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價、就業等資料印證了當前中國的總需求不足。導致需求不足的原因很多,無論是外部衝擊、國內政策緊縮,還是資產價格泡沫破裂,均只是誘因,對抗市場的負向螺旋迴圈才是走出需求不足的關鍵。
第一,面對市場失靈不能指望市場自發出清,必須依靠外部力量,主要是政府的逆週期政策。第二,打破負向螺旋迴圈動手越早、力度越大、傷害越小。第三,走出負向螺旋迴圈要關注信貸、投資這兩個快變數。
具體措施方面,一是要更大膽、更大幅度地下調政策利率;二是要大幅增加公共直接投資支出,且其增速應大於名義GDP增速;三是要對大型房地產企業進行重組,恢復正常的房地產市場秩序。
——張斌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資深研究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
* 本文為作者在近期召開的第十六屆中日金融圓桌“房地產調整後的低通脹與銀行風險應對”上所做的主題演講。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CF40及作者所在機構立場。

當前中國存在總需求不足的問題
中國的需求不足現象已經持續多年並非最近才出現,只是程度有所差異。
從物價表現看,過去五年我國核心CPI增速始終低於1%,說明物價水平整體偏低。但過去兩年,需求不足的問題進一步加重,特別是GDP平減指數連續六個季度負增長,物價水平嚴重偏低。
從勞動力市場表現看,城市失業率情況雖不嚴重,但過去幾年部分農民工離開城市返回家鄉,反映出來的問題可能是多方面的。此外,青年失業率水平也始終處於高位。
從物價、就業等角度,都存在中國總需求不足的證據。

如何理解總需求不足?
對需求不足原因的討論有很多,見仁見智,似乎都有道理。比如流行觀點認為,收入分配存在問題,財富集中在富人手中,由此導致消費需求不足;也有人認為需求不足是市場信心、市場預期偏弱所致,因此企業不敢投資;還有人從房地產價格泡沫破滅角度進行解釋近年來中國的需求不足。
在我看來,無論是外部環境變化、國內政策緊縮,還是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均可歸為需求不足的誘因。僅靠誘因不能完整理解需求不足。因為在誘因出現後,因商品價格、服務價格存在黏性,市場無法儘快出清,就會引發更嚴重的情況——市場負向螺旋迴圈。
收入和支出是一體的,一方的支出會形成另一方的收入。對於個體來說,需求不足的環境下,個體收入下降的理性選擇就是減少支出,企業盈利下降的理性選擇就是減少投資。但如果所有人做出的選擇都是減少投資、減少支出,那麼個體理性選擇的彙總結果就是不理性的,這其實是一種市場失靈的表現。也就是說,一旦出現需求不足的誘因,這種市場失靈就會把需求不足的問題進一步放大。
面對市場失靈,如果有非常強有力的政策應對,就可以減少損失,不至於陷入嚴重需求不足的局面。以新冠疫情對身體情況的影響打個比方。新冠病毒屬於誘因,但病症如何演變還取決於個人體質。如果個體出現嚴重的免疫反映甚至是“免疫風暴”,這就類似於市場失靈,會導致個體病症非常嚴重。但真正造成傷害的未必是新冠病毒,而是“免疫風暴”。進一步地,即使感染病毒併發生“免疫風暴”,如果服用特效藥,情況也不會特別嚴重。但如果吃錯藥或一直沒吃藥,情況可能就會比較嚴重。
值得強調的是,已經發生的誘因可能無法改變。所以,應對需求不足,最關鍵的是克服市場失靈,避免陷入“收入—支出—信貸”的負向迴圈。從支出端來看,消費波動較小,投資波動較大。這意味著短期內消費很難有太大變化,但投資可以發生很大變化。投資是快變數,消費是慢變數。從收入端來看,短期內企業盈利和信貸可以發生很大變化,但勞動者收入則相對穩定。從這個角度來解釋,負向螺旋迴圈其實是投資、信貸、企業盈利等快變數快速下降,帶動整體收入、支出和信貸水平下降,進而導致勞動者收入和居民消費下降,最終引發的負向螺旋迴圈。
總結來看,第一,無論需求不足的最初誘因和模式如何,對抗負向螺旋迴圈才是關鍵。負向螺旋迴圈的第一個特徵是市場失靈,這意味著無法指望市場自發的力量進行出清,必須依靠外部力量來打斷這種市場失靈,這種外部力量主要來自政府。
第二,打破負向螺旋迴圈動手越早、力度越大、傷害越小。這意味著如果今天放任不管,未來情況會更嚴重。因此必須政策力度必須要大於預期才能改變預期,才能扭轉負向螺旋迴圈的趨勢。
第三,走出負向螺旋迴圈要關注快變數。目前國內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認為需求不足主要是消費佔比偏低所致,因此擴大需求就應該擴大消費。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完整的。中國在消費方面確有欠賬,擴大消費毋庸置疑。我們需要更多的社會福利、社會保障政策和中低收入群體優惠政策,需要不斷完善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但這些是長期的制度性安排,而非週期性政策,必須始終堅持,不能今年實行明年取消。
也就是說,立足長遠,擴大消費政策值得支援,但要想在短期內走出需求不足的負向螺旋迴圈,就不能忽視信貸、投資這兩個快變數。而且信貸和投資快速提升,也能夠帶動國民收入和支出水平上升,勞動者收入和消費也會隨之增長,兩方面是相互促進的。因此絕不能忽視擴大信貸和投資,絕不能認為僅靠支援消費的措施就能走出需求不足。
目前中國政府的政策立場是比較清晰的。今年9月26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前所未有四部門新聞釋出會、中央經濟工作會等一系列會議都在強調提高總需求水平,強調採取更積極的逆週期政策。這意味著政府對需求不足問題的認識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希望能採取更多新的對策。

如何走出需求不足?
走出需求不足的政策多種多樣,但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是以下幾個方面。如不採取以下政策,可能很難走出當前總需求不足的局面。
第一個政策是更大膽、更大幅度地下調政策利率。
第二個政策是大幅增加公共支出,廣義政府支出增速應大於名義GDP增速,確保其成為GDP和總需求的拉動力量而非拖累。因為公共支出增速大於名義GDP增速,就相當於在拉動其他部門的收入和支出增長。公共支出增長的背後,需要債務發行、地方政府債務治理最佳化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支援。
第三個政策是對大型房地產企業進行重組,否則房企仍無法走出當前困境。如果房地產行業仍有大量企業處於破產邊緣,這一定是不正常的市場,而不正常的房地產市場,也會導致宏觀經濟穩定缺乏保障。因此這一政策不可或缺。

我們的原創研究產品序列“CF40研究"已在微信小程式端正式上線。訂閱“CF40研究”,您將暢享全年無間斷原創報告、視聽服務、精品圖書贈閱、會員專享主題活動等線上線下超值權益組合。加入我們,開啟這場新知之旅吧!




版面編輯:柏辰|責任編輯:柏辰
視覺:李盼 東子
監製:李俊虎 柏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