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假期,最讓家長頭疼的事情之一,一定是放著漫長暑假的娃,咋跟上學時判若兩人?

■穀雨星球製圖
我這兩天已經遇到很多家長來吐槽:怎麼一到假期就這麼懶散呢?人家娃怎麼就可以那麼精力旺盛呢?
嘿,可被說,咱有時候還真的不能怪孩子。我查閱了大量新研究發現:
每個孩子天生都有不同的「精力配置」,這並非意志力強弱的問題,而是大腦能量代謝系統的個體差異。
換句話說,那些被我們誤解為「太懶」或「坐不住」的孩子,很可能只是在按照自己的基因程式執行,也就是說,跟父母基因有很大關係。
但別擔心,最新腦科學研究表示,還有救!

■《紐約時報》最近就發了一篇很有趣的報道:高精力人群和低精力人群,如何在職場和諧相處?
01
天生高精力&低精力
成年人裡有「高精力」和「低精力」之分,有的人如馬斯克可以一天只睡3個小時,而有的人如我,一天得睡8小時。
孩子也一樣。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經常能看到家長給孩子貼標籤,尤其是把偶爾的疲勞、情緒低落等問題,誤認為是「低精力孩子」的特點,這樣的粗暴判斷並不準確。
事實上,真正的精力型別是相對穩定的特徵,而不是短期的狀態變化。
總結下來高精力和低精力孩子可能會有如下特點:

■如果孩子突然從高精力變成低精力,或者長期表現出極度疲勞,建議先排除身體健康問題
為什麼孩子之間的精力水平,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一種說法是「來自基因遺傳」,天生的。
一些孩子似乎天生就有很多精力,就連在子宮裡還是胎兒時,他們就表現出高活動性,經常踢媽媽和翻滾。出生後在嬰兒床裡,他們會蠕動和四處移動,所以也常常被父母笑稱為「睡渣娃」。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科學家估計20%-60%的氣質特徵(包括活動水平)是由遺傳決定的。
最新的2019年全基因組關聯研究顯示,每個人的氣質特徵,受到超過700個基因的影響,這些基因透過調節聯合學習的分子過程,來影響突觸可塑性和長期學習記憶。
在兒童發育過程中,有三個關鍵的生物系統決定了孩子的精力表現:
1. 神經遞質系統
例如,負責編碼多巴胺受體蛋白的DRD2和DRD4基因,其變異與尋求新體驗的慾望有關,而負責幫前額皮質「剎車」的KATNAL2基因,其變異則與自律性和謹慎性相關。
因此,高精力的孩子往往擁有更活躍的多巴胺系統,這讓他們在運動和新鮮刺激中更容易獲得快感,形成正向迴圈。

■多巴胺能帶給你快樂,也會促使人一遍遍去做看起來很困難的事
2. 晝夜節律系統
2018年一項由英國埃克塞特大學主導、涵蓋697,828人的大規模研究發現,351個與晨型人特徵相關的基因位點中,許多都參與晝夜節律調節、cAMP訊號傳導和胰島素訊號通路。
這意味著有些孩子天生就是「早鳥型」,早晨精力充沛;有些則是「夜貓子型」,在傍晚和夜間更有活力。
3. 大腦能量代謝系統
研究發現,兒童期孩子們的大腦使用了身體近一半的能量。但每個孩子大腦消耗的能量,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高精力兒童的大腦往往具有高效的能量利用機制,他們能夠快速調動和分配能量資源,大腦在高負荷運轉時仍能保持穩定供給,因此表現出持續的活躍狀態和強烈的探索慾望。
低精力兒童的大腦則採用了不同的代謝策略。
他們的神經系統更傾向於精細化的能量管理,優先保障核心認知功能,在處理複雜任務時需要更多的能量儲備和恢復時間。
就像汽車有「省油型」和「效能型發動機」的區別一樣,每個孩子的大腦也有天生的代謝差異。
這也提醒我們家長,與其照搬網上的各種日程表,不如根據每個孩子的「功耗特點」,來理解和支援他們的成長需求。

■到了成年期,大腦的能量消耗就佔到每天的20%
02
精力也是可以改變的
但別擔心,精力水平依然可以在後天發生改變。
一個重要因素是「如何使用大腦」。
大腦就像肌肉一樣,能量系統也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高精力的孩子透過不斷的活動刺激,讓大腦的喚醒系統變得更加高效。
而長期缺乏刺激的孩子,可能會進入一種「節能模式」,表現出低精力的特徵。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原本活躍的孩子,在長期的學業壓力和缺乏運動後,會越來越蔫——不是他們天生低精力,而是大腦適應了低刺激的環境,越來越缺乏活力。
即便在升學壓力之下,也不要忘記讓孩子迴歸真實生活,哪怕是用做家務、壓馬路或去大自然中放空,也能給孩子更多元的刺激。

