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諾德安達爆雷!國際學校倒閉潮真要來了嗎?

就在昨天,北京房山諾德安達學校正式向家長群體發出通知,宣告7月5日為該校區運營的最後一日!

訊息一齣,國際教育界一片譁然。要知道

就在上週,該校在公眾號上還可預約7月6日的校園開放日活動。結果下一週就說要關門了,如果這周有家長繳費報名,那豈不是正好被“套牢”?

家長也紛紛指責該校如此晚的通知,非常“不負責任”。已經7月了,公辦民辦學校的招生都基本結束,讓家長怎麼找學校?
△圖片取自新學說
雖然學校表示,所有在校學生可以轉到順義諾德安達校區,並且願意接受轉學的家庭將免除第一學期的學費。但兩個諾德安達學校,一個在西南角,一個在東北角,相距86公里!難怪有家長說,這不是轉學,是移民了吧!
學校希望留住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樣不給家長思考轉圜的時間,讓家長“被自願”地只能同意去順義校區,就算留得住人,恐怕也難以留住心啊

國際學校對家長越差,家長就越不願相信國際學校;家長越不願相信國際學校,國際學校收益就越差,對家長和學生也就更不好了。
而且一所國際學校爆雷,以及爆雷後對家長的態度和採取的補救措施,也會影響其他國際學校裡的家長——
大家都小心翼翼地看著,就怕這場國際學校接連爆雷的“多米諾骨牌”最終有一天也會砸到自己孩子的頭上,軍心動搖、人心惶惶,想早點逃離或許還能自主把握命運,更會讓那些原本想要選擇國際教育的家長,本著“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更加害怕和猶豫了。
國際化學校“倒閉潮”要來了?
這已經不是諾德安達第一次關閉中國境內的學校了。
在今年3月,深圳龍華諾德安達學校宣佈,因運營資金等問題,學校將自今年9月起停止運營。學校給出了兩個選擇,一是轉入深圳本地的愛文學校,二是轉入廣州的諾德安達學校。而原龍華諾德安達的校址,現在已經是一所DSE課程學校。
此外,佛山諾德安達今年5月釋出的招生簡章也顯示,該校已轉為民辦普通高階中學,學費由18.3萬/學年,減少為2.85萬/學期。寧波諾德安達的官方公眾號則停留在了今年1月。
作為一個成立於1972年的全球性國際學校教育集團,諾德安達在中國、歐洲、中東、東南亞、北美等27個國家擁有56所學校,超過5萬名學校。自2002年進入中國後,巔峰時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香港、南京、成都等地有超過21所學校,包括9所外籍人員子女校,和12所雙語學校。
不僅是諾德安達,此前深圳哈羅禮德、深圳查特豪斯、深圳德威書院等學校都因各種原因面臨停辦,這些還都是國際知名的教育集團品牌!我們常和家長說,擇校要選大品牌,看來這一點在這些年也要十分謹慎了。

國際教育的困境並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

從宏觀上看,民辦教育政策的收緊、動盪不安的國際局勢、裁員潮洶湧而來、中產返貧、消費水平降級、生育率一降再降等種種原因,都在影響著家庭的決策。
有順義媽媽告訴我,因為消費降級,他們從北京的國際化學校,轉到上海、海南等學費更低的民辦雙語學校;原本暑假動輒花上十幾萬去參加海外夏校、夏令營和旅行的家庭,也開始價效比更高的國內遊和家裡蹲。
再加上

即使出去留學了,外國學歷貶值、就業異常艱難、

84%的留學生回國還要繼續卷的情況,讓

教育的回報率也持續走低。花費百萬甚至千萬,最後月薪幾千的現象比比皆是。

除此之外,國際教育本身的問題也不少。比如:

資方急功近利以斂財為目的插手學校管理、國際學校違規辦學違規招生、外方校長變成被架空的花瓶、外教大量減少且教學質量堪憂、教師流動性大、國際學校管理越來越中式化同質化、國際教育內卷和應試越發嚴重、學生仍然要大量刷題和補習外國考試,以及接連不斷地洩題和取消成績、競賽研學保錄公益背景提升水分太多等等……
在這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群原本堅定國際教育理念的家長,很多選擇在幼升小或小升初階段先轉回體制內,先觀望一下;而且體制內學費跟國際化學校相比,真的減少了太多,給孩子多留一些錢不香嗎?既然在國內求學和出國留學都很難找到好工作,那為什麼還要多花這筆錢呢?

