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母三遷的故事,從古至今就不是新鮮事。在過去幾十年,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不少中國家庭遠赴世界各地,尋找理想學校。
而在今天,隨著中國力量崛起,一些家庭正順勢迴流——這群英語為母語、中國面孔的孩子,紛紛回到故土尋求文化認同,重構中西融合世界觀。
這些既體驗過西方教育自由創新,又認同中國教育紮實嚴謹的家長,他們的「返巢」為國內家長提供了一面鏡子,去重新審視「中西合璧」教育真正價值所在。
作者:蠍子號。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從瑞士到帝都:
內卷中尋求平衡
兩年前,王女士因先生工作調動,決定帶著兒子MJ從生活多年的瑞士回到北京。
回國的另一個重要理由,是為了兒子MJ的中文教育。王女士坦言,儘管父母在家堅持跟MJ說中文、讀唐詩,但在瑞士當地的學校,習慣了用英語和法語思考問題的MJ,中文實在差強人意。
“作為中國人,中文的根基不能丟。”王女士堅信,孩子未來既要能看懂世界,也要能讀懂中國,具備雙語思維能力至關重要。
為MJ選擇學校耗時大半年。王女士首先排除了公立學校和那些過於“雞血”的雙語學校:“在歐洲長大的孩子,恐怕很難適應體制內那種高強度的競爭。”
歷經層層篩選,王女士最終將目光鎖定在哈羅北京。說來也巧,身在北京的閨蜜,和遠在瑞士的老師,同時向王女士推薦了哈羅北京。而提前一步定居北京的爸爸,在參加了哈羅北京的訪校活動後,更是讚不絕口。

記得訪校那天,哈羅北京派出了在校生接待家長。學子們那種不卑不亢、自信大方的形象,一下子贏得了爸爸的好感。
他隨口問了學生幾個他最關心的問題:“你在學校開心嗎?課外活動多不多?學校的伙食怎麼樣?重視體育鍛煉嗎?”

在均得到了積極肯定的回答後,夫妻倆當即做出了決定:“就是哈羅北京了!”
當然吸引他們的,不僅是哈羅北京傳承英國哈羅公學453年的歷史和聲譽,更是學校高達70%的外籍師資,小學階段70%的課程為英文授課,以及在英國國家課程體系與中國國家課程精髓之間實現的巧妙平衡。

就這樣,2023年的秋季,當時一點拼音基礎都沒有的MJ跟著父母,回到了1歲半就離開的祖國。
無縫銜接歐洲「全人教育」,
哈羅北京治癒孩子的焦慮
轉入哈羅北京後,MJ的中文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王女士介紹說,哈羅北京中文課程採用了國內通用的人教版教材,老師們抓得很緊,零基礎的MJ在老師耐心細緻的輔導下進步神速。王女士一度還有些擔心兒子會跟不上,但中文老師時常反饋,說MJ學得一點不比其他同學差,這讓她倍感欣慰。
不過最讓王女士滿意的是哈羅北京對閱讀的極致鼓勵與支援。在提升學生中文學術水平的過程中,不是靠死記硬背,更不是考試,而是透過大量的閱讀,激發孩子的興趣。

哈羅北京的校園裡,隨處可見舒適的閱讀空間。
在瑞士時,MJ已經養成很好的閱讀習慣。但剛開始接觸中文閱讀時,由於認字不多,他表現出了一些牴觸情緒,缺乏自信。哈羅北京的老師們再次展現了專業的引導能力,不慌不忙地推薦他閱讀簡單一些中文書籍。

果然,老師推薦的書裡面的故事把MJ深深迷住了,這個中國面孔的「小老外」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老師乘勝追擊,鼓勵他在班上覆述自己看到的故事,透過完成閱讀打卡獲得獎勵。

