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灣區評論
作者:鄭永年
《Deepseek改變了什麼?沒有改變什麼?產生了什麼新變數?》
DeepSeek的橫空出世,無疑在全球人工智慧領域掀起了波瀾。這一技術突破不僅改變了人們對人工智慧的認知,也促使各國重新審視和調整其人工智慧發展戰略。在國內,DeepSeek激起了地方政府的興趣與動力,各地開始加速在人工智慧領域內的競爭與合作程序;國際上,DeepSeek打破了美國的壟斷地位,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深刻變革。
然而,面對DeepSeek的成功,我們更應保持冷靜與理性。DeepSeek的勝利是開源的勝利,開源大模型的創新模式為人工智慧的發展開闢了新的路徑,為中國和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與此同時,DeepSeek並未影響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總體領先地位,特別是在技術和資料端,中美之間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未來,中美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我們更應思考如何把握這一機遇,以應對隨之而來的新變數和新挑戰。一方面,我們需要調整人工智慧的發展思路,適度放鬆監管,促進技術的落地與應用;另一方面,我們要繼續堅持開源策略,並將其上升為國策,以推動技術的持續創新與進步。此外,國家層面的總體開放政策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技術開源得以生效的重要保障。
DeepSeek橫空出世在國內外所產生的巨大影響迄今仍在延續和擴充套件。這一技術突破改變了人們對人工智慧的認知和發展生態,各國開始重新認識人工智慧:有人工智慧計劃的國家重新規劃人工智慧的發展;之前人工智慧發展信心不足的國家有了信心去圖謀發展;還沒有人工智慧計劃的國家開始制定發展計劃。
在國內,DeepSeek不僅在社會層面造成了現象級的輿論傳播,更反映到各級政府對本地人工智慧發展上,特別是各級地方政府開始展現急起直追的雄心。現在無論是在地方官方媒體還是在社交媒體上,都充斥著大量的類似“為什麼DeepSeek出現在杭州,而不在X地?”的討論,甚至對本地政府進行質疑式的提問。這種討論和質疑尤其發生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地方政府層面,因為這兩個“三角”本來就是中國人工智慧技術集中的區域。而DeepSeek的低成本也在激發原本沒有人工智慧發展計劃或者發展落後的地方,這些地方也要在這個領域急起直追,佔有一席之地。可以預見的是,各地在這個領域的競爭會變得越來越激烈。
世界範圍內,受影響和衝擊最大的當是美國的各種力量。對資本來說,DeepSeek出現之前,美國在人工智慧的各個領域幾乎都處於主導甚至壟斷地位,經驗地看也是如此。在很多時間裡,幾乎所有有實質意義的競爭都發生在美國公司之間,而非美國和其它國家的公司之間。這種壟斷地位使得美國公司幾乎對其產品可以進行隨意“定價”,即隨意決定銷售或者不銷售,隨意決定閉源還是開源,這種現象無論是在晶片領域還是人工智慧大模型領域都普遍存在。但DeepSeek打破了美國的這一壟斷地位。OpenAI執行長薩姆·奧爾特曼(Sam Altman)稱讚DeepSeek的最新模型是“非常好的模型”。他說,儘管自己認為OpenAI未來仍將開發出更好的模型,但將無法像過去那樣保持那麼大的領先優勢。DeepSeek打破了美國資本此前的神話,導致市場一度狂跌。
DeepSeek對美國政界或者抱有強烈意識形態的群體的衝擊甚至更為深刻。美國政治人物和媒體一直把中國妖魔化為“數字權威主義”,製造所謂的“中國掌握數字經濟對世界的危害性”論調。美國對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的看法和態度一直分為兩派。一方面,很多人並不認為中國有能力趕超美國,因為他們認為數字經濟和他們所謂的“權威主義”是不能共存的。在DeepSeek出現之後,《紐約時報》很快刊登了一篇題為“DeepSeek震動全球,黨會控制干預它嗎?”(DeepSeek Is a Win for China in the A.I. Race. Will the Party Stifle It?,David Pierson和Berry Wang發表於2025年2月2日)的文章,質疑DeepSeek是否可以在中國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美國也有很多人一直在鼓吹和誇大中國人工智慧的先程序度,把中國描述為是美國最大的競爭者和挑戰者。