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取代土地,城市、財富大洗牌來臨

今天,我們來聊聊人口的話題。人口為什麼重要?
資深政經趨勢學者、得到App新的年度大課《政經參考》的課程主理人馬江博老師認為,未來各地的房產會進入一個加速大分化的時代,有些城市的房子會找到底部企穩回暖,而有些城市的房子則幾乎會永遠失去投資價值。而決定城市間房地產分化的關鍵因素,就是人口。
馬老師說,樓市只是一個側面,人口才是社會的底層需求,它關乎消費、經濟結構、產業升級,以及公共財政和公共服務,進而決定了一個城市和區域的活力和未來。
正好近期各省市陸續釋出了2024年的人口資料,今天,馬老師會跟你講講,從土地財政到未來的人口財政,以及人口將引發的五大社會洗牌。學完這篇文章,你不僅能系統理解舊的土地財政邏輯,更能幫你看清未來新的人口財政和巨大的社會洗牌方向。
接下來,看看馬江博老師怎麼說。
作者:馬江博
來源:得到App《政經參考》
01
土地財政的舊迴圈
你可能聽過“土地財政”這個詞,很多人把它理解成政府靠賣地收出讓金,這只是表面。這裡我先給結論,它的本質,是一套由政府主導、以土地為核心的生產投資迴圈,中國過去二十年的增長奇蹟,很大程度上就是它拉動的。
這套迴圈是如何運轉的?下面這張圖可以看一看。
我們先從地方政府推動這套迴圈的三大抓手——招商引資、大基建和大地產說起。
首先是第一個抓手招商引資,特點是產業化。
沿海省份的地方政府引進歐美、日韓和香港的外商投資,設立工廠並逐步建設了配套產業鏈。再後來,內陸省份紛紛接力,引進外商或沿海資本來到本地,一層層外溢或者說轉移。
這個過程中,地方用廉價的工業用地撬動了鉅額的外商投資和沿海投資,這些企業也產出大量的各種生產稅,比如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等,地方政府於是掙到了第一桶金,並且為後續的大基建和房地產開發打下基礎。
接著是第二個抓手大基建,特點是槓桿化。
2008年之後,全國都掀起了大基建的熱潮,各地政府成立了大量“公司形式”的城投平臺,把市政用地資產打包裝入其中,然後去市場上大量借錢。這些城投企業雖然不是政府單位,但卻往往有著“政府信用”,成為地方政府借錢的“影子主體”,所以借錢非常容易。
地方拿到錢後大量投入到本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中,比如供水、供電、環衛、道路、公園…….地方透過城投放大了借錢能力,十幾個億的專案甚至不用出啟動資金就能開幹。公共服務好起來了,但也埋下了隱患。
最後是第三個抓手房地產,特點是金融化。
在城市工業化的程序下,隨著招商引資加大,基建投資和製造業產能擴張,包括出口的提升,都吸引了非常多農業人口進城,同時中國前20多年也正處在總人口擴張期,加速了城鎮化發展,進而帶動了購房需求。
這個過程中,房價被不斷推高,大量居民透過預支未來收入的方式,貸款二三十年買房,相當一部分錢被用土地出讓金等形式,給到了地方政府。這本質上,是地方政府透過居民的負債能力來放大槓桿,去建設房地產,這就是房地產的金融化。
這三者是相互促進的,招商引資擴大了產業規模,吸引了更多人口進城就業,大基建得益於製造業的崛起,房地產則受惠於人口流入,而大基建和房地產又反過來增強了地方招商引資的能力,這個過程中則產生了源源不斷的各種生產稅和土地收入。
你發現沒有,這套迴圈的關鍵詞是土地,更準確地說,是土地槓桿。
招商引資是以工業用地為槓桿,撬動資本的投資,大基建是以市政用地和政府信用為槓桿,撬動城投的融資,大地產則是以房地產用地為槓桿,撬動居民的貸款買房。
這一整套迴圈其實就是土地財政的真實含義,而不是網路上片面認為的“地方政府收土地出讓金,就是土地財政”。與之對應的,這就是中國地方政府過去二十多年關鍵的經濟模式。
但這套生產和投資的迴圈的正常運轉,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人來消化最後的產品,比如房子,比如各種商品,而過去二十年是全球化,也就是外需,以及城鎮化和人口潮,也就是內需疊加的黃金二十年,所以跑起來自然沒問題。
但當下這個時代,外部全球化解體,關稅主義爆發,內部上一波城鎮化進入尾聲,而老齡少子化也全面開啟,支撐過去發展的底層邏輯已經發生鉅變,而且很容易帶來產能過剩、不斷內卷和經濟疲軟的問題。
換句話說,這套舊迴圈玩不轉了。
02
人口財政的新迴圈
那怎麼辦呢?
