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場上,論重要性,與人相處=務實做事。
如何贏得他人的信賴和支援,和做好本職工作比起來,不分伯仲。
實話說,我年輕時和如今很多剛入職場的年輕人有著一樣的想法,不屑於在職場“搞關係”,感覺這種事情非常low。
雖然,先做事再做人,倒也不是不行。
但如果年近三十依舊抱著這樣的想法,只埋頭做事,不善於建立人脈,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會是很嚴重的打擊。
想弄明白什麼是人脈、如何積累人脈,首先你得走出這三大關於“人脈”的誤解……

一、你認識的人=你的人脈?
其實,你認識的人再牛再多,只要你用不上,都不是人脈。
很多職場人以微信加過哪個投資人,或者哪位公司高管為榮。
但是,事實上,你除了過年給人群發一條訊息,可能再也沒有其他機會和你心目中的高人細聊,更別說在高人心目中留下一個好印象了。
甚至還有一些搜尋課程,教普通職場人如何加到大咖的微信,我看完還是很無語的。
這種在我看來都是無效人脈。
所謂人脈,是在你需要的時候,你能夠用起來的人際關係。
如果沒法用到,甚至對方都不記得你,那就別自以為結交了人脈了。
很多小夥伴經常線上線下看到一位牛人,立馬會想:這個人很厲害,我要把他納入我的人脈圈。
這種想法大機率會失敗的。
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每天能夠收到的加微信邀約和線下見面邀約起碼有一次。
但是我沒有精力去見一下我不認識的人,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見這些人,他們很熱情,但對不起我真的沒興趣。
-
案例一
得到創始人羅振宇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年輕人,在他羅輯思維的公眾號下,說買手機差1000多塊錢,請羅振宇幫忙,反正羅振宇不差錢。
羅振宇自然沒有搭理他。
還有一個年輕人,在自己的微博上,每天把羅輯思維公眾號上的語音,轉換成文字,還加上自己的點評,堅持做了一年多。
雖然他從來沒有聯絡過羅振宇,但有人把他的微博推送給了羅振宇。
羅振宇看完他的微博後特意去找到這個大學生,加了微信想要了解他。
就這樣這個大學生反向連結到他一直想要接觸的牛人。
-
案例二
善於自我營銷的Doris,和我講過自己的一個故事。
她在美國參加一場中國留學生的活動,當晚的晚會上有一個重頭人物,一位在當地很有影響力的哈佛學長,大家都搶著上去和他認識。
Doris一看,人太多,自己就算是自我介紹,對方也留不下任何印象,怎麼辦?
她反其道而行之,找到機會上前自我介紹的時候,直接對學長說:
這個活動很棒,但是在宣傳方面做得很糟糕,還在用最傳統的Email方式邀請大家參與。 我在中國和美國都有豐富的營銷工作經驗,也很善於社交媒體營銷。 如果您不介意,我可以為您設計一套新的宣傳方案。
就這幾段話,就讓學長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隨後她幫助學長重新梳理了活動的宣傳計劃,成為這個中國留學生組織的董事會成員。
這兩個案例說明,人脈必須符合幾個條件:
-
對方瞭解你,起碼知道你的幾個核心標籤
-
對方願意幫助你,或者願意把好的機會提供給你
實現這兩點,有一個重要的前提,你們能夠為你的人脈做些什麼?
人脈和朋友不同。
朋友是有情感聯絡的,當有啥好事情的時候,朋友會第一時間想到你,但是人脈不會,人脈是赤裸裸的利益關係。
人脈會想到你的原因,是你能把這件事做得很好(符合他對你的標籤認知),或者是你曾經幫助過他,他希望能夠有所回報。
那麼關於人脈,還有哪兩條常見的誤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