漸漸地,MJ的自信心建立起來了,他對中文閱讀的興趣也日益濃厚,內驅力被充分激發。王女士認為,鼓勵閱讀的哈羅北京保持了原汁原味的英式教育傳統。
“真正的國際化教育,不是放棄母語根基,而是要讓孩子在多元化之中錨定自我。” 王女士對此深有感觸。
即將要離開瑞士時,MJ已經出現分離焦慮的症狀。初到哈羅北京時,MJ略微反常的表現,讓媽媽更為擔心。幸好,此時學校的心理諮詢師和各科老師都給予了MJ無微不至的關懷與幫助。
在老師們的耐心呵護與專業疏導下,MJ漸漸適應了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重新綻放出快樂的笑容。

王女士回憶起在瑞士時,曾向一位資深瑞士教師諮詢過對哈羅北京的看法。那位老師告訴她,衡量一所學校的好壞,單看教育體系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成熟的教育體系往往大同小異。關鍵在於學校的“Pastoral Care”(人文關懷),看學校是否真正關心每個孩子的心理成長和個性化發展。
“她當時跟我說,哈羅北京在這方面有口皆碑。我的經歷告訴我,她說的沒錯。”
在瑞士時,王女士就是學校家委會中唯一的華人成員,她非常熱衷於參與和組織學校的各項活動。加入哈羅北京後,篤信“教育好一個孩子需要整個村莊的力量”(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的她,更加積極地投身於家校共建。
作為“哈羅之友”家長組織的核心成員,她熱心協助學校組織了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

例如,疫情放開後的首場大型校園活動——Summer Picnic(夏日野餐會),完全由家長志願者們策劃和服務。大家帶著孩子們做手工、畫面部彩繪、組織小型演出、盡情玩水,還將一張張桌子連線起來,排成了近百米的長龍,所有家庭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共享美食與歡樂。

除此之外,還有哈羅獨有的Harrowthon哈羅歡樂跑,哈羅北京慢跑團、家長合唱團以及家庭教育俱樂部等等,哈羅北京社群的活動實在太豐富了!

兩年眨眼過去,回憶起在哈羅北京的每一天,每一個細節王女士都深深感受到,為MJ選擇哈羅北京的明智——不僅實現了她想要對接歐洲全人教育的設想,更夯實了孩子的中文基礎與文化認同。
“我希望MJ能夠學好中文,更重要的是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找到他人生的支點和熱愛。將來無論他選擇去歐洲發展,還是留在中國,都能夠遊刃有餘。”王女士對未來充滿期待。
如果您想詳細瞭解哈羅北京的
全人教育和中西融合教育
歡迎掃描海報中二維碼報名

從哈羅到世界名校
學生收穫遠比升學更多
逐漸適應了哈羅北京的生活後,MJ的身心得到了極大的舒展,他開始積極主動地探索這個新奇的世界。他打網球、喜歡游泳、也彈鋼琴……每一天都過得非常充實。
更重要的是,MJ參加了學校特色的LAMDA課程。

LAMDA,即倫敦音樂與戲劇藝術學院,是英國乃至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戲劇學院之一,提供的演講、戲劇、交流和表演等領域的等級認證課程享譽全球。
哈羅北京作為LAMDA的官方學習中心及授權考點已有11年之久,LAMDA課程與教學一直是哈羅北京的教育特色與強項。
LAMDA課程內容豐富,包括公眾演講、詩歌散文、表演藝術、音樂劇、莎士比亞戲劇資格認證以及表演研究等。這些課程讓學生們在純正的英式教育環境中,全方位提升溝通、表達、自信及批判性思維等核心技能。
MJ的一位學姐,在哈羅北京度過了自己整整13年基礎教育生涯的Lucy S同學,便是LAMDA課程的受益者。

今年,她成功斬獲了世界頂尖藝術學府——紐約大學帝勢藝術學院(NYU Tisch School of the Arts)的錄取通知書,即將開啟她的戲劇之夢。而她最初對戲劇藝術的熱愛與啟蒙,便源於在哈羅北京參與的LAMDA課程和學校濃厚的藝術氛圍。
從幼兒園到高中,哈羅北京為Lucy提供了無數次登上舞臺的機會,從學校戲劇《綠野仙蹤》的主演Dorothy,到後來的《安妮》、《紅男綠女》、《西區故事》等大型劇目,她在一次次的演繹中理解角色,探索人性,也堅定了對戲劇藝術的追求。

