都在展現“階級矛盾”。建議大家多看幾遍,尤其是在亂紀元即將來臨的時候。

對於我們來說,怎樣才是最好的紀念?那就是全面關注、積極討論。
如果看到人民群眾都在熱切討論法律知識、科普法律條文、監督法治建設、促進法律體系的進步,相信王佳佳法官在天堂也一定會露出笑容。
相關閱讀:文化革命的意義
◆ ◆ ◆  ◆ 
上一期內容的影片更新了,歡迎多多點贊:
第二本新書正式連載完畢:《資本囚籠》全目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