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都經歷過相似的階段,它們的最終選擇,大都是從聚焦生產轉向了聚焦消費,從而實現了經濟的成功轉型,中國也要向著這個方向去轉型。說白了,我們要轉向新的財政模式。
具體怎麼轉型呢?我這裡先給你三個關鍵判斷:
第一,未來的模式是要以人口為核心,打造消費、投資、產業、財政的新迴圈,形成一套新的“人口財政”,用來取代土地財政;
第二,過去是“人多地少”,地方政府透過補貼和優惠來“搶企業”,未來則是“地少人更少”,經濟優勢的地方政府將用公共服務和福利政策來“搶人口”。人口越多、消費市場越大,地方稅收越多,越能實現正迴圈。
第三,但是這個轉型是非對稱的,甚至是高度不對稱的,大機率只有大型城市和少數特色中型城市,能實現用人口財政替代土地財政,剩餘的中小城市將不得不更依賴中央轉移支付過日子。
為了方便你理解,我也畫了一張新的地方政府經濟模式圖。
這個過程中,我認為地方政府同樣有三個抓手。
第一,是產業升級的科創化。
如果說對外資的招商是上一個舊迴圈的開端,那麼科技創新下的產業升級,會是現在新迴圈的開端。
因為任何一個迴圈,都要有初始利潤的輸入,才能不斷壯大。過去的舊迴圈,依賴的是外資企業輸入它們之前積累的利潤,而現在的新迴圈,則要依靠科技創新打造高階產業,提升附加值,由高階產業來輸入產業利潤。
第二,是服務業的資本化。
產業升級之後會形成大量的配套供應鏈和中高階崗位,隨之會滋生更多的服務業配套,在地方的推動下,大量的社會資本會重新聚集進入服務業,一方面形成更多的就業崗位,把高附加值的產業利潤進一步向下傳遞;另一方面則是形成更多的消費場景、更大的消費市場,促進消費增長。
第三,福利政策的槓桿化。
福利政策可以解決大部分人的後顧之憂,從而刺激消費。像過去地方政府是加槓桿來搞基建,而未來經濟優勢的地方政府則是要上槓杆來“發福利”,為了和福利政策的長期性相匹配,地方債的發行期限要跟解決國家戰略大問題的長期國債一樣,也會更加長期,比如20年、30年的地方債。
之前我說過,經濟大省被賦予了更大的借債權力,而經濟發展的高潛力中西部大省,則有了更多的轉移支付資金和財政支配權,這都是一體的變化。
總結一下,這個新迴圈,其實是高階產業形成原始資本、服務業傳遞利潤,福利體系兜底分配;而從就業的角度來看,高階產業提供高階就業,服務業容納更多的中低端就業,而福利政策兜底失業。
這一系列措施的目的,都是吸引人口流入,也就是搶人,經濟強省搶經濟弱省的人口,省會城市搶中小城市的人口。
只要有了充足的人口,城市就能不斷擴大商品消費、公共消費和住房消費,用來化解制造業產能過剩、基建過剩和房地產過剩的局面,不僅能產出大量的消費稅收,還能讓城市收回當初的大筆投資,形成一個良性的正向迴圈,這就是真正的人口財政。
03
城市、財富和規則的新洗牌
接下來,我進一步推導影響。從土地財政向人口財政轉變,不僅是經濟發展模式的洗牌,背後更是財富和資源的大洗牌。我認為會有以下變化。
第一,是城市競爭的大洗牌。
頭部和部分優勢的腰部城市,將形成“人才篩選-能力增值-價值捕獲”的閉環,透過優質的公共服務吸引高素質人口,藉助產業升級提升人力資本附加值,最終透過消費稅收與創新溢價回收投入。
但大部分中小城市大機率無法構建這種閉環,將陷入“失血式衰退”,越是留不住人口,公共服務和城市資產越難改善,人口和產業越流失,形成惡性迴圈。
