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重塑建築精神
在經歷連續兩年中國事務所的空窗期之後,2024年ASLA中國本土事務所再次獲得獎項!作為唯二的兩家中國事務所,Z'scape致舍景觀以黑馬之勢突圍,其設計的高山花園和草甸劇場專案獲得2024 ASLA綜合設計類榮譽獎。
在ASLA‘24 美國華盛頓的現場,我們採訪了兩位景觀設計師,一位是景觀大師勞裡·歐林 Laurie Olin(《景觀大師Laurie Olin:找到自己的道路,不要盲目跟隨美國|ASLA'24 專訪》),另一位則是代表中國景觀新生力量的Z'scape致舍景觀創始人 周梁俊。與Z'scape的對談,希望探討新時代下,青年景觀設計師的設計態度與工作方法,在行業變革之際,給中國景觀行業從業者與事務所一些激勵與借鑑。

高山花園和草甸劇場專案
Honor Award|General Design ASLA‘24
攝影師:河狸景觀攝影、魯冰、morefotos、欒祺、鄭焰、孫一文
高山花園和草甸劇場位於泛喜馬拉雅地區的麗江玉龍雪山南麓,俯瞰納西族白沙古鎮,四周被森林溪流等原生態自然資源所環抱;然而場地已荒廢多年,堆滿了建築和生活垃圾,雜草叢生且缺乏可以進入的路徑;場地面臨著地表汙染徑流、生物棲息地縮減以及雨季洪澇等潛在災害威脅的挑戰。
致舍景觀Z'scape運用系統性的雨洪管理策略及保護性地處理表土與種子資源等可持續生態恢復手段,成功將其轉變成為一個集生態恢復、自然文化教育與大地藝術展示於一體的景觀場所。在設計實踐中,團隊將古老的納西文化與現代設計語言相融合營造了HYLLA高山花園、荒野花園及草甸劇場。
本期人物

周梁俊
Z'scape致舍景觀 創始人、主持設計師
Experience
CMLI 英國景觀協會會員
LEED AP 美國綠色節能建築認證師
PMP 美國專案管理專業人員
周梁俊先生本科求學於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碩士留學於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景觀學院;曾任職於英國CAPITA SYMONS集團、景觀事務所瑪莎 · 施瓦茨(MSP)倫敦辦公室任資深景觀設計師和中國區首席代表、DDON笛東的設計高管,在歐洲、中東、東亞及中國等地均有實踐作品。2018年4月,周梁俊先生與周婷女士在北京共同創立了Z'scape致舍景觀。 落地專案的型別涉及:城市公共空間、商業綜合體、公園、校園、精品酒店、自然類文旅度假區、花園等。
採訪/撰文|Magic Sun、範藝華、張霽初
校對|Magic Sun、範藝華、Sherry、二宏

ASLA的突圍
ASLA(美國景觀建築師協會)一直強調創新性與行業引領性,但是從2022年開始連續兩年ASLA大獎都沒有中國公司獲獎,你是如何看待2024年的獲獎,特別是競爭激烈的General分類?以及是否能分享一些準備申報材料的心得?
中國公司近兩年獲獎較少,但中國學生依然獲得了不少獎項,我想這也是對我們景觀學科和行業發展的肯定。中國公司申報ASLA獎這樣的專業學會類別的獎項,對其價值觀的瞭解我認為是有必要的。

2024 ASLA華盛頓頒獎現場 © 致舍景觀
在申獎準備過程中,我們回顧了過去10年ASLA的獲獎專案,有三個關鍵的時間節點給我理解美國景觀行業目前的價值取向帶來了啟發。
2014年ASLA推出可持續土地設計與開發評估體系(Sustainable SITES Initiatives),後被美國綠色建築協會(USGBC)收購併廣泛推廣;2022年ASLA發表了首版氣候行動計劃 (Climate Action Plan),2023年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美國正式升級為STEM學科。
這些表明了美國景觀界近10年間對於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以及社會公益的日漸關注,和景觀行業在應對全球性挑戰中的價值和重要方向。


