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講了這麼多閱讀的重要性,今天接著講大家最關心的環節——小學生閱讀規劃。
為什麼只談小學生閱讀,不談中學生、高中生呢?
◆ 一是小學生時間最充裕,比較有精力進行海量閱讀。
◆ 二是閱讀習慣養成是一個長期的事情,從學齡前、小學生開始起步,比中學生要容易。
◆ 三是我們公號的孩子,最多也是集中在這個年齡段,有經驗可供參考。

1-3年級,低年級的孩子仍以興趣為主要導向,大量泛讀為主。
4-6年級,中高年級的孩子泛讀和精讀相結合。
泛讀
廣泛的知識儲備,用優秀的母語
文字幫助孩子建立對漢語的語感。
小學低年級,主要是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這點我之前公號也寫過推文在家到底要不要精讀?怎麼精讀?
家長可以適當幫孩子準備題材廣泛(科普、歷史、地理、文學……)的優秀讀物,讓孩子跟試菜一樣多品嚐,發掘自己的興趣所在.
這階段閱讀,趣味性很重要,即使孩子偶爾看一些社交性流行讀物,家長也沒有必要急於阻止。大量廣泛的閱讀,其實可以幫助孩子逐漸建立自己的品味,甄別出書的壞好。

前幾個月,編輯小夥伴聶箐推薦我看《宛如一部小說》,這本書作者達尼埃爾是一位中學教師,他長期關注學生的閱讀現狀,並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孩子有讀任何書的權利。
比如,市場上有“好小說”,也有壞小說”。“好小說”包含作者的靈魂;而“壞小說”往往是“市場調研”的產物,當今市場流行什麼、膜拜什麼,什麼樣的“產品”就會被大量生產。
“壞小說”通常也是一種“即時享樂”的文學,它迎合我們的趣味,滿足我們的好奇心和惰性。
但“壞小說”就應該被禁止閱讀嗎?
不是的。至少在孩子剛處在開始大量閱讀的時期,我們不必這樣做。
最開始,孩子們來者不拒,大量閱讀一切他們能摸到手的書籍,其中不乏流行暢銷的“工業創作產物”,但偶爾也會穿插一些經典著作。
當他們讀的足夠多的時候,“好小說”就會戰勝“壞小說”。
孩子們開始從書中渴求真正的“精神伴侶”,而非一時的“遊戲夥伴”。只要孩子可以自由翻閱任何書籍,這一天早晚會到來。
📚️
泛讀的核心,
是給孩子充分閱讀的自由。
除了讓孩子們有想讀什麼就讀什麼的自由,
也要給孩子怎麼讀的自由。
📖
孩子可以有不讀完一本書的自由,
也可以有跳讀的自由,
也可以有重複讀一本書的自由……
直至孩子建立起對閱讀的深厚興趣愛好,
這愛好將使他終身受益。
孩子時間寶貴,很多家長希望每讀一本書都能“物有所值”,這我能理解。
但是希望在泛讀中,還是儘量以保護孩子的興趣為主,不要過早進行帶有考核性質的閱讀,比如必須講出故事的中心思想、摘抄好詞好句,或是畫閱讀思維導圖之類。
把一本好書拆解得支離破碎,很有可能會敗壞了孩子讀書的胃口。

精讀
深入體會優秀作品的魅力,
學習和模仿作者的寫作技巧。
中高年級的孩子,已經可以開始嘗試精讀。
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必須精讀他看過的每本書,仍然是以泛讀為主,精讀為輔。
注意!精讀,也並不是說孩子要像做語文閱讀理解那樣讀書,那樣閱讀就變成了刷題……實在是趣味大減!
精讀的前提,首先是孩子很喜歡一本書。
因為喜歡,他才會去細緻地讀,反覆地讀,注意到一些平時泛讀不會留心的細節(比如非常精準鮮活的詞句),被書中的情節或人物有所觸動,與作者產生精神上的共鳴,並因此產生旺盛的分享欲。
是的,分享欲。
當我們看到一部好劇,看到特別上頭的時候,內心是渴望與人分享我們的感受的。我們會喋喋不休地跟朋友安利,這劇講了什麼什麼,我特別喜歡什麼情節,哪一個人物……
我們想要朋友也趕緊去看這部劇,然後好跟我們一起討論。
孩子也是如此。
最近,朋友家讀初一的小女孩,就給我強烈推薦了蕭紅的《呼蘭河傳》。
她的原話是:蕭紅的文筆太驚人了,就連寫冬天的冷,都寫得跟別人不一樣,你一定一定要看!我推薦給全班都讀了。
哈哈哈,這是個閱讀量,也很有自己閱讀品味的小朋友。

她們班有一個很好的活動,語文老師每週讓一個孩子來分享自己最近讀過的好書。
孩子會跟同學介紹,這書怎麼好,我為什麼喜歡。
孩子想要跟朋友介紹某本書,前提一定是他已經把這本書讀得滾瓜爛熟,非常清楚這本書的優點和特色,他在分享時才能把自己的感受清楚表達出來。
我們沒必要用考核式的提問,比如“你給我講講這本書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景物描寫好在哪”這樣的話來驗證孩子是否讀透了一本書。

