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分享來自五源近期組織的一次閉門活動,PingCAP的聯合創始人兼CTO黃東旭分享了軟體企業國際化的從0到1的經驗。成立於 2015 年的 PingCAP是一家企業級開源分散式資料庫廠商,自成立之初就將自己定位為一家全球化的中國資料庫廠商。2017年,PingCAP開啟了全球化業務的探索,Gartner釋出的報告顯示,2023年,PingCAP成為全球資料庫管理系統市場增速最快的廠商。
在長達三個小時的分享和交流中,黃東旭詳細介紹了自2017年起,PingCAP在拓展海外業務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踩過的坑以及沉澱的方法論。我們節選了部分的內容,這些經驗代表了PingCAP的路徑,儘管每個公司的發展道路各不相同,這些經驗不一定適合所有創業者,但或許能為你提供一些啟發和思考。

分享人:黃東旭 PingCAP聯合創始人兼CTO
出海還是全球化?
我太不喜歡“出海”這個詞,雖然也會使用到。對中國團隊來說,“出海”意味著我的起點在中國,要出去其他地方。這個思路其實也是我們踩過的一個大坑,我們最早在去做國際業務的時候,我們的組織結構是將中國視為一個大區域,然後劃出了一個部門叫做海外部門。但問題在於,沒有一個地區叫做海外,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很虛的詞,當時所謂的“出海負責人”也是很懵的。
對於全球化公司來說,我認為一個好的標誌就是,其實你不太能夠知道這個公司到底是哪的。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諾基亞,這個品牌當年比較厲害的時候,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全球品牌,很多人誤以為它是美國公司,或者模糊地認為是歐洲公司。當你的全球化做到一定程度,你就會發現你從哪來這件事情不太重要了,全球化其實是在不同地區一個一個的本土化。
重要的是創始人的mindset變化
之前我看到王興的一句話,大多數人以為戰爭是由拼搏組成的,其實不是,是由等待和煎熬組成的。我覺得這句話非常契合這麼多年我們在海外的感受。這幾年,我個人成長中最顯著的變化也是耐心的程度會變得更高,都是由這種等待和煎熬組成的。
在審視和梳理完所有戰略層面的問題後,歸根結底我覺得最重要的其實是創始人mindset的轉變。一旦有mindset的轉變以後,其他的無論是資源、人才還是公司的執行力,都會隨著創始人的這種變化而變化,其他事情就是戰術層面的事情了。
確定產品的DNA是否適合全球化
脫離了公司的業務去聊全球化是沒什麼意義的。PingCAP比較被人熟知的標籤是開源,開源本身和全球化是非常相關的。從創業之初,PingCAP就建立了完全遠端辦公的文化,這也是全球化非常好的加分項。
在2015年創業時,我們意識到基礎軟體產品是一個全球性的需求,無論是中國人、美國人還是歐洲人都需要。這就像一把錘子,如果我們能製造出一把特別好的錘子,就不應該只把市場侷限在中國,而應該能夠在全球銷售。當然,10年前我們還很年輕,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景,後來才發現這個事情執行層面也有沒有想的這麼簡單。
但我認為,如果要做全球化,首先要審視下產品是不是一個全球普適的需求,也可以被叫做全球化的DNA。如果你的產品是依靠中國的文化屬性或者特定的市場,那麼直接將其轉移到美國可能會很困難。這時候你需要重新考慮全球化是否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以及這個市場是否值得投入。
戰略就是不做會死的東西
大家常常提戰略,每個CEO心中對戰略的定義是不太一樣的,我自己的定義其實很簡單,戰略就是不做會死的東西。如果一個戰略需要用多頁PPT來解釋,那它就不是真正的戰略。對於PingCAP來說,全球化是一個戰略,開源是一個戰略,雲是一個戰略,就這三個,其他很多東西都是執行過程中的。
戰略會幫助你做減法,當你確定了這三個核心戰略以後,你就能識別出哪些戰場是可以忽略的,不會陷入一些細枝末節上的事情,消耗你的精力。帶著這個想法再去看全球化業務的話,如果海外業務就是你的公司不做會死的東西,你就堅定地去做全球化。
是否有長期主義的定力
我們在2017年開始真正投入資源做全球化,我也親身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情,從建立客戶關係、招聘首位海外員工、設立辦公室、尋找辦公地點,公司註冊等,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事情全都幹過,也踩過了無數的坑。
如果從我們第一次來到美國開始做公司的時間點算,實際上前四年完全一點也不賺錢。頭幾年還好,團隊還沒太大,後來每年基本都是幾百甚至千萬美金級別的去投入的時候,但是一毛錢收入都沒有,這時候你的選擇是什麼?
之前在和很多朋友交流的時候,我就說如果你真的要模仿PingCAP的路線,我問一個問題,假設大家決心都很大,但三年不賺錢你能扛得住嗎?如果你能扛得住,那你就搞。
執行層面:安全/合規是重點
美國市場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是一個合規驅動的市場。過去在中國軟體行業中,合規並沒有被廣泛重視,現在信創終於建立了一個框架和標準,大家開始意識到合規和安全的重要性。相比之下,美國的軟體行業經過四五十年的發展,合規已經演變為一套完全市場化的標準,具體的合規要求和細則都是紙面上的東西,比如像SOC 2 、ISO/IEC 27001和GDPR等標準,以及不同行業的准入標準和合規要求,都已經細化到具體的執行細節。
這帶來的一個好處是,我雖然是一箇中國人,但也可以去做一個符合美國合規標準的東西。這一點目前中國市場的成熟度還沒到,但美國市場相對成熟一些,甚至矽谷也有很多公司在幫助創業企業去做合規。如果能夠做好這些,便能為自己建立良好的市場準入基礎。
早期階段,CEO就是最大的sales
我們最初設立了一個所謂的“出海一號位”,但後來意識到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做法。海外業務的負責人應該是CEO本人。另外,我覺得很多創始人和公司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大家都會覺得我在海外沒有什麼名氣,是不是應該先提升品牌知名度,第一個招聘的人可能是BD或市場。這種看似簡單的做法一般都是陷阱,看起來在做一個確定性的事情,但可能沒有結果,因為花錢絕對比賺錢容易。
在早期階段,CEO應該是這個公司在這個地區最大的sales。你到最後其實還是要去招聘本地的一號位,但如果你沒有辦法去評價他的工作,那是不行的。不管用什麼方式,在你能夠掙到第一個100萬美金之前,都不應該說我做甩手掌櫃或者遠端遙控,你就應該親自去收集資源、聯絡客戶,因為CEO的資源就是公司的資源,是你可以去調動到東西。
對於創始人來說,如果你真的想要好好去做全球化,我覺得第一個to do item就是你要做一個打算,什麼時間點我要搬家過去。很多時候大家會看我在中國還有幾個億的收入,這些客戶還需要我經常去跑,但是以我實際的個人的經驗來說,你長時間在哪裡很重要。
我的肉身在什麼地方,我的注意力就會自然轉移到那個地方,千萬不要以一個出差的心態來去做這個事情。你的注意力本身就是一個投資,這很重要,因為影響到一個公司的企業文化。
互動送禮
你對軟體產品全球化有哪些看法,或者看完本文有哪些心得體會?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對這一期內容的觀點,我們會選取2位精選留言,送出五源準備的禮物一份。




五源尋找、支援、激勵孤獨的創業者,為其提供從精神到所有經營運作的支援。我們相信,如果別人眼中瘋狂的你,開始被相信,世界將會別開生面。
BEIJING·SHANGHAI·SHENZHEN·HONGKONG
WWW.5YCAP.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