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是自己的。”前幾年,類似廣告文案特流行,北上廣地鐵裡貼的到處都是,專為打工人共情用的。
比如,我的朋友們一直追問我,怎麼實現像我家裡一樣,晚上起夜時,衛生間燈自動亮起來;躺在床上喊一聲“晚安”後,不用費勁下床拉窗簾;人在工位前工作時,燈自動調節亮度。(上一篇我介紹了一些簡單的智慧化場景救命,租房又遇到五級能耗的空調,咋整?)
很多人和我一樣租房生活,因此不想拆掉房子原本的裝修和家電。再趕上房子的“基礎設施”比較差,尤其老房子,經常缺少網線佈線和網口,導致 Wi-Fi 覆蓋出現死角。
我幾乎是靠“手搓”的全屋智慧(廠商別想多賺我一分),改造過程其實很瑣碎,單從“關燈”這件事來說,既要前提做好網、做好電,作為最常使用的用電器,會和其他裝置有很多聯動。
改造,也有一些共通的邏輯。
要有眼力見兒
當我搬進新家後,第一個改造想法是,我要搭建一個更舒服的工位,哄著自己上班。
最起碼能實現這種效果:
有人一坐到工區,顯示器就會自動開啟;
如果環境不夠亮,燈也會自動開啟;
當人離開工區一段時間,這些辦公裝置再自動關閉。
感測器
判斷“人體狀態”,有幾種感測器可選:
· 壓力感測器,優點是,對於重量識別滿精準的。缺點是,椅子只能“固定”在工位上。一旦拖著椅子坐到別處,工區的裝置也會自動開啟。
· 人體感測器,很多人在衛生間門口裝了人體感應器,判斷有人進來,衛生間燈會自動開啟。缺點是,對於微小動作識別不出來,拉屎的時候得時不時揮一下。就像老樓裡的感應燈,過幾秒就得“咳”一聲。有可能,揮了也感應不出來。
· “人體存在感測器”,我選購了這類產品。它用的自動駕駛汽車上的毫米波雷達。只要人有呼吸就行。而且目前大部分的人體感測器和人體存在感測器產品,都已經內建了環境光感測器,可以獲取環境的亮度資料。

燈
照明智慧化改造通常有兩種方式:
· 直接將燈換成智慧燈具
· 保留普通燈具,換智慧開關
從體驗上來說,換智慧燈具是最佳方案,絕大部分的智慧燈具都支援緩亮緩滅和色溫調節,且顯色指數普遍也更高。
換智慧燈,最好再加一筆預算換成智慧開關。因為智慧開關可以轉換為無線開關模式,這個模式下開關就會一直給燈供電,開關變成“無線控制器”。
因為如果保留傳統開關,就像我家,我父母偶爾來與我同住,他們不瞭解怎麼使用,隨手一按徹底斷電,那就失去智慧的意義了。
智慧開關分單火版本和零火版本。在購買之前得把原來的燈控開關拆開看看。
根據老房子的裝修和交付標準,燈控開關裡只有一根火線和一根燈控線,不會預留零線,俗稱“單火”。
傳統的燈控線路里,只需要在火線上加上一個開關,便能方便地控制燈具,並在關燈的時候,徹底斷電。

但智慧開關卻不一樣,它也相當於一個用電器,需要給開關的控制模組持續供電,才能保持它的聯網狀態。
零火開關
給新裝房的朋友們提個醒,哪怕你短時間內沒有智慧化改造的需要,也都建議在燈控開關上留一條零線,以備日後不時之需。
如果你發現燈控開關的底盒裡留有零線,可以直接取電,購買零火開關。
如果沒有預留,找師傅拉零線的成本又過高,建議選購單火開關。
單火開關
單火開關的技術可以把它理解成“偷電技術”。實際上是讓燈泡也充當一根導線,用極低的電流維持著開關的執行。

這也就意味著,單火開關後面的燈泡並不是真正意義上“關掉了”,而是一直處在導電狀態,從而出現各種問題。
第一,單火開關有最低功率限制,一般是 3W 以上。因為單火開關需要足夠的電流來保證開關工作,但又需要避免電流過高導致燈泡被點亮。
低於這個功率的燈泡等裝置,因為無法提供開關最低執行電流,就會出現開關無法使用或燈光持續在閃爍的“鬼火”現象。
第二,單火開關很多進階功能用不了。例如不支援節能燈、無法在啟用“凌動開關”功能,在後方接入智慧燈具等等。
最讓人心痛的是,雖然單火開關功能更少,但比零火開關賣得更貴,可選款式更少。
回到我的工區,我準備接入一盞智慧桌面氛圍燈(支援HomeKit),房間自帶的射燈,和螢幕掛燈(米家)。

我在接這片區域的燈控線的暗盒裡就沒有發現迴路零線。單火線四鍵開關,我只買到了支援米家的。(這就是我們之前說的,房子的“基礎設施”會影響智慧化改造,左右產品選擇。)
顯示器
顯示器跟上一篇我們將空調、熱水器類似,只要在電源插座上接個 HomeKit 的智慧插座,根據人體存在感測器的判斷自動開關電源就行。

“米家”、“果家”,都是我家
這一處自動化場景的設定,就涉及了兩個平臺——米家和蘋果。
很多人都是傢伙式兒越攢越多,導致手機裡下太多平臺 App。而在不同 App裡控制的裝置基本沒有直接聯動的可能,或者非常複雜。
這種情況就得用 Home Assistant 這個“殺手鐧”了。
Home Assistant 是個開源的智慧家居平臺,不同於米家、HomeKit等只能接第一方或認證過的裝置,開發者們給 Home Assistant 做整合,讓 Home Assistant 支援了很多平臺(比如飛利浦、蘋果、美的、米家等)的裝置。

Home Assistant 裡的各種整合丨作者截圖
裝載 Home Assistant 需要一個24小時待機的硬體,比如樹莓派、電腦、一些效能好的路由器。
我自己的解決方案是裝在 NAS 裡。NAS 也就是網路附加儲存,它相當於一臺插滿硬碟的、24 小時開機執行的、耗電量也不高的小電腦,方便我透過網路隨時存取硬盤裡的資料。

小米官方開發的“Xiaomi Home”整合裡,登陸小米賬號並授權,米家的裝置就同步到 Home Assistant裡。
同樣,HomeKit 整合是 Home Assistant官方做的,用 HomeKit 裝置的配對碼就能接入。

接下來是我對工位的自動化設定:
1. 感測器檢測人在了,則進行下一個如果判斷;
2. 如果此時整體的環境亮度在 80lx 以上,就只打開顯示器;
3. 如果環境在 40lx 到 70lx 之間,開啟顯示器的同時,自動開啟工作臺上的氛圍燈和顯示器掛燈,並把亮度調整到40%,同時開啟工作臺旁書櫃的照明燈。
4. 一旦環境在 40lx 以下,基本意味著傍晚以後,除了把上述提到的照明裝置調到最亮,同時接入工作區域的其他射燈,提供足夠明亮的照明。

總結一下
自動化工位只是我改造中一處很小的例子。如果說搭建智慧化場景,無法窮盡,因為每個人的習慣各不相同。
希望大家看完這兩篇我的改造經歷,會有更多靈感迸發。
啥?你問我,費勁“手搓”了套全屋智慧,搬家怎麼辦?努努力,把這套房子買下來吧……
作者:宛潼
編輯:沈知涵
封面圖來源:作者拍攝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