在精讀過程中,家長當然也可以做適當的引導。
比如,和孩子一起以閒聊的方式,討論某本書的具體內容,問問孩子為啥特別喜歡某本書……但前提也是,你必須親身閱讀過某本書的內容,和孩子之間的討論才會有質量。
千萬不要在沒讀過的情況下,就妄下判斷——某某書毫無營養。
太破壞親子關係了,還不如徹底撒手不管呢。反正孩子在自己的同學和朋友中,也能找到同好者一起討論。
朗讀
以詩詞古文為主,感受語言的韻律,
拓展古文知識。
家長能配合講解事半功倍,不能配合的話可以選擇註釋專業的相關書籍。
溫儒敏教授建議,小學階段的孩子,還是以淺顯有趣的古典詩詞為主。
要想感受詩詞的音韻之美,朗讀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大聲朗讀,透過聲音的平仄,朗朗上口的字句,孩子更容易感受到語言的韻律節奏,這是默讀不可能有的感受。
我在和叮噹讀古詩的時候,找來相關的影片音訊輔助,幫助他理解詩詞大意,然後再和他有感情地大聲朗讀幾遍。

身邊有一位古典文學底子比較好的朋友,她其實並非專業出身,對古典文學的瞭解,都是她爺爺給她打下的基礎。

她跟我說,其實也沒有花大量時間專門去學。
每天早餐的時候,她爺爺一邊吃早餐,一邊給她講一首古詩詞,後來她中學階段就換成篇幅長一點的古文。
爺爺也不講別的,主要就是解釋一下比較難懂的一些字詞的意思,簡單告訴她這首詩詞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作者是誰,作者身上有什麼有趣的故事。
朋友說,小時候很喜歡早上這個“特別活動”,每天都有故事聽太開心了。
早餐後,再跟著爺爺一起誦讀幾遍,就結束了,也不強求背誦。但日積月累下來,最後的效果也不可小覷了,這位朋友讀書期間古詩詞、古文部分都學得相當輕鬆,一聽就懂,懂了就更容易背,課外基本不額外花時間。
對於沒能力講解詩詞的家長,可以買一本註釋專業的書籍做參考,簡單給孩子介紹一些難點字詞即可,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大聲朗讀、體會語言的韻律。

泛讀素材:
以孩子興趣為主,儘可能廣泛涉及歷史、地理、物理、科技等各學科:
《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
適讀年齡:7歲+

往期分享👉這兩套歷史書,為什麼有點瑕疵我還想推薦?
《彩色連環畫中國歷史》
適讀年齡:8歲+

往期分享👉這兩套歷史書,為什麼有點瑕疵我還想推薦?
《美麗中國·正在說》
適讀年齡:5-8歲+

往期分享👉《美麗中國·正在說》
《孤獨星球》
適讀年齡:6-99歲

往期分享👉帶孩子見世面,這是我想到容易又快速的方法
《這就是物理》
適讀年齡:7-12歲

往期分享👉能把剛需又難懂的書,講這麼有趣,太稀缺了
《阿德老師的科學教室》
適讀年齡:7-10歲

往期分享👉這漫畫有點牛,小初高知識點,它居然都有
這類作品我們以往推薦的很多,這裡就不再詳細展開。
精讀素材:
精讀,對文字的可讀性、耐讀性要求都更高,在可選擇的範疇下,我們還是推薦孩子儘量多讀經典。
經典,始終是大浪淘沙,讀者的選擇,時間的選擇,多重篩選下沉澱下來的精華。精讀,選擇經典,是用優秀的文字潛移默化地提升孩子的閱讀、寫作能力。
對小學中低年級的孩子,仍然是以兒童文學名著為主。
這方面的書,我們一直在努力推薦,接力的名著名譯名繪系列,紐伯瑞大獎系列,還有前幾天剛推薦的法語大獎書屋系列,都是值得反覆閱讀的經典作品。
名著名譯名繪系列
適讀年齡:8歲+

紐伯瑞大獎系列
適讀年齡:9歲+

法語大獎書屋系列
適讀年齡:8歲+

往期分享👉兩套新書,喜歡到看了好幾遍
說到經典名著,很多家長會問,要不要讀四大名著?或是孩子讀不下去“水滸”“三國”怎麼辦?
其實小學階段讀不下去,或是不喜歡四大名著很正常,這說明孩子的年齡還沒到,心智還不能理解,沒有必要強行拔高。這點我之前也分享了古代文學博士、中文系碩士生導師黃曉丹副教授的觀點👉孩子不愛讀“四大古典名著”,怎麼辦?
高年級的孩子,閱讀的經典範疇更廣一些,可以包括一些成人閱讀的經典名著、現當代名家作品。主要推薦以閱讀短篇為主,比如短篇小說、散文、詩詞、甚至是戲劇劇本。