在這個過程中,四大都市圈,就是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成渝,九大中心城市圈,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和西安,以及各大中小城市,這三級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明顯,越是優勢城市,越能實現規模經濟,強者更強,而人口持續流失的“收縮型城市”,將面臨房產價值塌陷、基建資產沉沒、財政收縮等一系列資產貶值潮。
第二,是財富形態的大洗牌。
土地財政塑造的財富體系是高度物質化的,它的價值錨點在於土地、房產、裝置等可量化的實體資產。而人口財政將推動價值評估體系向人的價值遷移:消費潛力、創新活力、文化認同等抽象要素成為定價核心。
這種轉變將引發三大質變:
其一,資產虛擬化——人才信用、消費行為、人力資本等非物質的“人力衍生品”開始具備高度價值,人才成為最好的投資;
其二,價值前置化——城市為吸引人口提前投入教育醫療資源,企業為獲取人才承諾未來收益分成,這種提前的價值交換,催生新的財富浪潮;
其三,風險社會化——當人成為核心資產,生育、教育、健康等傳統私人領域事務,將不可避免地被捲入公共治理範疇,形成“人口風險共擔機制”。
第三,是階層流動的大洗牌。
土地財政時代形成了獨特的優勢階層:包括掌握土地的開發商、依附土地金融的獲利者、核心地段房產的持有者,他們的財富本質是對空間稀缺性的收益。
而人口財政時代,房產的財富儲存功能被公共服務均等化稀釋,土地金融套利空間因為人口流失而萎縮。財富創造的核心轉向人的創造力、消費力、連線力的價值體現,這將重構社會階層的躍遷通道。
新的財富階層將圍繞人力資本運營展開,比如科技精英和持續學習的新型工程師和高階技能工作者,會有優勢。
第四,是行業格局的大洗牌。
從前中後端來看,前端的土地開發,從核心盈利模式降級為公共服務配套,地產商被迫轉型城市運營商,基建投資從拉動增長的引擎,變為維持執行的成本;
而中端的智慧製造、工業軟體等生產性服務業成為新樞紐,它們透過提升人力價值獲取溢價;
而後端的基礎消費,比如食品/日用品,體驗消費,比如文旅/電競,和精神消費,比如虛擬陪伴,會形成新溢價空間。
對於行業和企業來說,人力槓桿將會超過土地槓桿和債務槓桿,成為撬動利潤的最大抓手,人才聚集型、知識密集型行業,將是未來10~20年的黃金行業。
第五,是經濟執行規則的大洗牌。
地方政府不再只是土地資源的分配者,更是人口價值的操盤手。在政策層面,戶籍、教育、社保等制度,將從管控工具轉變為人才競爭籌碼;在治理層面,政府需要建立對人口質量、結構、流向的精準調控能力;在財政層面,稅收體系必須重構,來適應消費主導的變化。
但這種轉變在短期內可能存在兩對問題:一是大城市為爭奪高素質人口導致的效率與公平的問題;
二是地方主官的短期政績與生態長期構建的問題。
不過,雖然“人口財政”模式的輪廓已經逐漸清晰,但具體路徑還在發展中,我在未來會持續關注最新的動向和抓手,並及時和你分享。
但是無論如何,一個新的時代,就在眼前了。

現在,馬江博老師在得到App的課程《政經參考》正在更新中,這門課會幫你即時追蹤政經熱點,並且帶你把握其中的機會,推薦你現在加入。
👆👆tips:敬愛的讀者朋友,由於微信的推送規則,即使您關注了我們,可能也常常收不到推送,記得點選“羅輯思維”名片,設為星標⭐️,文章每天會自動推送哦!
推薦閱讀
04-25 京東為何高調掀起外賣大戰?
04-23 讀書,讓知識穿過你的身體

04-27 快來讀《邏輯學通識講義》
04-18 來讀全球首發新書《第五消費時代》
最後,提醒你,假期最後1天,也要記得給自己充個電哦!
今天來得到App,免費領取15冊電子書!快來掃碼。
點選“閱讀原文”,訂閱《政經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