國際教育還值不值得讀?

儘管如此,目前來看仍然有一批家庭堅定選擇國際教育。
比如

不差錢的“二代”們,不論孩子本身優不優秀,這群孩子大多選擇出國留學。像是:

  • 華為二公主姚安娜,美國哈佛大學畢業,現在進入演藝圈發展;

  • 信雅達老闆的二女兒郭文景,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並創立了AI公司Pika Labs,現在估值14億;

  • 哇哈哈的宗馥莉,從美國的佩珀代因大學畢業後,被父親一手培養成為接班人;

  • 萬達集團老闆獨生子王思聰,畢業於倫敦大學學院,在自己創業失敗後,回到萬達集團上班;

  • 還有剛剛與七匹狼公子聯姻的特步公主丁佳敏、毛巾帝國潔麗雅集團的“二叔”石晶、上海愛家集團總裁李彥漪,這些“網紅”的“企二代”也都在自家公司裡上班……

對於這些頂流階層的“二代”們來說,留學就是開闊眼界,體驗不同生活,為家族增臉面,而不是為了找一份工作。畢業後自有家族企業為他們託底,他們的父母也不必看投資回報率,既然留學是這個頂流階層的標配,那麼自然是要送孩子出去“增加一些閱歷”的。

此外,還有一波希望孩子接受更多“個性化培養”的家庭,也在堅定選擇國際化教育。
幾位國際化學校的校長曾經告訴我,國際教育的核心在於孕育更多可能性:

不僅注重學術,也注重身心培養,尤其是孕育學生在未來人生中的後勁和加速度。”

一所學校的最大價值在於,幫助學生在全人教育的環境下,找到自己的熱愛和特長。”

國際教育是尊重個性的教育,而且出口方向這麼多,儘管大家都在力爭名校、TOP10、TOP30,但依然可以錯位競爭,並且也並非只有進入前10的名校才意味著成功。只要學生有自己的創意,每個人的未來都會非常精彩。”
所以,只要對於差異化、個性化、全人教育的需求在,國際教育就永遠有它的“鐵粉”在。
而對於家長的這些需求,

國內的大部分國際學校恐怕都得

“加把勁”

才行。

房山諾德安達關閉的案例,警示了國際教育的從業者,運營的時候要好好運營——不僅硬體和軟體得跟得上,還得想辦法滿足家長的個性化需求;結束的時候更要善待學生和家長,

只有讓家長感覺選擇國際教育是安全和值得的,才能有可持續的發展。

國內高校也在崛起

“反向留學”越來越多?

目前的國際教育存在的基礎之一是:海外的大學教育優於中國。所以中國家長需要花大價錢,透過國際化學校這個“橋樑”,幫助學生從中國走向海外。

可現在的形勢逐漸發生了變化。
國潮已然崛起,中國人更看得起自己的東西了,甚至外國機構排的中國大學世界排名,都說明了中國的教育在崛起了:
  • 2024QS排行榜中,中國大陸有71所高校上榜,進入高校數量位列全球第3。
  • 2024U.S News排行榜中,中國大陸有25所高校進入全球前200,規模超過英國,僅次於美國,排在世界第2。
所以國內的好學生在國內是有好大學讀的,只是近幾年考生人數還是太多,等再過幾年,隨著人口逐年減少,考生與大學之間的供求關係會有所改善。我想,這也是大量幼升小、小升初的家庭,從國際學校轉回體制內的另一個重要的考量吧。

當未來中國教育真正崛起、成為世界一流了,那麼把中國學生渡到外國學校去的國際學校,恐怕數量會進一步減少;而把外國學生渡到中國大學的海外的中國學校,可能會越來越多。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的國際化學校又將如何應對?

7月8週一晚19:30
英國頂私競爭愈發激烈,
還不知道“特長”可以彎道超車嗎?
7月9週二晚19:30
大學四年該如何規劃?
學校都有哪些可利用的資源?
7月10週三晚20:00
雞娃資源那麼多,
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
7月11週四晚19:30
在平和/鼎石讀IB課程到底有多卷?
7月12週五晚19:30
加高vs英高vs國內高中(平和),
就讀體驗有何不同?
7月15週一晚19:30
透過數字看美高10年,
未來中國申請者難度會飆升麼?


找資源、聽講座和更多牛娃故事
👇關注“爸爸真棒”探索更多👇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