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的行動很像量子糾纏狀態;海洋曾經是綠色的,未來可能是紫色的|科技趣評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資訊,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滄海遺珠,信手拈來   圖源:pixabay.com
01
羊群的行動很像量子糾纏狀態
圖源CERN
40 多年來,每到春夏季節,一群綿羊都會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CERN) 附近的草地覓食,它們在牧羊犬的指揮下,成群結隊的啃食青草。這裡的物理學家早就注意到,羊群的行動非常有序,頭羊改變方向的時候,整個羊群幾乎是同時轉向,這種快速改變相位的能力與固體和液體中的原子相似,稱為蘭姆移位。
CERN的科學家先進的建模技術和專門的追蹤器,發現羊群中每隻綿羊的大腦都存在量子糾纏,使得它們無論相距多遠都能同時移動和發聲。這一證據對綿羊研究有著多重影響,併為量子物理學的一個新分支奠定了基礎。綿羊腦中可能造成這種糾纏的粒子被稱為“moutons”,用希臘字母λ(l)表示。研究結果的統計顯著性為4西格瑪,足以證明該現象的存在。然而,它還未達到BAA(統計學顯著性)的水平,因此無法被歸類為觀察結果。科學家表示,雖然糾纏目前是解釋這一現象的主要理論,但下一步必須把所有因素都考慮進去進行更多研究才可能證實。
海里的魚群說不定也是量子團伙。
小編
文章連結:

https://home.cern/news/news/cern/cern-scientists-find-evidence-quantum-entanglement-sheep

02
海洋曾經是綠色的,未來可能是紫色的

圖源:Pixabay

日本名古屋大學科學家發現,約38億至18億年前的太古代,地球海洋並非藍色,而是綠色。研究團隊以日本硫黃島附近綠色海水為線索,發現其顏色源於富含氧化鐵(Fe(III))的化學環境。太古代海洋充滿來自火山和河流的鐵,早期光合細菌——藍綠藻利用鐵進行厭氧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研究表明,氧化鐵顆粒吸收紅光和藍光,使綠光主導海洋光譜,形成綠色外觀。藍綠藻進化出捕獲綠光的色素(如藻紅蛋白),在綠光環境中茁壯成長,實驗中基因改造的藍綠藻在綠光下生長更佳,證實這一適應性。
而如果地球大氣氧含量因氣候變化或地質活動(如火山噴發)降低,高硫環境可能出現。紫色硫細菌在低氧、高硫條件下透過厭氧光合作用大量繁殖,利用硫化合物而非氧氣。這些細菌含有類胡蘿蔔素等色素,吸收綠光,反射紫色或紅色光,會使海洋呈現紫色。
沒有什麼是永恆的。
小編
文章連結:
https://theconversation.com/earths-oceans-once-turned-green-and-they-could-change-again-253460
03
虎斑貓獲得大學榮譽學位

美國佛蒙特州立大學卡斯爾頓分校宣佈,給該校的一隻五歲虎斑貓 Max 授予“文學博士”(Doctor of Litter-ature)榮譽學位,學位附帶“貓薄荷特權和貓砂盆職責”,獎勵它幾年來在該校區為教師和學生作出的貢獻。四年前,這隻曾是流浪貓的小傢伙開始頻繁光顧校園,喜歡被學生背在揹包上、參與校園導覽,甚至成為攝影課的“模特”。學生們稱Max“超級友善”,總能帶來歡樂。很多人覺得它是校園的“情感支援動物”,甚至有自己的電子郵箱和員工名錄身份。

貓咪都在努力,我卻在躺平……
小編
參考文獻:

https://www.wcax.com/2024/05/15/community-cat-earns-honorary-degree-castleton/

04
用雷射讓人眼看到不存在的顏色

圖源:George Pachantouris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過雷射技術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超飽和綠色,命名為“奧洛”(olo),挑戰了人眼對顏色的感知極限。研究中,科學家使用532奈米波長的雷射,精確調整光子能量和閃爍頻率,使視網膜上的視錐細胞產生獨特的響應。這種技術模擬了“禁色”效應,即透過特定光刺激誘導大腦感知常規光譜中不存在的顏色。結果顯示,“奧洛”呈現出一種極度飽和的綠色,有點像孔雀藍或者青色,超越了傳統顯示裝置所能呈現的色域,僅五名實驗參與者有幸目睹。這項技術有潛力創造出更多的顏色,未來可能推動新型顯示裝置的發展,還可能幫助色盲患者感受到更多的色調差異。
下一步是繞過視網膜直接刺激視覺中心吧。
小編
參考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252-3

點選下方知社人才廣場,檢視最新學術招聘

擴充套件閱讀

女性患阿爾茨海默病風險是男性的兩倍
以身入局: 用人血毒死蚊子; 勝天半子: 大樹硬扛雷擊耗死同行
新技術讓“傳音入密”驚現江湖
結婚使男性肥胖風險增加三倍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媒體轉載聯絡授權請看下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