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耶·韋斯特的推特閃電戰:極端右翼反彈,取消文化潰敗?|文化週報

撰文 | 實習記者 王鵬凱
編輯 | 黃月
每個週六,“文化週報”向你彙總呈現最近一週國外文藝圈、出版界、書店業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週,我們關注坎耶·韋斯特的推特閃電戰、阿特伍德將出版回憶錄、魯西迪出席遇刺案庭審,以及2025女性非虛構文學獎長名單公佈。
坎耶·韋斯特的推特閃電戰:
極端右翼反彈,取消文化潰敗?
日前,美國知名說唱歌手、時尚巨頭坎耶·韋斯特(Kanye West,又稱“侃爺”)在社交媒體X上連續釋出包括反猶主義和厭女話題在內的一系列爭議言論,引起軒然大波,有媒體稱其為“一場駭人聽聞的閃電戰”。
上週四深夜,這位擁有3300萬粉絲的男星開始在X上頻繁發帖,他先是稱自己為納粹,並直接表達了對希特勒的喜愛——兩年前韋斯特就曾因反猶言論引發抵制,失去了包括阿迪達斯在內的多個合作協議,之後在社交媒體上公開道歉。此次他卻表示,自己從未為猶太評論道歉,他在一條推文中寫道:“我喜歡猶太人來找我,說他們不能跟我合作了,這是我的最愛。”隨後,韋斯特談到本月初格萊美頒獎禮上妻子身著的全透明禮服,這一時尚選擇在網路引發辯論,有人認為這體現了藝術表現力,也有人認為這是韋斯特對妻子的侮辱和強迫,他在推文中回應:“我對我的妻子擁有統治權,這可不是所謂的女性主義覺醒。”此外,他批評了自己的長期競爭對手泰勒·斯威夫特,並聲援去年因性侵指控被捕的另一位嘻哈巨頭肖恩·康姆斯(Sean Combs,又稱“吹牛老爹”),呼籲總統特朗普將康姆斯釋放。
當地時間2025年2月2日,美國洛杉磯,第67屆格萊美頒獎禮紅毯。(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韋斯特的言論迅速引來美國猶太人委員會的反對,該組織發表宣告譴責韋斯特,並呼籲娛樂產業的其他人站出來反對這一“公然的仇恨”。韋斯特的經紀公司也表示對他的有害和仇恨言論“忍無可忍”,選擇與其解約。即使是X的所有者、曾因反猶行為陷入爭議的馬斯克,也對這些言論表達疑慮,但他並沒有直接封禁韋斯特的賬戶,而是表示“許多類似的問題只要透過內化責任就可以解決”。
本週一早上,這一切戛然而止,人們發現,韋斯特的X賬戶已經不再顯示過去的推文,並提示“此賬戶不存在”。他此前釋出的最後一條推文是:“我將退出推特。感謝埃隆(馬斯克)允許我發洩,把全世界當作共鳴板很痛快。”在隨後的一則採訪中,韋斯特表示自己患有自閉症。
這並不是個例。同一時期,馬斯克領導的政府效率部(DOGE)旗下一位名叫馬爾科·埃萊茲(Marko Elez)的僱員因化名發表種族仇恨言論而受到指責,美國副總統J.D.萬斯公開為埃萊茲辯護,他在X上憤怒地寫道:“網路上的種族主義噴子雖然無禮,但他們並不會威脅我的孩子。你知道真正的威脅是什麼嗎?是拒絕寬恕犯錯者並鼓勵國會議員像小孩一樣發牢騷的文化。”埃萊茲隨後辭職,馬斯克在X上向他的2.17億粉絲髮起投票:埃萊茲是否應該復職?結果將近80%的人選擇支援,當天晚些時候,馬斯克確認埃萊茲重回政府效率部。
這些事件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它們尤其揭示了特朗普勝選以來,人們如何重新評估網際網路的言論政策。有人指出,韋斯特等人的言論在網際網路迅速擴散的背後,是包括馬斯克在內的右翼人士對審查制度的成功打擊,這不僅體現在X單個平臺。日前美國“超級碗”期間,購物平臺Shopify的廣告出現在多個城市,宣傳韋斯特品牌的一件印有納粹標誌的T恤;更早之前,Meta宣佈取消第三方事實核查,這被許多人視為對仇恨言論的縱容。
當地時間2025年2月11日,美國華盛頓特區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特斯拉和SpaceX執行長埃隆·馬斯克和美國總統特朗普。(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人們由此進一步反思近年來備受爭論的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指出,如果說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文化風潮是以多元化和進步主義為核心的“道德宣告”,人們對種族歧視、性別歧視、排外情緒等個體和系統性偏見保持高度警惕,那麼如今我們面臨的則是一個與其完全相反的文化規範,過去十年的種種強勢手段——儘管是為了創造更平等、包容的社會——帶來的現實結果是極端右翼的反彈,特朗普和馬斯克的崛起將我們帶向一個文化臨界點,原有的社會規範正在被一個個打破,正如韋斯特在一則推文中所說:“你們覺得我能扭轉這股覺醒政治正確的風潮嗎?”該文作者毫不客氣地指出這些事實:進步派在每一個對其重要的議題上,都比之前更加處於劣勢,“我們必須認真思考:這一切到底實現了什麼?或者直白地說,取消文化的所有努力到底是為了什麼?”