儘管他們心裡並不這麼想,但這樣做無疑可以使美國的公司爭取到更多的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援。這次DeepSeek的出世,對這兩派都構成了巨大的衝擊。儘管總統特朗普本人對DeepSeek持肯定態度,認為這是一個好的技術,但副總統萬斯(J.D. Vance)在前不久召開的巴黎AI峰會(2025年2月10-11日)上還是以不點名的方式批評中國,堅稱 “與他們合作,就是把國家拴在獨裁統治者手裡,他們會企圖滲透、進駐和接管你的資訊基礎設施”。對歷來誇大中國人工智慧技術對美國所構成地威脅的人來說,DeepSeek的出世似乎給他們提供了確鑿的證據。不難預見,隨著中美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加劇,美國新一輪“中國威脅論”也會是不可避免的。
在美國之外,DeepSeek幾乎對所有國家的人工智慧都是好訊息。在很大程度上,世界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以來,一直處於中美兩國的對決狀態。至少就大型公司的數量來說,中美兩國的網際網路公司迄今占主導地位,人工智慧領域也是如此。尤其在人工智慧領域,美國的大投入、高成本運營方式使得很多國家望而生畏,更不用說是公司了。DeepSeek出世之後,人們意識到原來人工智慧不見得要那麼高成本和那麼多的晶片。這讓歐洲、日本、印度和其它很多國家都受到鼓舞,促使他們重新思考和制定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此外,對那些本來就具有社會主義思想色彩的西方人還是對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的人們來說,DeepSeek更是一個好訊息。無論在一個國家的內部還是在世界範圍內,人們對人工智慧發展的一個重要擔憂就是“差異”和“分化”,即一些人和一些國家越來越“富裕”,而另一些人和另一些國家越來越“貧困”。DeepSeek的出現使這些群體意識到人工智慧的普惠性和縮小數字鴻溝的可能性。並且DeepSeek是開源的,具有開放透明和可信性。DeepSeek的這些特徵是這次巴黎人工智慧峰會的討論熱點,這些價值也反映在了包括法國、中國、印度、歐盟在內的6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所共同簽署的《關於發展包容、可持續的AI造福人類與地球的宣告》中。
法國巴黎大皇宮拍攝的人工智慧行動峰會現場(圖源:新華社)
DeepSeek現在無疑是中國公司在高科技領域競爭中的一個里程碑。但是,對處於競爭和輿論中心的中國則更需要保持冷靜。DeepSeek很自然地催生了一波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這種情緒不可避免,也是應當的,因為DeepSeek證明了即使在美國如此強大的打壓情形下,中國公司依然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不過,過度的民族主義情緒或者民粹主義的心態並不有利於中國人工智慧的順利發展。由於我們正處於和美國競爭的對立面,我們(中國)需要實事求是地評估國家人工智慧發展的現狀,既要看到我們的優勢,也要看到依然存在的短板,進而為未來發展著想。就DeepSeek來說,我們需要問它改變了什麼?沒有改變什麼?更重要的是需要看到,DeepSeek產生了什麼新變數,這些新變數在世界範圍內所產生的效應對國家人工智慧發展下一步所構成的可能挑戰,並需要思考如何應付這些挑戰。
DeepSeek以極小的成本打破了美國的壟斷,在演算法等方面探索出新的路徑,為中國和世界的人工智慧發展創造了一種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上說,DeepSeek改變了世界。
但是,科技界對DeepSeek的態度並沒有像非科技界那麼瘋狂,科技界的共識是,DeepSeek的勝利是開源的勝利。開源大模型是指其模型權重和程式碼對公眾開放,允許自由使用、修改和再訓練,而閉源大模型則由開發者嚴格控制,使用者只能透過API或特定平臺訪問,無法直接獲取和調整底層模型。
使用者在DeepSeek手機客戶端上提問(圖源:新華社)
對這一點,我們自己必須要有足夠的認識。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很強調DeepSeek是在開源基礎上的創新。圖靈獎得主、Meta AI首席科學家楊立昆(Yann Le Cun)認為,DeepSeek成功的最大意義就是證明了AI開源的價值,即任何人都能從中受益。奧爾特曼也承認,OpenAI的閉源策略站在了“歷史錯誤的一邊”。谷歌公司前執行長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因此警告,西方國家需要專注於構建開源AI模型,如果西方國家不對開源技術進行投資,可能影響自身科研進展,因為許多高校負擔不起昂貴的閉源模型,如果繼續這樣的話,就有可能在這項尖端技術的全球競賽中輸給中國。在美國,目前除了Meta的Llama以外,大部分頂級AI大語言模型都是閉源的,包括谷歌的Gemini、Anthropic的Claude和OpenAI的GPT-4等。施密特認為,如果美國不對此做些什麼,中國最終將成為開源領域的領導者,而世界其他國家將成為閉源國家。
