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等到這部年度十佳

日本電影年度十佳作品《黎明的一切》,新近在國內院線上映。
電影講述了兩個患有身心障礙類疾病的年輕人,在失序的日常中重拾自身的故事。導演三宅唱極力避免觀眾產生“希望發生什麼”的慾望:沒有戲劇性的情節,沒有浪漫化的關係,只有一點點生髮於日常經驗的微小溢位。
在前作《你的鳥兒會唱歌》的結尾,主人公說“感覺能夠成為像空氣一樣的男人”。某種程度上,這句臺詞可以作為三宅唱影像風格的一個註解。
以下是我們與三宅唱的對話。

01.
“聽”見沉默的聲音

看理想《黎明的一切》的兩位主人公都患有身心障礙類疾病,電影更聚焦於疾病“如何治癒”而不是“為何發作”。對你來說,為什麼呈現前者更重要?

三宅唱拋開疾病不談,如果我們遇到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太過追究它為什麼會發生,反而會產生逆向的效果。所以這部電影的主題不是追究黑暗,而是走向黎明。
看理想: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作家瀨尾麻衣子的小說,主人公們的許多心理描寫在電影中被留白,會擔心觀眾無法“聽”到他們心裡的聲音嗎?
三宅唱:我沒有擔心過,電影和小說的表現手法不一樣,但依然可以讓觀眾產生共鳴。
比如男主角山添騎車的橋段,小說可能會用好幾頁的文字,來描述他當時的內心狀況。但是電影可以利用他周圍的一些內容元素,暖色調、柔光、背景音,還有他在城市中穿梭的感覺,只需要一點點的時間就能呈現他的內心。
看理想:與此同時,住宅區周圍交通工具的聲音被強化,目的是什麼?
三宅唱:電影剛開始的時候,女主角藤澤犯病,倒在了巴士站。男主角山添也是不能坐電車的狀況。表面上來說,他們兩個人被交通工具拋棄,實際是被社會拋棄。交通工具的聲音作為背景音融入他們的居住場景,會有一種雖然身在其中、卻被拋棄的感覺。
看理想:與前兩部作品《你的鳥兒會唱歌》和《惠子,凝視》不同,《黎明的一切》的主人公們從一開始就是利落的行動派,你對角色的性格偏好是怎麼來的?
三宅唱:在《黎明的一切》的原作中,主人公就非常有行動力。他們也一直在思考,特別是遇到新問題,會轉變思考方式。這種思考的力量,讓我覺得很有魅力。
其實這三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如果這件事情我不想做,就不會去做”的性格,很直白,很有主動性。我自己不是這樣的,平時生活中我有很多不想做的事情,但是周圍環境會逼得我不得不做。有時候做了以後回來反思,又覺得有點後悔。
看理想:你的電影有很多沉默的人,他們可以佔據視野的中心,也可以推進故事的發展。為什麼對沉默的人感興趣?
三宅唱:在現實生活中,說話比較大聲或者說話比較多的人,更容易被注意到。沉默的人是類似於小透明的存在,往往會被忽視,但是不等於他們的內心沒有任何變化,不等於他們是沒有感情、不去想問題的人。
用藝術表現的手法聚焦這些人的內心,對我來說很有必要。不過比起“沉默的人”,我覺得“生活的觀察者”這個詞更適合描述他們。
看理想:想起《惠子,凝視》裡的惠子,走路的時候撞到了一個大叔,被罵後直接走掉了。因為惠子有聽覺障礙,我好奇她是真的沒注意到大叔的指責,還是知道了但當作無事發生呢?
三宅唱:惠子年輕的時候也可能碰到過這樣的場景,甚至碰到過幾十次。那時候的她可能會去想對方會不會罵她,但在這場戲中,她第二天馬上就要比賽了,沒有多餘的能量消化生活中的瑣事。我想要透過這樣的場景,展現她內心的強大。
02.
相遇比結果重要
看理想你之前說,《黎明的一切》需要處理觀眾“希望發生什麼”的慾望,藤澤和山添也沒有發展成戀愛關係。實際上,在一男一女的相處中,曖昧與不曖昧可能只有一步之遙。為了戳破觀眾的粉紅泡泡,你和演員做了哪些努力?
三宅唱:我們看電影的時候容易先入為主,比如驚悚片或者懸疑片中的一個人,表面看起來非常像壞人,最後才發現原來只是個普通人。我覺得先入為主被打破的過程,是非常有趣的觀影體驗。
電影中藤澤在山添家的橋段,所有的事情都發生在客廳裡。雖然是在晚上,但客廳這個場景,為兩個人的關係定了調。
包括藤澤走之前,霸氣地在山添面前把薯片全給吃完了。如果她是在山添看不見的地方吃,或者偷偷摸摸地吃,觀眾反而會覺得她是不是不想把自己不好的一面表現出來,兩個人是不是稍微有一些火花。這裡是我和演員一起討論出來的。
看理想:你也沒有去定義他們的關係,他們好像不是特別要好的朋友,但又見過對方的脆弱面。
三宅唱:是的,朋友有很多種。有一種朋友每天都會聊天,但關係沒有想象中那麼好。也有一種朋友可能幾年聯絡一次,但之間的牽絆非常強烈。
對我來說,對人際關係進行定義,沒有太大的意義。我更關心兩個人在成為朋友之前的相遇,而不是今後兩個人的關係會怎麼樣。
看理想:那你理想中的人際關係是怎樣的?存在理想的社交距離嗎?
三宅唱:我覺得對彼此的尊重和對差異性的包容,是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東西。我自己的話,不是非要那種打得火熱的關係,但有時候一個人又覺得孤獨,就很難說。
看理想《黎明的一切》中的栗田科學公司和《惠子,凝視》中惠子所在的拳館很像,這些場所和裡面的人,為主人公們提供了包容的安全屋,同時在城市中的處境邊緣到岌岌可危。它們可以算作你對溫情社會的最後一絲希望嗎?
