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無條件錄取哈佛國際生

美國政府宣佈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並要求現有國際學生轉學。此舉為全球高校競逐美國科研精英創造前所未有的機會。
5月24日,據媒體報道,特朗普對哈佛等頂尖大學的強硬政策正在引發一場全球人才爭奪戰。香港科技大學承諾接納所有哈佛國際學生,德國文化部長公開邀請哈佛在德設立"流放校園",歐盟更是砸下5億歐元搶奪美國科研人才。

根據哈佛大學的資料,截至2023年秋季學期,國際學生佔哈佛學生總數的27%以上。目前,哈佛大學招收了近6800名國際學生和學者,他們來自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大多數在攻讀研究生課程

值得注意的是,週五哈佛大學贏得一項臨時法院禁令,該禁令阻止特朗普政府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此舉說明,哈佛目前不必立即停止招收國際學生。
香港科技大學無條件錄取哈佛轉學生
香港科技大學對哈佛國際生髮出邀請,稱歡迎所有在哈佛大學就讀的國際學生來中國香港繼續深造。
據央視新聞報道,香港科技大學23日發表宣告歡迎這些國際生加入科大,並表示願無條件錄取轉學生。
該宣告指出,香港科技大學向現在正就讀於哈佛大學的國際本科生及研究生,以及持有哈佛學位課程錄取通知的學生髮出公開邀請,歡迎他們加入科大繼續學業,延續學術追求。
央視新聞報道稱,香港科大將優先處理這些學生的入學申請、學分轉移及定製支援(包括簽證協助與住宿安排),確保他們順利轉學。宣告寫道,香港科大已成立專責團隊,負責協助上述工作。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23日下午在社交平臺撰文表示,歡迎全球優秀學子來港升學,並指導局方已呼籲香港所有大學為符合資格者提供便利措施,維護學生和學者的正當合法權益。她還表示,已聯絡哈佛大學香港校友會,為獲錄取赴該校升學的學生提供全面支援。
德國設流放校園,歐盟啟動5億歐元計劃
面對可以引進人才的機會,德國聯邦文化部長Wolfram Weimer直言不諱地向哈佛丟擲橄欖枝,公開邀請哈佛在德設立"流放校園"
對來自哈佛和其他美國大學的學生,我想說,德國非常歡迎你們。
歐洲國家也行動迅速。報道指出,歐盟本月啟動5億歐元(5.69億美元)吸引外國研究人員計劃法國承諾投入1億歐元將該國打造為科學避風港,西班牙額外撥款4500萬歐元用於招聘頂尖學者,英國計劃推出5000萬英鎊(5900萬歐元)的類似方案
報道引援《自然》雜誌3月調查資料,在1600多名美國研究人員中,四分之三正考慮申請海外工作。歐洲大學報告稱,收到大量美國學者詢問
然而,資金差距仍是最大障礙。哈佛擁有530億美元捐贈基金,即使是最貧窮的常春藤盟校也比非美國機構資源豐富得多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材料化學家Seth Marder坦言,搬遷實驗室僅裝置費用就需200-300萬美元:
從實用角度看,他們的薪資和美國研究經驗很難與歐洲薪酬結構匹配。
報道表示,考慮到歐洲較低的平均薪資和歷來較少的研究經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主任Antoine Petit對於“搶人才”較為謹慎:
我們談論的是少數個別研究人員的流動,也許幾十人,不會更多。
法國資深研究人員月薪通常不超過5000歐元淨收入,遠低於美國水平。法國科學家Molly表示,雖然收入將從美國的6100美元降至不到4000歐元,但歐洲較低的生活成本可以抵消部分差距。
這場學術人才爭奪戰的最終結果,將很大程度上決定未來十年全球科研創新的重心所在。

美國聯邦法官就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政策發出臨時限制令

此前央視新聞報道稱,美國國土安全部5月22日表示,特朗普政府已暫停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克里斯蒂·諾姆在致哈佛大學的一封信中表示,哈佛大學的學生和交流訪問者專案(SEVP)認證即日起被撤銷此舉意味著哈佛大學將無法再招收國際學生,現有的外國學生必須轉學,否則將失去合法身份。

哈佛大學隨後對此做出了反擊。當地時間5月23日,哈佛大學表示,已就美國政府對該校的國際學生禁令提起訴訟
央視新聞報道稱,哈佛大學在向波士頓聯邦地區法院提起的訴訟中稱,美國政府的撤銷決定“公然違反”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和其他聯邦法律該校還表示,這一決定對學校和七千多名簽證持有者產生了“直接和毀滅性的影響”。
之後,央視新聞持續報道稱,當地時間5月23日,美國馬薩諸塞州聯邦地區法院一名法官對特朗普政府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政策發出臨時限制令,要求在舉行聽證會之前“維持現狀”。
其他媒體也報道稱,當地時間週五,哈佛大學贏得一項臨時法院禁令,該禁令阻止特朗普政府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
美國地方法官Allison Burroughs週五裁定,聯邦政府不得執行其前一天釋出的命令。該裁決是在哈佛大學當天稍早於波士頓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數小時後做出的。該臨時禁令將持續有效,直至法院就哈佛提出的更長期禁令申請做出裁決,聽證會定於5月29日舉行。
這意味著,在這場具有廣泛影響的高等教育法律戰中,哈佛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星標華爾街見聞,好內容不錯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不代表平臺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