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智慧體、AI原生……在2025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之後,熱詞很多,乾貨更多。但真正值得產品人思考的,是這些技術如何重塑“做產品”的方式。本文從大會現場觀察出發,總結AI產品設計的五個關鍵啟發,助你在熱潮中找回決策座標。
———— / BEGIN / ————
作為一名每天都在思考怎麼把大模型“變成產品”的產品經理,我一直關注行業的前沿進展。
最近2025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剛剛落幕,這是一場堪比AI界春晚的盛會,不僅有各大廠的壓軸釋出,還有很多一線團隊的實操經驗分享。
與其說這是一個技術大會,我更願意把它看作一場“AI產品設計的靈感快閃展”。
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複述誰家模型有多強,而是想從一個AI產品經理的視角,提煉出五個特別有啟發的設計思路或產品亮點,幫助更多做ToB、做平臺、做Agent系統的朋友,跳出“做個殼套個API”的路徑,看到更遠的路。
從工具到“同事”:智慧體系統設計的轉變
在阿里雲的展臺上,有一個演示讓我印象很深。一個名為“無影AgentBay”的平臺,能把多個智慧體組合起來,完成一整套流程式的業務操作。比如資訊檢索、資料核對、工單處理等。
在我看來,這不再是“AI助手”了,更像是一個有判斷力的虛擬“同事”。

啟發在於:我們做AI產品不能再只考慮工具體驗,而是要像搭建一個組織那樣,設計智慧體之間的分工與協作機制。
– 你怎麼判斷一個AI Agent是不是“盡職”?
– 它會不會胡說八道?
– 它怎麼和別的Agent交接工作?
這些問題決定了產品的“好用”是否能真正落地。
一句話生成世界”:重新定義輸入方式
騰訊展示了一個叫“混元3D世界模型”的產品,只要一句話,就能生成一個可以360度漫遊的虛擬場景。
你可以說“森林裡有一座懸崖邊的小屋”,系統幾秒鐘就構建出來了。
這個“從語言到空間”的互動方式讓我意識到:提示詞不再只是技術細節,它正在成為新的“使用者介面”。
啟發在於:在AI產品設計中,要換位思考使用者的感知方式,將語音、影像、手勢、甚至眼動等輸入融入到介面中,打造沉浸式的互動體驗。由此可見,提示詞不再侷限於文字輸入,而應成為激發AI創意的指引 —— 例如引導使用者用一句話描述創意,AI自動生成作品。
行業智慧體的關鍵不在模型,而在知識
螞蟻集團在大會上分享了一個讓我特別感興趣的專案:“院士智慧體”。它服務的是心臟瓣膜病患者,結合華為手錶的健康資料、權威醫學知識庫和智慧對話系統,為使用者提供術後康復建議。
這不是一個“大而強”的AI,而是一個“小而準”的AI。
這個案例讓我反思:不是模型越大越好,而是它是否懂“行業語言”。做AI產品時,我們太容易陷入“調API”和“拼UI”,但很多關鍵價值其實來自底層知識的注入,比如行業術語、流程規範、專家經驗。
啟發在於:我們做產品設計時,要為每個行業構建資料閉環:一方面透過微調/知識庫定製將行業知識注入模型,另一方面要與行業流程對接形成反饋迴路,不斷迭代模型。例如:螞蟻健康開放平臺允許醫生共建智慧體,幫助更多專科醫生打造適用的AI輔診工具。
開放生態不只是開放模型,而是開放能力
這次阿里和騰訊都強調了“平臺化”,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字節跳動的分享。
他們不是在講模型有多強,而是在講怎麼構建一個“可複用、可組合、可自定義”的能力平臺。
舉個例子,他們設計了一個低程式碼框架,企業客戶可以拖拽式地定製自己的AI對話系統,包括接入自己的知識庫、設定輸出風格、許可權控制等等。

啟發在於:AI產品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種“能力交付”。 我們做平臺型產品時,要多想一層:怎麼把能力“交到別人手裡”,並讓他們自己發揮。這就需要我們設計的是“積木”,不是“雕塑”。
記憶與信任,是下一個產品體驗的槓桿
在RockAI的釋出會上,他們提出了一個我非常認同的概念:“原生記憶”。
不像傳統外掛知識庫那樣,這個系統能直接把使用者行為和歷史內容融入模型的“記憶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和持久對話。
換言之,未來的AI代理能夠記住使用者偏好和歷史互動,逐漸成為“理解你的人”,而不是每次都從零開始。
這種記憶化能力意味著AI產品可以提供高度個性化的服務:它會記住你喜歡的語言風格、決策習慣,並在適當時機給出更加貼合的建議。
啟發在於:我們要設計讓AI產品“長期陪伴”使用者的機制,例如建立使用者畫像和反饋迴路,讓AI在使用中自適應最佳化。更重要的是,本地化記憶還帶來技術與體驗的雙重提升:由於記憶模組整合在裝置端,響應速度更快、延遲更低,同時增強了資料隱私與安全。
最後的話
這次大會讓我最大收穫不是“技術有多強”,而是看到不同企業在面對AI時代時,做產品設計的底層思考方式。
他們並不是從模型出發去找場景,而是從場景出發,去定義AI該怎麼融入流程、知識和使用者心智中。
我相信未來AI產品不再是“接個API就上線”,而是一次系統性的產品重構:怎麼重新理解使用者輸入?怎麼定義一個“負責任”的Agent?怎麼把行業知識變成模型的一部分?怎麼設計出可以自演化的產品能力?
希望帶給你一些啟發,加油!
———— / E N D / ————
本文來自公眾號:柳星聊產品 作者:柳星聊產品
👇 想要第一時間瞭解行業動態、面試技巧、商業知識等等等?加入產品經理進化營,跟優秀的產品人一起交流成長!

———— / 推薦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