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布克獎首次頒給短篇小說,《心燈》關注女性日常生活與反抗

撰文 | 王鵬凱
編輯 | 姜妍
當地時間5月20日晚,2025年國際布克獎在英國倫敦揭曉,印度作家巴努·穆什塔克(Banu Mushtaq)與譯者迪帕·巴斯提(Deepa Bhasthi)憑藉作品《心燈》(Heart Lamp)最終獲獎,這是國際布克獎首次頒給短篇小說集,同時也是首部用卡納達語寫成的獲獎作品。
巴努·穆什塔克是誰?早在本屆長名單公佈時,即使是部分印度當地媒體都在問這個問題。今年77歲的穆什塔克來自印度南部的卡納塔克邦,上世紀70至80年代,穆什塔克開始在印度西南部的進步抗議文學圈中寫作,並參與了當時批判種姓和階級制度的班達亞文學運動(Bandaya Sahitya movement),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女性作者。穆什塔克用卡納達語寫作,這是卡納塔克邦的主要語言,大約有6500萬人在使用。迄今為止,她已出版六部短篇小說集,一部小說,一部散文集和一部詩集,曾獲得過卡納塔克當地的許多重要文學獎項。
《心燈》包括了12篇最初發表於1990-2023年的短篇小說,是穆什塔克首部被譯為英文的作品,講述了印度南部父權社群中婦女和女孩的日常生活,這些故事勇敢地直面權力,揭開了種姓、階級和宗教之下的腐敗、壓迫、不平等和暴力。穆什塔克在採訪中表示:“我的故事是關於宗教、社會和政治如何要求女性毫無保留地服從,並在這一過程中施加非人的殘酷,將她們變為從屬者。媒體每天報道的事件,以及我的親身經歷,都是我的創作靈感來源,這些女性痛苦而無助的生活給我帶來強烈的情感反應。我並沒有進行大量研究,我的內心就是全部的田野。”
但與此同時,《心燈》並沒有侷限在激進的政治敘事之中,而是對女性日常生活展開美麗敘述,評審團稱,“《心燈》最終將我們帶回閱讀的原初快樂——紮實的敘事,令人難忘的人物,生動的對話,暗流湧動的張力,以及每一次轉折帶來的驚喜。這些故事看似簡單,卻承載著巨大的情感、道德與社會政治的重量,促使我們深入其中。”
《心燈》(圖片來源:布克獎官網
這與穆什塔克的個體經歷密切相關。她成長於一個印度農村穆斯林社群,當身邊的同齡女性十幾歲便步入婚姻時,她選擇上大學,在畢業後做過記者、律師和女性權利活動家,還曾兩度當選市政委員。26歲時,她為愛結婚,這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婚姻、母職和家庭生活令她倍感窒息,一度患上產後抑鬱症,於是她做了一個激進的選擇:有一天,她將家中一罐用來清洗手錶的白汽油澆在自己身上,手中攥著一盒火柴,正準備點燃時,丈夫抱住她,將三個月大的女兒放到她腳邊,求她停下來。這段經歷被穆什塔克以一種更具詩意的方式寫入同名短篇《心燈》,故事裡,滿身煤油的主人公梅赫倫被處於青春期的女兒和腳邊的嬰兒阻止,她將她們抱在懷裡,像朋友一樣安慰、撫摸,只說出一句話:“原諒我,親愛的。”
譯者巴斯提同樣來自印度南部,不同於其他旨在做到“隱形”的譯者,她將自己的工作形容為“帶口音的翻譯”,認為《心燈》呈現的是一種“帶有刻意卡納達語哼唱的英語”。本屆評審團主席馬克斯·波特(Max Porter)用“一次激進的翻譯”來形容《心燈》,認為它挑戰並拓寬了我們對翻譯的理解,“它撩動語言的褶皺,在多元的英語中創造出新的質地。”
今年的獲獎結果也反映了國際布克獎近年來對南亞地區少數語言的持續關注,2023年的入選名單就包括了用泰米爾語寫作的印度作家佩魯馬爾·穆如干(Perumal Murugan),他與穆什塔克共享著一種反抗性的寫作傳統,當作品遭到右翼印度教徒的抵制、人身安全受到威脅,他曾宣佈自己“作為一名寫作者已經死亡”。
如果將視線拓寬到其它文學獎項,會看到這一主題正在過去幾年不斷被青睞,202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韓江,以及2024年國際布克獎的得主燕妮·埃彭貝克,都在寫作類似的主題,即不同民族歷史轉型背景下社會苦難與私人情感的緊密交織,以及一種邊緣但強烈的女性視角。
參考材料:
https://thebookerprizes.com/the-booker-library/prize-years/international/2025
https://www.vogue.in/content/banu-mushtaq-wrote-heart-lamp-for-33-years-nominated-for-international-booker-prize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王鵬凱編輯:姜妍,未經介面文化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