■有很多研究發現,哪怕只要30分鐘運動,都能顯著提高精力水平
到了青春期,精力水平也可能發生顛覆性變化。
一些原本安靜的孩子可能突然變得精力旺盛,而一些高精力的孩子也可能進入相對平靜期,這都是正常的神經發育過程,主要源於大腦內部的深層重構。
一方面,青春期激素(如睪酮、雌激素和生長激素)會急劇波動。多巴胺系統在青春期變得異常活躍,這不僅驅動了對新奇體驗的渴求,也重新定義了什麼能讓孩子感到興奮和有動力。
另一方面,大腦正在經歷一場「大裝修」。
前額葉皮質(負責衝動控制和執行功能)仍在緩慢成熟,而邊緣系統(情感和獎賞中心)卻已經高度活躍。這種發育的「錯位」進一步導致情緒和精力大波動。
此外,青春期的褪黑素分泌模式發生偏移,導致睡眠-覺醒週期重新調整,進一步影響了日常的精力分配模式。
正如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神經科學家埃裡克·坎德爾說的,「大腦最神奇的地方不在於它的複雜性,而在於它的可塑性,每個孩子都有重新塑造自己的可能」。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就寫過一篇科普:青春期的大腦缺乏理智,就像被人偷走了一塊大腦
此外,生活環境也有可能導致精力型別改變。
根據2020年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研究,氣質的遺傳度約為25%左右,而獨特環境因素約佔75%,這也說明了一個更復雜的真相:
基因提供藍圖,環境決定表達。
比如在不良環境中成長的兒童(如虐待和暴力環境)中,增加衝動氣質特徵風險的基因可能被啟用。然而,在積極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可能擁有更平靜的氣質。
由於不同環境激活了不同的基因組,所以同樣是高精力的孩子,有些表現為積極探索,有些則顯得衝動易怒。
而根據哈佛大學2020年的發展心理學研究,養出積極探索的高精力孩子,生活環境最好是這樣的:
1. 提供充足但有邊界的自由空間
2. 積極回應孩子的好奇心
3. 將精力導向有意義的挑戰
4. 建立「失敗友好」的氛圍
5. 提供豐富的感官體驗
最關鍵的,在於給孩子蓬勃的生命力找到「正確」的出口。
就像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所說,「孩子的精力不是用來被消耗的,而是用來被引導的」。

03
在科學界,已經有大量書籍和理論,教成年人如何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好精力管理,而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更重要的其實不是「管理」。
需要先認可精力配置是天賦的一部分,再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最大化發揮每個孩子的潛能。
對於高精力孩子,引導而非壓制。
根據晝夜節律研究,大部分高精力孩子都是晨型人。安排上午進行遊泳、跑步等高強度運動,下午可以轉向需要專注力的活動,如閱讀、畫畫或練字。
運動後,建議直接用腦。
斯坦福大學2019年的研究表明,運動可以促進海馬迴產生更多新的神經細胞和連線,讓大腦變得更加靈活聰明。安排孩子運動後立即進行學習活動,效果事半功倍。
此外,在一定的自由選擇下,框定每日的日程安排。根據2016年美國兒童心理研究所的建議,所有孩子在有結構和例行公事時都表現更好。

■有網友總結《不同人格精力水平一覽》
而對於低精力孩子,建議「啟用而非勉強」。
如果孩子是夜貓子型,不需要強迫早起。可以安排上午為休息恢復時間,下午開始活動,傍晚進行學習。
每天的日程安排,可以從孩子感興趣的低強度活動開始,如散步、瑜伽或園藝,逐步增加活動量。低精力的孩子需要能夠為他們注入精力並增加活動水平的活動。
對於這類孩子,確保充足的睡眠時間很重要(9-11小時),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因為很多看似低精力的表現其實是睡眠不足導致的。

■缺乏睡眠會影響記憶力
如果孩子是中等精力,動靜結合,平衡發展。
大部分孩子屬於這一型別,精力水平居中,適應性較強。
暑假期間可以動靜結合,上午安排戶外活動,下午進行靜態學習,晚上可以有家庭互動時間,利用孩子的興趣點,設計專案制學習。
當然,無論哪種精力型別的孩子,都需要穩定而充足的睡眠,避免血糖劇烈波動的均衡飲食,以及有節制的電子產品使用。
這些關鍵要素,都能保證每個孩子在自己的精力配置範圍內,找到最佳節奏。
當然,我們也希望以上的科學事實,能打破「高精力人群更優秀」的刻板印象——低精力孩子的大腦更「節能」,為核心認知功能爭取了更多能量,也善於在平穩執行中觀察自我和世界。
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的,「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來評判一條魚,它會終其一生認為自己是個笨蛋」。
在這個充滿比較和焦慮的時代,科學研究會讓我們做那個真正懂得欣賞「魚之所長」的人。
本文授權轉載自“穀雨星球”,邀你一起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
今日推薦
《矽谷天才學校通識課》
世界名校教材的通識大全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milan-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