致舍景觀作品 荒野花園與草甸劇場 © 致舍景觀
ASLA評審團對高山花園和草甸劇場專案的評語:
—— 評委們非常欣賞這一設計,稱它為“優雅地詮釋了文化脈絡,並秉持責任感對該場地進行了修復”。The jury admired the design, calling it “a graceful expression of cultural context and responsible restoration of the site.”
我們在雲南的高山花園和草甸劇場專案,設計始於保留一棵四季常青的“許拍”樹和大量原生植物,從農田的自然肌理和雲南梯田風貌中汲取靈感,透過探索花園與周邊雪山、農田、村落等大環境之間的關係,融入三眼井、立木置石等傳統景觀元素,運用當地材料和工藝表達,並由本地村民共同參與專案建設和運營管理,延伸創造出具有納西文化屬性的景觀。
這一設計實踐不僅詮釋了生態修復的過程與成效,也充分展示了雲南麗江高山地域的生物多樣性和景觀的四時之美,注重在遊覽路徑中讓人能獲得沉浸於自然與文化連線交融的體驗。


致舍景觀作品 高山花園草甸劇場 © morefotos

“高山花園”背後的故事
你們這次的獲獎專案“高山花園”的場地位於中國少數民族地區雲南的麗江,環境十分特殊。設計之前是如何進行現場調研的,過程中有什麼印象深刻的事情?
當時是2018年,業主和我們都處於創業的起步階段,一切都在探索中,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實驗性的專案。大家對設計願景的共識是要尊重自然,在自然裡做一個結合本土的現代設計,而不是一個如攝影棚般的網紅打卡點。在專案多以速度和利益最大化為主的整體環境下,這樣做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非常需要業主的支援。
其中,設計調研是這個專案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在調研中發現,雖然場地現狀看起來是個村民堆放垃圾的凹地,但它的生態系統在時間的積澱下演化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帶給我們去設計“荒野花園”的靈感。


場地原狀與設計調研 © 致舍景觀
同時,我們注意到場地與玉龍雪山距離與高度的比例關係是黃金比例,所以在設計中我們儘量用減法,沒有設定引人注目的構築物和大裝置,還用植物地形高差去隱藏場地的邊界,希望呈現出玉龍雪山和白沙古鎮以及場地融為一體的效果,突出山體的雄偉。


建成後的高山花園 © 致舍景觀
這個專案設計的初衷是如何聯絡與幫助當地人的生活?
我們現在有很多類似麗江荒野花園的鄉村專案,都會推薦業主讓當地的施工隊去建造。中國很多鄉村都有“空心化”的現象,如果我們能透過專案創造就業機會,把一部分的價值留在當地,我覺得是非常好的事情。
同時,專案的建造成本也會更低,因為材料的運輸距離更近;而且每個地方的人也有他們擅長的工藝,做出來的效果能更好融入當地環境,效率也會提高。比如,在麗江當地人擅長石工和木工,我們有對比過當地和外地施工隊做同樣牆體的效果,肉眼可見有巨大的差別,前者的質感帶有當地的特質。讓當地人參與自己家鄉的建設,投入自己的情感,並竭盡所能,這是場所精神最核心的體現。


施工照片 © 致舍景觀
致舍景觀在“荒野花園”專案中強呼叫設計體現當地歷史文化和傳統設計工藝,在材料和工藝等方面,有哪些特別之處?
這個專案之所以能成功,和當地的匠人是分不開的。我們也很幸運,在場地所在的只有四十幾戶人家的古村落裡就找到了石匠和木匠。我們根據他們施工的特點,進行了整體施工手法的調整。這也能讓當地的傳統工藝透過這個專案得以傳承。

工地現場 © 致舍景觀
“一座石頭城,半部麗江史。”當我們把當地石匠敲打石頭的老工藝與現代的手法組織起來的時候,它就會給人耳目一新但又融入當地環境的感覺。
荒野花園和草甸劇場都是當地木匠做的,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景觀施工隊做的。木棧道的踏步和汀步還有劇場都是用回收的老房梁木拆下來一段段拼接而成。所以,你在場地上看到的和觸控到的,都帶有著麗江當地獨特的歷史感。


工地現場 © morefotos

工地現場 © 致舍景觀
高山花園的植物設計特點有哪些?專案建成之後,對於高海拔地區景觀設計有什麼借鑑意義?
專案所在場地距離中科院高山植物研究所特別近,所以我們當時有諮詢當地的植物專家。在和他們交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海拔越低植物種類越多”是個誤區,實際上是海拔越高,植物種類密度越多。因為在低海拔地區有樹,它們會佔很多面積,而在高海拔地區,植物是草甸地被,品種在數量上會翻倍。