1. 高年級孩子時間緊張,很難有大塊的時間去啃長篇大部頭,精讀長篇就更難了。
2. 長篇作品的謀篇佈局、人物關係往往比較複雜,很多孩子還沒有能力釐清太過複雜的文字。
3. 短篇,可以即看即停,一篇讀下來不會花太久;長篇看到關鍵情節斷下來,實在太抓心撓肝。
另外,從應試的角度考量,語文的閱讀理解考題,都是選取的短篇小說、散文、議論文,甚至是擷取的作品的部分片段。
日常精讀,以中短篇作品為主,潛移默化練習孩子提煉短篇文章主題、關鍵句子,賞析作者的寫作技巧,領會角色人物關係等的能力。

比如老舍的話劇劇本
《茶館》
,一座茶館50年的演變,折射出歷史和時代的變遷。

再比如馮驥才的
《俗世奇人》
,72篇人物短篇小說,將天津衛性格迥異的各色人物,刻畫得真是活靈活現。

再有,如蘇童《香椿樹街故事》中的短篇小說
《白雪豬頭》《人民的魚》
,對人情世故、人性幽微的細膩呈現,也無形中增加了孩子的人生閱歷。

很多作品,孩子讀不懂,是讀不出人物言行下的潛臺詞,其實也是閱歷的不足的體現。
另外,除了話劇和短篇小說,散文也是我強烈建議孩子們可以多讀的一個類別。
一方面,語文考試中,散文被選作閱讀理解素材的比例很大,平時多讀這種文體,能更加熟悉它的行文方式。
另一方面,散文其實也是學生作文選用最多的文體,因為它方便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
值得一讀的散文名家有很多,比如朱自清、沈從文、汪曾祺、張愛玲、宗璞、史鐵生、三毛、席慕容……




散文名家
Prose master




還有我強烈推薦給大家的李娟。

▲李娟《冬牧場》
許多散文,同時也屬於“美文”的範疇,優美的文辭,對於學習寫作的孩子也有借鑑價值。
如果大家對精讀方面的書目有強烈的需求,後面我們再花時間仔細梳理。

閱讀和寫作,就是輸入和輸出的關係。
很多時候,寫不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讀得還不夠多。
為什麼有的孩子下筆千言,有的孩子寫作如擠牙膏?為什麼有的孩子文筆流暢、描物寫人活靈活現,有的孩子文字乾癟,言語乏味?為什麼有的孩子觀察細緻、想法獨到,有的孩子描摹粗疏、觀點老套?
溫儒敏提到學生寫作,曾經這樣說:
寫作教學不能停留於教給一些技巧方法,還要教“用腦”。
何謂“用腦”?即使行文有自己的見解,對事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見解和思考從何而來,從廣泛大量的閱讀中來。
我們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畢竟有限,孩子簡短的人生閱歷,更決定了他不可能對萬事萬物都有所瞭解。
但優秀的書籍,就是給孩子們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戶,並啟發他們去思考日常中難以觸及的哲理性問題。


這樣哲理性的問題,如果平時我們的孩子毫無閱讀、毫無思考,下筆的時候肯定是乾癟無力的。
除了大量閱讀,要想寫得好,練筆也很重要。
鼓勵孩子日常多進行寫作練習,不限題材、篇幅,給孩子最大自由空間。可以寫日常生活,甚至是寫對某本書的讀後感。
練筆時,不以考試作文的標準要求孩子,主要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以及他們對事物的觀察和提煉能力。
我在寫文章時,就喜歡列提綱,思路在列的過程中逐漸清晰。所以近期我的經驗,在引導叮噹看圖寫話時,先引導他口述出來,他在口頭表達時,差不多可以把思路捋清,寫的時候也不至於腦袋混亂。
下一個階段,打算引導他嘗試簡單的思維導圖,來幫助他捋清整體框架,再豐富細節。
寫作輸出這塊,我還在和叮噹一起摸索,等我感覺經驗足夠了,再來和大家分享吧。

END
寫完長長的兩篇,感覺很多問題還是沒講透,希望能給到大家一點點幫助和啟發。期待你們的反饋和意見,讓我更有動力去思考和梳理,繼續給大家分享。
多年來,網上一直流傳這麼一句話:最好的學區房,就是你家的書房。我深以為然。
其實,閱讀和學習並不衝突,甚至,好的閱讀還會對孩子的學習起到助益。寫這篇文章的初衷,也是希望更多的家長能夠重視閱讀,至少不要在小學低年級,就放棄了孩子的閱讀。
願世間少幾個後悔的“過來人”,多幾個喜滋滋分享閱讀給孩子帶來好處的“受益者”。
插畫封面:韓國插畫師 oyow
參考文獻:
[1] 三聯生活週刊《人工智慧將替代人類嗎》2015.03.09,總第826期
[2] 三聯生活週刊《什麼是好的語文教育》2020.07.20,總第1096期
[3] 《十年後工作圖鑑》【日】落河陽一,南海出版公司,新經典文化
[4] 《閱讀與成才》卷首語,關於經典閱讀,溫儒敏,2022.06
[5] 《泰晤士報雜誌》薛巍,2017.8.27

點選 閱讀原文加入好書福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