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種族問題不是“黑人問題”,而是白人之間的問題

羅迪格從白人群體內部的概念變動與分層,探索了美國社會的發展軌跡。站在批判美國的種族歧視這一立場,他將種族主義描述為統治階級劃分工人的一種手段,而白人工人透過塑造黑人“他者”亦參與了白人霸權的構建,可謂對白人至上主義鞭辟入裡。
勞工史學家大衛·R.羅迪格的專著《白人的工資:種族與美國工人階級的形成》,英文版出版不久即榮獲1992年美國曆史學家組織的“默爾·柯蒂獎”,是美國新勞工史研究的必讀書目,出版30年來首次引入中文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出版。
按照慣例,美國白人不會將自己和種族兩個字聯絡起來,因此,種族主義通常是關於“他者”的問題。諾貝爾獎得主託尼·莫里森意識到這一現象,她指出由於學術研究都集中在種族主義上,因而忽視了其對白種人的內在影響。而本書就是少數關注這個研究盲點的著作之一,並且闡明瞭種族身份如何對美國社會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者羅迪格透過分析種族主義在19世紀白人工人階層形成中的重要性,從而介紹了一種廣受歡迎的質疑白人身份的新興學術研究,具有持久的學術價值。
種族身份對於白人勞工的意義
羅迪格將大眾文化、語言和政治融入他的新馬克思主義分析框架中,他不關注白種人特權中的物質利益,轉而考察工人組織自身在建構白種人意涵中的作用,具體闡明瞭種族優越感是如何塑造勞動者觀念的。羅迪格認為19世紀中期低技能的新興的工業工人力圖將自身與黑人區分開來,這樣他們就可以獲得某種社會合法性。與此同時,美國廣大民眾欣然接受了白人至上主義,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內戰後美國重建為何最終會走向失敗,亦解釋了當時為支援前奴隸立法自由而建立的法律框架又為何會土崩瓦解。但是,這種辯證關係早已深深地植根於公眾意識之中,以至於它塑造了美國人對世界的看法,卻從未有人批判地審視其正確與否。羅迪格從成為白人和社會暗示的視角重新檢視種族,從而提醒讀者關於種族的劃分是基於某種社會地位的劃分,但此種社會地位不是中立或客觀存在,而是一種動態的社會建構過程。
在共和主義、工業化的壓力和焦慮以及對前工業化時期的渴望與懷念的推動下,白人勞工構建了一種“白人”和白人至上的觀念。儘管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美國勞工史研究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但在羅迪格看來,物質和階級考慮不足以解釋種族和種族主義。美國的種族問題不是“黑人問題”,而是白人之間的問題。既有的研究雖然強調了白人自上而下的種族主義,卻忽視了白人工人階級男性本身的作用。因此,羅迪格借鑑了當代勞工史和W.E.B.杜波依斯的理論,指出“白人”的形成是對工業化的悲劇性反應以及白人工人階級自身的焦慮。種族身份對於白人勞工而言,其所賦予的地位和特權可以用來彌補南北隔閡、緩和階級剝削。
可以說,“白人身份”為白種工人群體帶來的社會和心理代償,構成了所謂“白人的工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書中所舉愛爾蘭移民勞工如何建構自己白人身份的例子,愛爾蘭大饑荒後,大批愛爾蘭天主教徒湧入美國,儘管憎恨英國人及其北美后裔,但白人身份所能賦予他們的“外界和心理”代償,促使這些在蔑視他們的工業化世界中絕望地苦苦掙扎、尋求出路的工人,迫切地將自己定義為白人。他們使自己與非白人勞工分離,從而獲得某種社會合法性。
美國工人為何長期未能實現跨種族的階級團結
為何美國的勞工運動不支援黑人解放和民權事業?同屬勞動階級,為何同工不同酬?階層與種族如何影響美利堅大熔爐?
很少有人從19世紀白人種族意識產生的方式中吸取教訓,羅迪格剖析了人們普遍接受白人至上主義的現象,探究種族身份是怎樣導致一些白人將痛苦施加在他人身上,又是如何讓他們接受了自身的苦難遭遇,開闢了將白人身份視作歷史、政治和道德問題的全新視角,提出了將種族看作“社會結構”的新觀點。這是白人身份研究的開端,也是對重構階級研究、尋找共同利益的反思。
羅迪格認為種族始終是美國階級形成史上的關鍵因素。美國工人之所以長期未能實現跨種族的階級團結,或許在於同受壓迫的白人勞工與非白人勞工未能產生團結。白人勞工積極塑造自己的身份認同,並透過與一個在他們看來毫無價值、軟弱無能的群體做比較來建立自己的身份認知。例如黑麵遊藝表演所創造出的“粗俗、怪誕和愚蠢”的黑人形象,既摻雜了白人對黑人的憎惡,也摻雜了白人對黑人價值觀的嚮往,種族主義使他們得以將白人內部的焦慮情緒轉移到黑人身上。在這樣充滿種族歧視的氛圍中,化裝成黑人並不僅僅是出於傳統、娛樂或裝飾等緣故,通常還體現了有意識地宣告其白人身份和白人至上主義。黑麵表演藝人透過建立新的黑人意識來構建起全新的白人意識,一種共識悄然而生,即黑人可以永久地作為白種工人鄙視卻又無比懷念的前工業時代過去的化身。
白人勞工的焦慮,一方面來自與黑人競爭就業的恐懼,另一方面也源於大量勞動人口正在經歷新形式的工業準則。白人勞工害怕黑人和自己競爭工作機會,更擔心有朝一日自己也會淪為奴隸。因此,他們會向下攻擊那些處於奴隸地位的黑人,而不是向上攻擊那些最有權勢的白人。“白人的工資”既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也是種族主義階級意識的一種形式。白人身份的優勢,不僅建立在“經濟剝削”上,還建立在各種“種族傳統”上。所以,白種工人始終無法與被解放的奴隸團結起來,將勞工置於一個更好的戰略位置來抨擊資本,消解了對於資本主義的反抗。
羅迪格從白人群體內部的概念變動與分層,探索了美國社會的發展軌跡。站在批判美國的種族歧視這一立場,他將種族主義描述為統治階級劃分工人的一種手段,而白人工人透過塑造黑人“他者”亦參與了白人霸權的構建,可謂對白人至上主義鞭辟入裡。
時至今日,美國種族與階級之間的拉扯仍在上演。理解為何“白人身份”對北美洲白色人種如此重要,仍是理解其百年來乃至當今社會的各種矛盾的首要問題。《白人的工資》帶我們一步步探究根植於美國社會數百年的種族與階級矛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書雖以“白人”的視角出發,卻未曾侷限於白人群體。它是一個社會中文化、語言、政治、經濟、法律的縮影,是融合了多族裔的文化大百科。羅迪格幫助我們釐清這些糾葛背後的歷史淵源,更使人深刻認識到——平等,在當今社會是多麼難能可貴。
(來自“世紀文景”)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轉載本公號文章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