高山花園草甸劇場 ©魯冰

我們還對場地的現有植物進行研究,發現大部分都為當地物種,沒有入侵物種。所以我們沒有像常規專案一樣用大量苗圃裡的盆苗,而是透過修整場地和去除雜草,讓場地本身的植物有更好的環境去生長,只在區域性節點點綴一些其他植物。這樣建造成本低,也不需要過多的後期維護,實現了我們打造荒野花園多樣化韌性景觀的願景。

植物配置圖 © 致舍景觀

致舍的理念與實踐
Z'scape 致舍景觀名稱是怎麼來的由來?是否有獨特的設計語言,如何看待“設計風格”這個問題?
探求極致,感悟取捨。
致,是代表我們希望把設計做到極致。事務所英文名Zscape中的“Z”就是以“致”開頭。舍,則是希望我們在選擇專案時有所斟酌取捨。
我們希望能在設計實踐的過程中逐漸能遇到理念和價值觀一致的業主和合作夥伴;長期合作、彼此信任、共同突破和成長。
致舍從2018年成立到現在的六年中,我本人和事務所都仍然處在積累專案實踐經驗的狀態,一切都在探索中形成並塑造著前景。我們始終希望在實踐中能保持對中國文化精神的思考,秉持長期主義的深耕理念,以持續學習的態度探索兼具藝術審美與科學生態的景觀設計實踐,保持對自然的感悟、重視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現代演繹,致力於創作能夠促進人類福祉的景觀設計作品,使之成為連線人與在地場所、過去與未來的美好理想存在。


團隊合照 © 致舍景觀
我們不會固定自己未來的方向,但是我們對於專案的選擇一直有著原則。我們始終是一個以設計為先的事務所,而不是一家只注重商業的公司或企業。
作為一個事務所,談及“設計風格”,致舍期望用做減法的方式、簡潔的設計語言,以現代自然主義的手法去創造美的環境,去回應地域文化的脈絡,發掘不同場地的場所精神所在,同時在每個專案裡都非常重視植物的設計和營造。
這種少即是多的邏輯代表了我們對審美與生態的理解。追求做減法的方式其實在現在是需要勇氣的,但與其透過新增把專案變成一鍋雜燴,我們希望透過用簡單直接的方式解決複雜的問題,用精簡的設計語言為使用者帶來整體且細緻的感受。


阿那亞三亞南花園 © morefotos
致舍做過很多高品質專案,在國內快節奏的設計模式下,專案管理和品質把控方面是否遇到過挑戰,如何保持創新性,又兼具完成度與落地性?
我們需要探討中國獨特的國情,中國景觀行業的一大優勢是百花齊放的設計種類,不僅有商業化、城市化的專案,也有許多具備民族特色、當地風格的專案。但是與歐美相比,中國的施工方需要在面對如此廣泛的設計種類時,將工序、工藝、工作人員與時俱進地與專案的環境匹配。致舍也渴望與國內對負責專案有高度責任心的業主和施工隊合作。
說到具備本土自然和文化特色的景觀,致舍這次位於雲南省的獲獎專案高山花園是一個成功的案例。有別於以往商業化的施工流程,我們與當地的業主、村民、木匠、石匠都達成了合作。這些本地的工作者有著對家鄉的熱愛和對自己腳下土地的理解,也有與當地生態、氣候環境匹配的技藝。
另一方面,我們也與當地各方合作時,認真考慮了他們具備的技術能力,並對專案和施工要求做了合理的調整。我們與他們的合作不僅節省了成本,也保護了他們傳統的技術與文化。當地的施工方與村民也始終和致舍保持著非常平和、淳樸的合作關係,而這樣的關係是珍貴的也是我非常推崇的。

致舍現場工作照 © 致舍景觀
而在商業化,城市化的專案中我認為在景觀行業需要向歐美進行借鑑,對專案的方方面面構建一個高度工業化的質量標準體系。我們需要保證完工的景觀是安全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而不是急功近利、華而不實的面子工程。
根據我在國內外工作見聞進行舉例的話,在英國,每次選擇植物時,苗圃準備給專案的大樹都是機械精緻打包、完全斷根培育多年,片葉不落的盆苗,而國內培育同類盆苗的苗圃無論是工藝還是維護方面都還有所欠缺。其次,我們需要將鋪裝、景觀傢俱、照明等轉化成成熟的工業化配套產品來為景觀服務。
在這次的ASLA大會中,就有許許多多此類的產品被大規模的展出。目前中國景觀材料和施工缺乏這樣完善的景觀工業體系,有明顯的代差。雖然有時能給予設計師更大的自由度,但也往往導致完工的專案不夠安全、不夠細緻。
雖然涉及多方因素,創造這樣的標準在中國可能具備難度,但如果不為這些細節構建一個成熟的、工業化的質量體系,建立景觀工業化品質的生產鏈條,我們行業的進步速度很可能會受到極大影響。

