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問,繼續加稅!

全文2678,圖片8張,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文章首發於“有理兒有面”(youli-youmian),歡迎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轉發。
公眾號及其他平臺轉載請在後臺留言。

當地時間3月2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丟擲一顆經濟炸彈:將對所有購買委內瑞拉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加徵25%的關稅。訊息一齣,引起軒然大波。

這一政策看似是經濟制裁,實則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霸權表演——美國左手舉著自由貿易的旗幟,右手卻將關稅大棒掄向所有“不聽話”的國家。
事實上,這不過是美國能源霸權史的最新章節。
自2019年對委內瑞拉實施全面石油禁運以來,美國已透過凍結資產、限制美元結算、威脅第三國企業等手段,試圖掐斷委內瑞拉的經濟命脈。但諷刺的是,美國自己卻在2023年悄悄批准雪佛龍公司從委內瑞拉進口重質原油,理由是保障國內煉油廠需求。這種我制裁你,但你必須賣給我的邏輯,令人瞠目結舌
而美國本次實施25%關稅政策的官方藉口,則是打擊移民問題和犯罪團伙的威脅。

那不妨讓我們來算一筆賬:25%的關稅如何解決移民問題和犯罪團伙?
按特朗普的邏輯鏈條——
1. 委內瑞拉向美國輸送罪犯(儘管法官裁定遣返程式不透明);
2. 美國對買委內瑞拉能源的國家加稅;
3. 這些國家被迫停止購買,委內瑞拉經濟崩潰;
4. 委內瑞拉人不再移民美國,罪犯自然消失。
這堪比用抬高可樂價格來解決肥胖問題——邏輯清奇到令人甘拜下風。
更絕的是,當記者追問關稅與犯罪率的關係時,白宮發言人用國家安全四個字終結所有討論。
對此,委內瑞拉外長希爾的抗議宣告一針見血:美國的措施是非法且專斷的新侵略行為”,委內瑞拉外交部發布公告表示抗議,並譴責這一行為違反世界經濟秩序。
而美國政府對委內瑞拉的抗議卻置若罔聞,3月25日,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在社交媒體上再次發文,向“任何允許其公司從委內瑞拉生產、開採或出口石油的國家”發出警告。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24年報告,委內瑞拉已探明石油儲量超過3000億桶,位居全球第一,但其日均產量僅60萬桶,不足2015年的三分之一。
這一暴跌並非資源枯竭,而是美國製裁的直接後果2019年至今,委內瑞拉因石油出口受限損失逾300億美元外匯,導致國內醫療系統癱瘓、食品短缺。
然而,美國國務院卻將這一切歸咎於馬杜羅政府的腐敗”。不僅如此,美國企業在此期間卻透過特批許可,從委內瑞拉進口重質原油以滿足國內煉油廠需求。這種只許州官放火的規則,徹底撕下了美國自由貿易的偽裝。

若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落地,首當其衝的將是那些長期依賴委內瑞拉重質原油的國家。
以印度為例,該國煉油廠為加工廉價重油,專門設計了適用於委內瑞拉原油的裝置。2022年,印度從委內瑞拉進口原油量驟降,被迫以每桶高出10美元的價格從中東市場進口,僅此一項就導致印度每年多支出近15億美元。若再疊加25%的關稅,印度能源成本將進一步飆升,最終轉化為普通民眾的用電和交通開支壓力。
更極端的案例發生在古巴。
這個被美國封鎖60年的國家,其發電站裝置完全依賴委內瑞拉重油運轉2020年美國強化制裁後,古巴每日接收的委內瑞拉石油從5.5萬桶銳減至2萬桶,直接導致全國頻繁停電,醫院手術被迫取消,工廠生產線停滯。如果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實施,為了降低成本、保持電力基本供應,古巴唯一的應對之策或許只剩下重啟蘇聯時代的燃煤電廠。
離譜的是,美國對盟友堪稱無差別攻擊
歐盟國家雖然表面上配合美國製裁,但義大利埃尼集團、西班牙雷普索爾等企業始終透過石油換債務協議,持續從委內瑞拉進口原油。若美國強行徵稅,這些企業要麼放棄已投入數十億美元改造的煉油裝置,要麼承受鉅額關稅衝擊——這種二選一的困境,暴露了美國霸權對盟友利益的漠視。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表面上打擊第三方買家,實則為本國能源集團掃清競爭障礙畢竟,當別國購買委內瑞拉原油的成本增加25%,美國企業就能以救世主姿態高價兜售自家庫存。這種先放火再賣滅火器的商業模式,簡直比荒誕劇還要離譜。
當美國需要打擊競爭對手時,它可以隨時舉起自由貿易大旗
2018年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徵收30%關稅,導致全球光伏產業佈局被迫重組;2022年拜登政府透過《通脹削減法案》,用3690億美元補貼本土新能源產業,被歐盟指責為綠色保護主義
但當涉及自身能源利益時,美國卻毫不猶豫地撕下偽裝。
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帶著一眾盟友加大了對俄羅斯能源出口的制裁,歐洲不得不從大面積使用俄能源轉向購買美國石油、天然氣。2023年,美國原油出口量創下每日400萬桶的歷史新高,其中向歐洲的出口佔比超過60%。但是,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曾無奈表示:我們購買美國液化天然氣的價格,是俄羅斯管道氣的四倍。
即便如此,美國仍施壓歐洲國家徹底斷絕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這種既要掏空盟友錢包,又要掐滅替代選項的做法,將美國優先演繹得淋漓盡致。

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國對委內瑞拉的制裁始終伴隨著自身石油巨頭的利益訴求。
美國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委內瑞拉奧裡諾科重油帶的專案被國有化後,始終在遊說美國政府採取更強硬措施。這種資本吃肉,政府遞刀的互動模式,揭示了所謂美國“制裁背後的真實驅動力。
其實,特朗普的關稅威脅,本質上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政治賭博。
25%的關稅在現實操作中,讓多個國家皆對美國的制裁展開了“花式反擊”:中國、印度等主要進口國可能透過貨幣互換協議繞過美元結算,土耳其、馬來西亞等國可能重啟“易貨貿易”,就連美國的歐洲盟友也在加速推進INSTEX結算機制,這是旨在規避美元制裁的貿易工具。
其次,拉美國家集體反對美國干預的態勢日益明顯。2023年巴西總統盧拉公開批評“制裁讓委內瑞拉人民捱餓”,墨西哥則聯合10個加勒比國家建立區域能源合作網路。

就連傳統親美國家哥倫比亞,也在2022年佩特羅總統上任後,恢復了與委內瑞拉的邊境貿易。這些變化折射出全球南方國家反抗霸權的覺醒——正如阿根廷學者阿蒂利奧·博隆所說:“我們不再接受華盛頓開出的毒藥作為解藥。”
歷史總是充滿輪迴的諷刺。20世紀70年代,美國為對抗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推動建立國際能源署(IEA),並制定戰略石油儲備制度。
而半個世紀後,美國自己卻成為揮舞“石油大棒”的國家。這種轉變印證了地緣政治學者羅伯特·卡普蘭的預言:“當美國不再扮演體系維護者,而轉為秩序破壞者時,它親手拆解了自己建立的戰後世界。”
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上而言,能源問題從來不應成為政治脅迫的工具。當美國以關稅為武器踐踏市場規律時,它傷害的不僅是委內瑞拉或其他國家的利益,更是全球化時代的經濟信任基礎。

任何試圖用強權替代規則的行徑,終究不過是歷史浪潮中的一朵轉瞬即逝的浪花。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