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鍾潔梅 · 主播 | 阿成

在新文化運動的浪潮中,胡適如一艘領航的巨輪,率先開闢了新詩的海域。
他的新詩猶如驚雷,喚醒了沉睡的詩壇,引領人們步入詩歌的新紀元,讓人們對詩歌有了全新的認知。
他倡導以白話寫詩,打破舊體詩僵化的形式框架,為詩歌創作注入了自由的新氣息。
許多年輕的知識分子在這股新風的吹拂下,以無畏的勇氣和創新的激情,毅然投身於新詩創作。
其中就有中國著名現代詩人汪靜之。
那麼,汪靜之是如何一步步成為新文學詩歌領域的佼佼者?
他與胡適之間又有著一段怎樣的情誼?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湖畔詩人汪靜之詩意風華的一生。


早年與詩結緣,與胡適交情匪淺
公元1902年,汪靜之出生在安徽省績溪縣八都餘村,父母在鎮上經營雜貨店,並兼營茶葉生意,家境頗為殷實。
汪靜之的父母雖然身為商人,卻深諳教育的重要性。
於是,在汪靜之6歲那年,父親便將他送入當地私塾讀書,通往文學殿堂的大門就此向他敞開。
汪靜之自幼便展現出對古典詩歌的濃厚興趣,能夠熟讀《千家詩》《唐詩三百首》等許多經典古典詩歌。
在同齡人還在玩耍嬉戲之際,他已沉浸在詩詞的海洋中,汲取著先人的智慧。
古典詩詞的韻律之優美和意境之深遠,如細雨般無聲地滋潤著他的心田,在他幼小的心靈深處播下了文學的種子。
一天,汪靜之心中不禁萌生出一個大膽的念頭:
“自己讀了這麼多經典詩詞,為何不嘗試著創作詩呢?”
於是,十二歲的汪靜之勇敢地嘗試學寫舊體詩。
幾年後,他前往屯溪安徽第一茶務學校求學,期間不僅繼續創作舊體詩,也開始探索新詩的創作。
舊體詩有著嚴格的格律,講究平仄押韻,而新詩則不受這些規則的束縛,能讓詩人自由地表達內心的情感和想法,這讓汪靜之對新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21年,19歲的汪靜之考入浙江第一師範學校。
在校期間,汪靜之繼續專注於新詩的創作,作品陸續在《新潮》《新青年》《小說月報》以及《詩》等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雜誌上發表,逐漸在文壇上嶄露頭角。
1921年7月,汪靜之在某次同鄉會上有幸與胡適相逢。
胡適那敢為人先的勇氣,以及對新舊文學的獨特見解,給汪靜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為同鄉,兩人之間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交流也十分順暢。
胡適對汪靜之等青年詩人在詩歌創作上給予了高度的肯定與鼓勵,這更加激發了汪靜之等青年詩人對新詩創作的熱情。
除了在創作上,在生活上胡適也對汪靜之給予了很多幫助。
當時汪靜之的經濟情況不好,連暖和的被子都買不起,胡適不僅接二連三借錢給他,還幫他爭取更多稿費,緩解了汪靜之的經濟壓力。
汪靜之在人生路上遇到胡適這位亦師亦友的前輩,無疑是幸運的。
在胡適的鼓勵下,汪靜之開始大膽地突破舊體詩的形式和內容限制。
他不再拘泥於傳統詩歌的創作模式,而是專注於表達內心最真實的情感。
正是這種勇敢的轉變,讓汪靜之逐漸在新文學的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為他日後的文學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詩集獨樹一幟,展現時代特色
1922 年春,年僅 20 歲的汪靜之與志同道合的應修人、潘漠華、馮雪峰,出於對當時新詩發展現狀的思考,以及對創新和探索詩歌新形式、新風格的強烈渴望,共同成立了我國第一個新詩社團——“湖畔詩社”。
湖畔詩社的成員以追求清新、自然、純真的詩風為主調,他們希望擺脫舊體詩的束縛,展現出詩歌更為真實、鮮活和靈動的一面,為中國新詩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1922年8月,隨著白話新詩寫作風格的日益成熟,汪靜之推出他的詩集《蕙的風》。
這部詩集以其獨特的愛情主題和表達方式,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詩集的原稿由魯迅審閱並修改,最終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朱自清、胡適等人為詩集作序。
眾多文壇大佬為汪靜之的詩集背書,無疑是對汪靜之詩歌創作的極高評價。
《蕙的風》一經問世,便在當時的文學領域掀起軒然大波,並在隨後的幾年時間加印5次,銷量達2萬多冊,足見其受歡迎程度之高。
詩集大膽展現青春情感,尤其是對愛情的憧憬,同時倡導反封建禮教、追求自由的精神,具有時代先鋒性。
當時社會仍受傳統禮教的陰霾籠罩,愛情被視為隱晦、不可言說之事。
然而,汪靜之卻勇敢衝破束縛,以直白熱烈的筆觸描繪年輕人對愛情的渴望與追求。