致舍發展與景觀行業
您在海外讀書、工作過,感覺中外最大的工作差異是什麼?能不能結合一些個人經歷來談一談。
我在英國工作時,為了學習更多東西承擔了許多額外的任務,這大概是現在大家常說的“卷”。內卷是重複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我認為與努力有本質的區別,努力是持續學習和不斷進步。
人應該追隨自己的初心,不能因為別人說你“卷”就停止努力。當時,我身邊所有天資和能力出眾的外國同事,也都非常努力去爭取脫穎而出。我覺得自己是個普通人,如果不努力,就一定沒有機會。

2007年周梁俊在倫敦工作生活

周梁俊早期照片 © 致舍景觀
在海外工作時,我始終感受到中國這片土地是我的根。當時,國內充滿了機遇,於是,2010年我決定回國。剛開始有許多不適應,比如對國內的規章和圖例不夠熟悉,但經過大概半年的時間,我逐漸學會將國外學到的理念與國內的實際需求相結合。其實學習新的東西並不可怕,最難的部分從來不是學習。
我覺得海外一些優秀專案與國內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們的圖紙表達看似平淡無奇,但建成後的現場總能帶來驚喜。可能沒有厚厚的PPT或炫酷的效果圖,但現場的空間體驗卻讓人流連忘返。所以,我認為我們設計專案時,去創造真正好的空間體驗是更為重要的。


ASLA‘24 會議 ©周婷
藉著這次ASLA大會,我們實地考察了許多美國現代主義大師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從Olmsted開始的一脈傳承,而其後繼者們在此基礎上的發展。其實,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精神與文化,這份精神文化的傳承需要藝術家和設計師不斷去挖掘,延續和發展。
行業鉅變,特別是景觀行業下行,有什麼想對國內年輕的景觀人說的嗎?
大家在面對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有迷茫焦慮的情緒是正常的。每個人年輕時所面臨的時代背景和機遇是不同的,我沒法用幾句話就讓大家豁然開朗,只希望大家能從更宏觀的歷史角度看待經濟的起伏,這些是經濟規律發展下常見的現象。
做設計事務所是很難的,打磨作品的同時也要面臨財務運營的壓力,能做到勉強平衡就已經很幸運了。所以我們也很感恩事務所起步階段給予我們機會和支援的業主和合作方,也堅信有好的落地作品能為社會和業主創造福祉及價值的同時,也才能為事務所帶來下一個專案。
從行業角度來看,中國當前的發展階段,美國幾十年已經經歷過。上世紀70年代,美國處於高速發展期,大公司遍地,但經濟危機讓這一切戛然而止,同時也催生了如PWP、Olin等一批小型精品事務所。這給我們的啟示是,還有許多行業機會等待年輕人發掘與爭取。
未來是什麼樣子誰也無法預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怎樣,但正是專注於當下,務實地去做具體的事情讓我走到了今天。面對廣闊的世界,我覺得我們應該選擇開拓。前輩已經扛起並實現著他們的使命,接下來的路年輕一代也要繼往開來。
另一方面,追尋內心的熱愛同樣重要。“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心中有熱愛,便能在困難中找到堅持下去的理由。其實我一路走來,也有過多次動搖,覺得做景觀收入太低,嘗試過相關行業甚至攻讀註冊會計師。兜兜轉轉後,發現還是畫圖和做設計是我最擅長、最想做的事情。這次能獲得ASLA大獎是有些出乎意料,但也許正因為我們多年來腳踏實地地做事,機遇到來時就水到渠成了。

致舍團隊 © 致舍景觀
2024 ASLA 華盛頓現場採訪/撰文團隊

Magic Sun:
愛讀愛寫的景觀人,期待在設計、可持續與商業的交叉中發現更多機會。

範藝華:
註冊景觀建築師,探尋城市空間之美

張霽初:
喜歡自然地理與文化生態,賓大景觀研究生在讀
發文編輯|Wenjin
稽核編輯|Yibo
主編| Sherry 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