三宅唱:在家庭、學校等傳統的社交場所之外,這些場所的存在很重要。它們需要所有人用心經營才能維持下去,不止是工作上的經營,還有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懷。
惠子所在的拳館因為經濟原因關停了,栗田科學公司雖然最後在電影中還在,但是今後會不會有,我也不確定。
看理想:但你相信這樣的公司一定會存在。
三宅唱:當然。
看理想:《黎明的一切》後半段關於宇宙的設定,是原著裡沒有的。你在許多采訪中都提到了小時候觀看《阿波羅13號》的經歷,宇宙吸引你的原因有發生過變化嗎?
三宅唱: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依然覺得宇宙迷人得不可思議,對宇宙的熱情也從來沒有減少過。它帶給我們很多想象力,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渺小,同時又能感受到自己的強大。
看理想直到電影結尾,兩個主人公也許仍然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但獲得了來自廣闊宇宙的安慰,這就足夠了嗎?
三宅唱栗田科學社長的弟弟之前自殺去世,如果主人公們沒有在栗田科學工作,沒有遇見彼此,沒有受到身邊人的關懷,沒有製作移動式星象儀的節目,可能會走上同樣的道路。
至少在電影結束的時候,觀眾能感覺到這兩個人變得更好了,應該沒有太大問題。他們自殺的機率,肯定比遇見彼此之前小很多。但是今後會怎麼樣,誰也說不好。
看理想:電影中的城市燈光很像星空,人與人的關係,和星星之間的關係會有什麼共同點?
三宅唱:我從小對各種星座特別感興趣。從地球上看某個星座,可能是這樣的形狀,但其實星星之間的距離非常遠,從其他星球看,可能會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形狀。人與人的關係也是,角度不同,關係的呈現也不同。
03.
“非日常”的日常
看理想:對於你電影中的人來說,城市意味著什麼?
三宅唱:每個人都會對他所在的城市提出疑問,比如這座城市到底適不適合我,有沒有更好的城市能夠適合我,這是當今日本年輕人很普遍的迷茫。
東京是日本最大的城市,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和學生。特別是對於2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如何融入這樣的社會,是很迫切的問題。
看理想:《黎明的一切》有很多在東京拍攝的場景,也出現了很多的坡。電影中有個場景,男主角山添推車上坡,這時候一位媽媽帶著孩子騎車超過了他。這裡的設計有特別的用意嗎?
三宅唱:這確實是一個設計過的場景,不是偶然。我們可以把坡比作生活中的困難,即便是同樣的困難,每個人克服困難的速度也是不一樣的。我想透過這種直觀的方式,進行展現。
看理想:坡的設計與主人公的身心障礙類疾病有關聯嗎?
三宅唱:是的,他們會不斷上坡下坡,就像他們有時候好,有時候不好。
看理想:電影中有很多看起來“無關緊要”的鏡頭,也有很多人是完全獨立於主人公的存在,比如栗田科學兩個拍紀錄片的小學生。
三宅唱:按照很平常的拍攝手法,可能會去聚焦主人公的故事線。但在這部電影中,如果過於聚焦主人公,反而給人帶來一種他們遊離在社會之外的感覺。我想要強調他們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才能面對自己的疾病,這其中包括周圍人的呵護和關懷。
所以一些看起來“無關緊要”的戲份,是同樣重要的存在。有了它們,整個故事才有更多真實感,讓人產生更多的共鳴。
看理想:你的電影也很少有情節上所謂的“高潮”,是如何考量的?
三宅唱:我很喜歡有高潮的電影,但我不喜歡為了高潮而犧牲掉電影的其他部分。就好像週一到週五我們都處於社畜狀態,到了週末才會開心。我希望不管是電影還是人生,每天都是高潮,每天都要很開心。
看理想你最近幾部電影的片尾部分,都呈現了自然流動的城市街道風景,給人一種生活還在繼續的感覺。為什麼這樣設計?
三宅唱:在電影院看電影,當然是很棒的體驗。但我覺得看完電影、走出電影院的那一刻,也是無與倫比的。我想借助電影片尾,把觀眾在電影院裡的感受和走出電影院的感受進行嫁接。這樣在走出電影院的同時,電影院裡的感受還能持續。
看理想你覺得你的電影和現實生活的距離有多遠?
三宅唱:首先,我的電影肯定有一部分是對日常生活的再現,但和紀錄片完全不一樣,很多時候我只能透過藝術表現的手法進行呈現。我的電影和現實生活有距離,但距離又不像型別電影那麼遠,可能是現實生活的一個微小的延伸。
就像《黎明的一切》開頭,女主角藤澤坐在巴士站,天下著大雨。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你看到這個人可能會選擇無視,也不會去想她後面會怎麼樣。但在電影中,同樣的事情,同樣的鏡頭,你會產生想要持續看下去的感覺。
這也許就是我的電影所描繪的日常和實際日常的區別。我自己在看電影的時候,最常感受到的是“震驚”而不是“治癒”。這裡的“震驚”不是一瞬間的驚嚇,可以說是一種“非日常”的體驗。
比如我這次來上海,看到了在日本看不到的風景,對我來說就是“非日常”,類似於我在觀影過程中產生的美好體驗。

採訪:布里、林藍
現場翻譯:陶雪偉
編輯:布里
策劃:看理想新媒體部
配圖:《黎明的一切》官方劇照
商業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