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怪現象:單位中層領導子女考警校,畢業上岸端上鐵飯碗;普通家庭子女考211,畢業考研面臨失業;富豪子女繼承家產年薪過百萬

最近和朋友聊天時,我們聊到了身邊同齡人的就業現狀。
大家發現一個很扎心的現象:有些人一路“卷”進了名校,卻依然在找工作、考公、考編的路上苦苦掙扎;而有些人看起來沒那麼拼命,卻早早端上了“鐵飯碗”,甚至一畢業就能拿到讓人羨慕的高薪…
為什麼同樣是大學生,不同家庭背景的人,走出來的人生路卻天差地別?
這背後,其實藏著中國社會階層分化下的三種人生劇本。
01
單位中層以上領導的子女:
考警校、政法學院,
畢業直接“上岸”。
在很多體制內家庭,中層以上領導對子女規劃得非常清楚。他們不會盲目追求985、211名校光環,而是更看重“穩定”和“資源”。
所以,你會發現,這類孩子高考後往往選擇報考警校、政法學院或者是師範院校。
原因很簡單,這些專業對口性強,就業渠道明確,而且家裡有人脈關係,“上岸”機率極高。
我有個高中同學,他爸是某局的副局長。別人都在拼命準備高考志願填報,他家早就定好了方向——直接報了警校。
四年後他順利畢業,透過公務員考試進入公安系統,現在已經成了派出所副所長。
有一次同學聚會,他說:“我們家其實不太看重學校牌子,更看重以後能不能進體制,有份穩定工作。”
《社會分層與流動》這本書說得很明白:擁有體制資源的家庭,更傾向於透過制度優勢為下一代鋪設安全通道。
這也是為什麼你會發現,一些成績一般但背景不錯的孩子,總能輕鬆端上鐵飯碗。
資源決定賽道,人脈決定起點。
對於有條件的家庭來說,最優解不是盲目拼學歷,而是精準匹配社會需求和自身優勢,讓孩子少走彎路。
02
普通家庭子女:
卷985/211,畢業繼續卷研招,
卻面臨失業風險。
相比之下,大多數普通家庭對子女最大的期望就是“好好讀書,改變命運”。
於是,從小到大一路死磕成績,高考衝刺985/211,上大學還要繼續刷成績績點、準備保研或考研。
但等到真正步入了社會才發現:即使頂著名校光環,也未必能找到理想工作。
知乎上一位網友的分享就很現實:她本科是211,研究生又讀的雙一流院校,但是投簡歷的時候屢屢碰壁。
她說:“現在連基層崗位都要求碩士學歷,還要實習經驗。我爸媽一直以為只要我努力學習,將來肯定不愁吃喝,可現實真的太打臉了。”
其實,隨著高等教育普及,本科文憑貶值嚴重,普通家庭缺乏社會資本,只能靠學歷“硬闖”,但就業市場已經高度內捲了。
很多優秀學生陷入“學歷-就業-再深造”的死迴圈,到頭來還是面臨激烈競爭和不確定未來。
窮人家的孩子難出頭,不是因為他們不夠拼,而是根本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普通家庭的孩子,光會死讀書可不行,還得學會各種本事,主動抓住機會,全面發展才有翻身的可能。
03
富豪子女:
繼承家產,
一畢業年薪百萬不是夢。
最後一種,就是讓無數人慕嫉妒的富二代。
他們從小上最好的學校,國內外名校隨便挑。最讓人眼紅的是,根本不用愁工作,因為家裡早就給他們安排得明明白白了。
一畢業就能進入公司核心崗位,年薪百萬只是起步價,將來還有更多資產等著他們接手。
我一個同事的大學同學,剛畢業的時候就被他爸爸安排進了自家的集團總部做管培生,那時候,他的工資就是同齡人的好幾倍,不用操心買房買車,也不用為跳槽焦慮、更不用擔心失業。
聽我同事說,他也想自己闖一闖,但家裡要他接班,他只能聽話。
《資本論》裡說得很明白:財富不僅帶來物質積累,更帶來階層固化。
富二代有的不只是錢,還有強大的人脈和無限機會。這些優勢,普通人拼一輩子都趕不上。
有一句話雖然扎心卻很真實:有的人生來就在羅馬,有的人卻一輩子都是牛馬。
現在的社會分層越來越明顯:有資源的人,人生早就規劃好了,普通孩子,只能在越來越卷的路上拼命。
但是,面對這樣的現實,光抱怨沒用,不如認清差距,把眼光放長遠,想辦法提升自己。
記住:雖然起點不同,但每個人都能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態度。
🌈 猜你想看:
👇點卡片關注我👇
瞭解更多育兒方法
憨爸:左手陪娃,右手讀寫,8歲男孩的爸爸,也是一個愛寫作的80後程序員,分享平實生活與教育乾貨,期待與你相遇,共同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