技術層面,開源的邏輯就是,你可以在別人的基礎之上透過創新去超越別人,但人家也可以在你的基礎之上來超越你,當然,你接下來又可以透過進一步的創新去超越人家。這是一個迴圈往復的過程。閉源和開源不僅不矛盾,還可以互相促進。無論從理論上還是經驗上看,長遠看,閉源肯定會落後,開源必然被超越。在整個發展程序中,一些公司會選擇在某一個階段進行(部分)閉源或者(部分)開源。在DeepSeek之後,美籍華裔科學家李飛飛率領其團隊僅花了50美元及26分鐘,便創造出一個“s1”的AI推理模型,表現媲美OpenAI o1和DeepSeek R1等尖端推理模型。
可以預見,DeepSeek會迫使美國的一些公司重新選擇開源。應當著重強調的是,人工智慧領域的開源現在也是美國政府的政策意向。特朗普和馬斯克一直都在強調開源的重要性。這次DeepSeek的成功更會促成美國的政策往開源方向進行調整。在這次巴黎AI峰會上,奧爾特曼表示OpenAI在重新考慮是否要再次轉向開源,此後不久OpenAI便再次轉向了開源。
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歐洲聯盟高階官員10日在法國巴黎人工智慧行動峰會上表示,歐盟將放鬆對人工智慧技術開發的監管,以助其在歐盟地區蓬勃發展(圖源:新華社)
03 DeepSeek沒有改變什麼?
同樣重要的是,我們要意識到DeepSeek沒有改變什麼。儘管Deepseek可以說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創新突破,但這並沒有改變在人工智慧領域美國總體領先的地位。因為DeepSeek是開源的結果,並非是從“0-1”的基礎創新,而是應用端的創新。人工智慧技術基本上由四大塊組成,即(1)技術端(包括晶片、算力和演算法等),(2)資料端(資料的數量和質量),(3)基於技術和資料之上的大模型端,及(4)應用端。這次DeepSeek的突破主要在第三領域,而在技術和資料端,中國和美國依然存在很大的距離,應用端的差異也不小。
由於晶片產業受美國的打壓和制裁,國產晶片正在進步,但要趕上美國還需要時間。在資料端,這次DeepSeek的突破也是基於對美國大模型資料的“蒸餾”之上。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而言,我們和美國的距離相差很大。就數量而言,儘管我們的資料是大量的,但美國擁有來自全世界的資料。因為網際網路的有限開放,我們的資料出不去,但外面的資料也進不來。就質量來說,我們大量的資料處於孤島的狀態,公司之間、政府部門之間、區域之間的資料很難得到整合。儘管在產業應用場景方面,我們的資料遠比美國的豐富,但也是因為資料的難整合而被浪費。儘管這些問題可以透過改革而得到解決,但改革也需要時間。
人工智慧在世界範圍內的發展已經經歷了幾波,總體來看,美國(和西方)在“0-1”的原創領域佔據優勢,而中國在應用領域佔據優勢。這個趨勢還會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隨著中國對基礎研究的重視和大規模的投入,從而轉向“0-1”的原創,這種情況會得到改變。
在甌海區科創核心板塊的高教新區創新設立的中國(溫州)數安港(圖源:新華社)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意識到這次DeepSeek的成功正在產生的外在效應,這些外在效應會在給我們自己構成嚴峻挑戰的同時提供新的機遇。這至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討論。
國際範圍內,人工智慧的競爭主要發生在中美兩國,DeepSeek的成功不僅沒有改變這個局面,反而使得中美競爭變得更加激烈。近日,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人工智慧公司xAI釋出了Grok3,馬斯克稱它為“地球上最智慧的AI”。相信激烈的競爭會使兩國的公司釋出更多的模型。此外,中美兩國具有不同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美國必然會加大和強化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的打壓、制裁和圍堵態勢。副總統萬斯這次在巴黎AI峰會上的講話已經指向特朗普政府的這個趨勢。不過正如過去一段時間所證明的,美國的打壓必然激發我們更強的競爭精神和更多的投入。
DeepSeek這次的創新突破