哈羅北京全人教育理念培養出兼具東西方文化視野、富有藝術表達力人才。Lucy的今天或許會是MJ的明天。
在哈羅北京,激勵人心的成長故事還有很多——
今年被牛津大學物理專業錄取的Simon,坦言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文學青年”,對物理幾乎提不起興趣。
然而,在哈羅北京他遇到物理老師,改寫了他的人生劇本。在一次讀書周活動上,物理老師身著魔法師長袍向學生們展示各種奇妙的物理現象。
Simon打趣道:“物理學家居然會相信世界上有魔法。”
物理老師卻正色回答:“所有物理學家都應該相信魔法,因為魔法不過是尚未被我們認知的物理學原理——若不相信魔法的存在,就等於斷言人類已經窮盡了物理學的全部奧秘。”
這句話深深觸動了Simon,也點燃了他對物理學的熱情。此後,他在IMC數學競賽中獲得銀獎,物理奧賽成績更是突飛猛進。

Simon
同樣拿到牛津大學錄取(化學專業)的Simba,10年級時加入哈羅北京。他從小就對化學,尤其是有機化學的奇妙世界深深著迷。哈羅的化學老師不僅為他提供了超越教學大綱的深度學習內容,更注重培養他的邏輯思維與獨立探究能力,助力他在化學競賽中摘得金獎。
Simba說:“A-Level課程體系讓我可以更專注於自己感興趣的學科,減少在不擅長或不感興趣科目上耗費的精力。哈羅北京的老師們非常尊重學生的意見。在模擬考試的複習階段,我的老師的複習計劃並不太適合我,我向老師反映了情況,他們最後真的為我修改了計劃。”

Simba
這種師生間的相互尊重與高效溝通,讓Simba在學術道路上如魚得水。憑藉著所有A-Level預估分A*的優異成績,以及哈羅北京老師為其申請的語言成績豁免,讓他成功敲開了牛津的大門。

而被劍橋大學數學系錄取的Jason,是個不折不扣的“數學狂魔”和程式設計愛好者。7年級從公立學校轉入哈羅北京的他,最初數學是其唯一的優勢學科。然而,哈羅北京的六年學習生涯,不僅讓他的英語變得非常流利,更重要的是重塑了他的性格。

Jason
他回憶道:“入學前我極度內向,甚至對課堂公開展示感到恐懼到完全拒絕參加。但現在,我可以從容應對各類面試,甚至還選修了LAMDA戲劇課程,並以公共演講八級的優異成績畢業。”

Jason認為,哈羅北京最核心的魅力在於其特有的校園氛圍,以及優秀同伴間的積極影響,這對於個性的養成至關重要。他在這裡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友人,可以一同為了一道數學難題激烈辯論,也可以為了一個哲學觀點探討數小時。
“在哈羅北京,偏科可以是獨特的優勢,與眾不同也可能成為引領潮流的標杆。”
Jason的數學老師和計算機科學老師,不僅專業功底深厚,更懂得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本該是講解微積分的課堂,有時會因為一個有趣的數學遊戲或程式設計挑戰而變成充滿歡聲笑語的“班級音樂會”,而最終100%的A-A*的模擬考試透過率,便是這種創新教學效果的最好證明。

結語
迴歸到最初的問題,王女士一家的迴流到底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首先,相較於單一文化的灌輸,真正融合了西方教育的自由創新精神與中國教育的嚴謹紮實根基的“中西合璧”模式,更能適應中國孩子的成長需求;
其次,透過系統而紮實的雙語教育,不僅是語言技能的掌握,更是打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維差異,培養孩子成為真正具備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全球勝任力的未來人才。
最後,借力強大的社群資源,無論是學校精心搭建的平臺,還是家長委員會自發組織的各類社群活動,都能成為孩子成長這座花園中不可或缺的陽光雨露。
教育的真諦,在於創造一片肥沃的土壤,讓每一朵花都能向陽而開,每一棵樹都能自由生長,最終成就其獨一無二的風景。
如果您想詳細瞭解哈羅北京的
全人教育和中西融合教育
歡迎掃描海報中二維碼報名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