如詩集同名詩《蕙的風》中所述:
“是哪裡吹來?這蕙花的風,溫馨的蕙花的風?蕙花深鎖在園裡,伊滿懷著幽怨。伊底幽香潛出園外,去招伊所愛的蝶兒……”
汪靜之的愛情詩風格清新且纏綿,既是對個人情感的深情訴說,也喚醒了一代人內心的純真與熱情。
《蕙的風》風格大膽創新,有著深刻的時代內涵,以無畏的姿態衝破了封建禮教的藩籬,在文壇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它不僅標誌著汪靜之個人文學創作的高峰,也為新文學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正如朱自清所說:
“《蕙的風》向舊社會道德投下了一顆猛烈無比的炸彈。”
這部詩集傳達了一代年輕人對真摯愛情的淺吟低唱,對美好青春的縱情高歌,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傳承文學新思想,傳達時代新理念
汪靜之的詩作不僅聚焦於愛情,還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的變革和人民的苦難。
1921年,汪靜之受到時代變革的觸動,有感而發,創作了《天亮之前》這首充滿象徵意義的詩歌。
其中“他們感著黑暗的痛苦,各個默默的想著:太陽呢?太陽呢?”的詩句,深刻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光明未來的渴望和對社會現狀的不滿。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汪靜之以詩抒懷,表達了對封建禮教和黑暗社會的不滿與抗爭。
1925 年五卅運動後,由於時局發生變動,湖畔詩社的成員們因志向不同各奔東西,其中大多數都投身於革命的洪流之中。
湖畔詩社的活動也從全盛時期逐漸過渡到了“冬眠”狀態。
湖畔詩人們不再僅僅縱情歌頌愛情,而是用各自的方式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同年10 月,汪靜之經由郭沫若的推薦,擔任北伐軍總政治部宣傳科編纂一職。
兩年後,他被調任為《革命軍日報》副刊編輯,同時兼任武漢國民政府勞工部《勞工月刊》的編輯。
在那段艱苦的時期,汪靜之親眼目睹無數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深刻感受到他們所承受的沉重負擔和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由此,《勞工之歌》一詩應運而生:
“我們的汗水浸溼了土地,我們的脊樑扛起了重負,卻換不來一絲溫暖和希望。”
這首詩歌以質樸無華的語言,深刻地表達了汪靜之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與關懷,成為他創作生涯中一首重要的作品。
時光匆匆,轉眼到了1945 年,汪靜之相繼在復旦大學與暨南大學擔任教授。
後來,他重返作家協會,重新開始寫作,創作了兩首長詩以及二百餘首短詩。
1956年,汪靜之正式成為了中國作家協會的專業作家,以後便一直定居於西子湖畔。
再次回到這個曾經無比熟悉的地方,往昔的點點滴滴不斷在汪靜之的腦海中浮現,喚起了他諸多的回憶。
因此,他萌生出了重振湖畔詩社的念頭。
1982 年 2 月,80歲的汪靜之經過多方奔走,終獲浙江文聯領導的批准。
在湖畔詩社成立六十週年之際,他成功喚醒了“冬眠”的湖畔詩社,並在之後的2年間,成功舉辦了三期新詩創作學習班,為詩壇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後的十餘載歲月,在汪靜之與其學生們的不懈努力下,終於,在1992 年 11 月,“湖畔詩社紀念館”順利建成並對外開放。
紀念館開館後,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瞻仰。
汪靜之高興地向來訪者介紹:
“湖畔詩社紀念館的設立,是為了紀念馮雪峰、潘漠華、應修人3位革命詩人兼烈士。全中國詩人被稱為烈士的僅有6人,而‘湖畔’佔了一半,所以設立紀念館是富有意義的。如果這三位先烈若泉下有知,定會感到無比欣慰。”
時光荏苒,歷經人生許多風雨與輝煌的汪靜之,於1996 年在他鐘愛的西子湖畔安然辭世。
“湖畔悠悠蕙的風,詩神渺渺寂寞國。”
著名詩人賀敬之在唁電中如此評價汪靜之:
“汪靜之同志是我國新詩發展史上的先行者,為中國新詩和新文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汪靜之先生以其對文學的熱愛與執著,在詩歌領域書寫了眾多傑出的篇章,為中國文學的蒼穹增添了一抹不容忽視的光彩。
他留給後世的不僅是那些美麗的詩歌,還有他那份勇於創新、不懈追求夢想的崇高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