必然會給自己培養出更多的競爭者
對中國來說,DeepSeek最大的效應是打破了美國公司的壟斷地位,但對其它國家來說,DeepSeek的出現則有可能打破中美兩國目前所處的主導地位,因為它為人工智慧從壟斷式發展轉型成為分散式發展提供了可能性。歐洲、日本和印度都已經受到極大的鼓舞,要在人工智慧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可以預見,儘管迄今人工智慧領域中美兩國仍佔據主導地位,但這個局面假以時日就會被打破。那麼這對中國意味著什麼?很簡單,前面有美國的打壓,後面有其它國家的趕超。較之壟斷,分散化的發展在促使國家間激烈競爭的同時使得更多的國家擁有人工智慧技術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分散化的發展可能會使人工智慧變得更加安全。
美國一直決意要處於領先甚至壟斷地位。特朗普政府從一開始就決定美國國內對人工智慧要“去監管化”。在人工智慧領域,美國是監管最弱的國家,不存在聯邦層面的任何監管體系。在拜登時期存在的幾個總統行政命令被取消後,美國幾乎就沒有任何監管了。美國副總統萬斯這次在法國AI峰會上的演講不僅再次強調美國本身要“去監管化”,更是直接批評歐洲的過度監管政策。萬斯當然不是鼓勵歐洲發展人工智慧,而是迫使歐洲“去監管化”,便於美國公司在歐洲開闢新的市場。之前,馬斯克對歐洲的過度監管也一直持不滿的態度。這次由60國簽署的巴黎AI峰會宣言並未獲一致同意,因為美國與英國拒絕加入,他們反對歐盟“過度監管”且認為不符國家利益。
不過,這也表明,歐洲如果要發展人工智慧,“去監管化”成為必然。實際上,法國總統馬克龍也一直在呼籲歐洲的去監管。DeepSeek的成功正在迫使歐洲走出這一步。實際上,如果各國不“去監管”,那麼因為當地監管過度而落不了地的人工智慧技術必然會流向美國。因此,可以預測,各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去監管”必然成為一個大趨勢。
如果歐洲也像美國那樣從側重監管轉向側重發展,那麼監管體系必然弱化。人工智慧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正在或者可能構成的威脅已經有大量的研究,尤其在歐洲方面。如果各國都把重點轉向發展,那麼對人工智慧所能產生的威脅的研究投入必然減少,這無疑會增加人工智慧的風險。這種情況在國際層面會變得尤其嚴峻。例如,人工智慧一旦被軍事化,那麼國家間的衝突會變得更加劇烈;又如,如果開源的人工智慧技術被恐怖分子所利用,那麼恐怖行為會變得更加不可控制。
05 下一步,如何走?
第一,我們也需要調整人工智慧的發展思路,改變過去監管過度、發展不足的局面。首先承認人工智慧必須得到適度的監管,監管技術必須成為人工智慧發展的內在部分。就中美比較而言,直到這次DeepSeek的出現,中國總體上是一個側重監管的發展模式,而美國側重於一個大模型應用模式;中國在監管技術的很多領域領先於美國,而美國在大模型的應用上領先中國。
但要趕超美國,中國下一步也需要適度放鬆監管,即使不是像美國那樣完全“去監管”的話。這方面不單單是技術本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國際競爭的需要。並且在中國的體制內,發展和監管二者是並行不悖的。根本的問題就是需要轉變監管觀念。普遍意義上,監管應當是對已經存在事物的監管,對不存在的事物說不上監管。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很多不讓技術落地的做法實際上就不是監管。也正因為這樣,中國正在流失很多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因為他們在國內很難施展,只能流落到他國,尤其是美國。美國矽谷不乏很多源自中國的獨角獸企業。
因此,我們必須先放鬆監管,容許AI技術落地,在其成長過程中評估其對公共利益的影響,從而出臺適度的監管政策。如果秉持安全第一、道德優先的政策,繼續不讓一些人工智慧技術落地,那麼未來將很難趕超美國,甚至會被淘汰。
第二,我們要繼續開源,並且把開源上升為國策。如上所說,DeepSeek的成功是開源的成功,一旦封閉起來,那麼就會被競爭者趕超。OpenAI就經歷了這一過程。我們很多企業本來就是從西方開源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但一旦到了自己的手裡,就變成閉源了。這實際上限制著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長遠看,也必然會再次落後。因此,國家需要把開源上升成為國家的宏觀政策。
第三,不僅企業層面要開源,國家層面更需要實行可持續的總體開放政策。因為技術層面的開源只有在國家總體開放政策下才能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