阿特伍德將出版回憶錄
日前,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宣佈,將於今年11月出版名為《生命之書》(Book of Lives)的回憶錄。
這位現年85歲的作家此前從未出版過回憶錄,當被問及為什麼會在這個時刻寫作回憶錄,阿特伍德表示,“我的出版商讓我這樣做。”她最初認為這會很無聊,但當出版商說正在尋找一本“文學風格的回憶錄”時,她產生了寫這本書的想法。
在書中,阿特伍德將講述自己在加拿大北部的童年記憶以及她的寫作生涯,從她早期的女性主義作品到日後的暢銷獲獎小說。“回憶錄就是你記住的東西,人們通常記住的都是荒唐事、災難、復仇,以及政治恐怖的時期,所以我把這些都寫進去了。但我也加入了快樂的時刻,以及一些出乎意料的事件,當然還有書籍。”阿特伍德說道。
英國出版商Vintage將《生命之書》描述為“里程碑式的出版物”,“當我們跟隨阿特伍德穿越她的人生旅程,她的寫作、現實生活與藝術的關係,以及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創作者之一的工作方式,都將逐步展現在我們面前。”
阿特伍德曾獲得包括兩次布克獎在內的眾多獎項,她的許多作品已被改編為影視,包括最知名的《使女的故事》。今年四月,該劇集的最終季將要上映,其續集《證據》也即將開始拍攝。阿特伍德在接受Vogue採訪時表示,自己還未觀看最新一季劇集,“當我們於2016年夏天初次拍攝《使女的故事》時,它就已經很切題了,如今我們再次面對同樣悲哀的框架:這不是幻想,而是現實。”去年美國大選以來,她的出版商Doubleday已經再版了35萬冊《使女的故事》。
魯西迪出席遇刺案庭審
本週二,作家薩爾曼·魯西迪出席了在美國新澤西州舉行的遇刺案庭審,並作為證人發表陳述。
2022年8月,魯西迪在一次演講活動中被時年24歲的哈迪·馬塔爾(Hadi Matar)刺傷,導致一隻眼睛失明,一隻手失去行動能力。在本次審判中,馬塔爾面臨謀殺未遂和襲擊的指控,但他並未認罪,並在進入法庭時高喊:“從河流到大海,巴勒斯坦將獲得自由。”
在時長大約一小時的證詞中,現年77歲的魯西迪詳細回憶了遇刺現場的細節。“直到最後一刻我才看到他,我意識到有人穿著黑色衣服——無論如何,顏色非常深——還戴著黑色的新冠口罩。我被他極為兇狠的眼神所震動。”隨後,馬塔爾用力擊打了他的下頜和頸部,“一切發生得非常快。我被連刺數刀,最痛苦的是眼睛。我拼命掙扎想要逃開,並舉起手自衛,結果手也被刺穿。”當被問及被刺了多少次時,魯西迪表示當時並沒有計數,隨後估計自己被刺中了15次。“我因疼痛而尖叫,”他描述了導致右眼失明的創傷,並向陪審員展示了眼罩下的空眼眶。
魯西迪將遇襲經歷寫入Knife一書(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襲擊發生後的瞬間,魯西迪感到“極大的痛苦和震驚”,並意識到自己正躺在一大灘血泊中,“我非常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將要死去,這是我當時的主要想法。”此外,魯西迪還描述了自己在賓夕法尼亞醫院接受的搶救手術,他在醫院待了17天,隨後又在紐約市接受了三個多星期的住院康復治療,期間,使用呼吸機的他只能透過擺動雙腳進行交流。
在接受公設辯護人的交叉詢問時,魯西迪承認,創傷可能會造成對襲擊的錯誤記憶。這期間,馬塔爾似乎專心地聽著魯西迪描述襲擊和他的傷勢,他拿著筆,偶爾在一張紙上潦草地書寫。
截至目前,審判尚未提及時任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對魯西迪釋出的追殺令,檢方表示,他們無需提及此事也能確保定罪。據介紹,審判最長將會持續兩週。
2025女性非虛構文學獎長名單公佈
日前,2025年度女性非虛構文學獎公佈入圍名單,包括16部作品。
本屆評審團主席、英國記者卡維塔·普里(Kavita Puri)表示,本屆入圍作品涵蓋了眾多不同的學科和體裁,儘管這些書各具特色,但其中的重要主題是關注“權力與控制——它是如何被使用和濫用的”,不平等,“人類彼此之間、與自然世界之間的連結”,以及氣候變化。普里表示,它們“引導我們理解當下最緊迫的問題,展現人類精神的韌性”。
這一主題的代表作品是美國曆史學家安妮·阿普爾鮑姆(Anne Applebaum)的《獨裁公司》(Autocracy, Inc.),她在書中討論了獨裁政權背後的腐敗財政結構。此外,本屆有許多入圍作品從“引人注目的個人故事”出發,深入探索了這些主題。在《私人革命》(Private Revolutions)一書中,英國華裔記者楊緣透過深入描繪四位年輕女性的生命經驗,再現了現代中國的發展歷程。瑞典創作歌手妮娜·雪芮(Neneh Cherry)憑藉回憶錄《千絲萬縷》(A Thousand Threads)入選,這本書透過雪芮鼓舞人心的創作經歷,展示了女性如何在全球音樂節發出自己的聲音。澳大利亞作家亞歷克西斯·賴特(Alexis Wright)的《追蹤者》(Tracker)講述了一名原住民領袖的個人故事,由此探索個體與國家、民族的漫長關係。
女性非虛構文學獎成立於2023年,旨在糾正英國非虛構獎項中的性別失衡問題,獎項面向過去一年在英國出版的作品,獎金3萬英鎊。去年獲獎的是加拿大作家娜奧米·克萊因(Naomi Klein)的《二重身》(Doppelganger)。包括6部作品的短名單將於今年3月26日公佈,最終獲獎者將於6月12日揭曉。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實習記者 王鵬凱,編輯:黃月,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