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星期沒有從一而終信口開河我的公眾號,節外生枝完成了家庭影院的李代桃僵。今天給大家瞻前顧後一番,供有志抄作業為生的朋友們上下其手。
這件事起因於我在猴年馬月的一次運籌帷幄。那一天我猝不及防意識到自己一年進電影院事不過三,要是向天再借 500 年,此生能隔岸觀火的電影也只能是鳳毛麟角。這讓我驚出了一身肝腸寸斷。
這個問題靠多進電影院是沒法完璧歸趙的,因為他們只會放映八九不離十部電影,難得有我想要千與千尋的。為了不枉在人世狼奔豕突一趟,必須要在家中旱地拔蔥出一個影院,啥時想看就用微波爐爆一桶豆沙包,躺在沙發上含沙射影,想看哪部看哪部,想看好久看好久。
於是,在谷歌 Gemini AI 幫助下,我設計建造了一所造價五千美元(約合三萬五千人民幣)的影院。開業那天,效果驚得我死去活來。當我按下電源開關,那垂涎欲滴的色彩,寶相莊嚴的畫面,拳拳到肉的聲效,無一不在提醒我:早幹什麼去了?
上攻略。
~~霧裡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這變幻莫測的世界~~
先說最重要的指標:我們應該支援多高的解析度。
VCD 剛出道的時候,大家對著滿屏的馬賽克看得物我兩忘,樂不思蜀。
後來出了 DVD,把解析度從 240 線一下子幹到了 480 線,畫素數翻了兩番,清晰的畫質讓我驚為天人。VCD 頓時就不香了。
我咬咬牙,把我的 VCD 電影收藏用 DVD 又買了一遍。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不幾年,藍光接踵而至,解析度直升到 1080 線,一腳又把 DVD 踢出了歷史,昂首進入了 HD(高畫質)時代。
我跺跺腳,把家裡的 DVD 都扔了,開始囤藍光。
囤著囤著大事不好,超高畫質的 4K 來了。高畫質是 1920 x 1080 畫素,4K 是 3840 x 2160,線數又翻了一番,畫素又翻了兩番。
我猶豫了:從 HD 到 4K 的差別真能看出來嗎?
還真能。
當年蘋果引入“視網膜顯示”概念,說只要畫素密到一定程度人眼就無從分辨相鄰的畫素,再卷畫素密度就沒啥意義了。從看得到畫素到看不到畫素,是一個飛躍。HD 的畫質我能看見畫素,4K 的就不大看得見了。
我望著家裡那些藍光碟,頓覺不愛。
我嘆嘆氣,買 4K 吧。

至此,大家已經看出了一個規律:我就是那個掰玉米的冤種。片子還是那些片子,而我已經為藝術犧牲了 N 回,每部電影買了 N 遍。
每當夜幕低垂,我也會捫心自問:我這樣買片到底對不對?
我找到了答案:及時行樂。
詩人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待無花空摘枝。該出手時就出手,該入手時就入手。
若是等到行將就木目不識丁,便有那 64K 畫質又何用?
砍頭不過碗大的疤,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把器材和片源捲到極致才是正理哩。
不過,這樣升級啥時才是個頭啊?
好訊息:4K 解析度接近人類感官的極限了。你可知 IMAX 數碼影院用的專業投影儀通常也只是 2K 雙投或者 4K 單投?單從解析度這一塊來說,4K 已經趕上電影院了。從 4K 到 8K,如果不是拿著放大鏡觀賞,實在看不出區別。況且現在市場上基本沒有 8K 的片源,8K 裝置又奇貨可居,動輒數萬美元,現階段 8K 就是個智商稅。
所以,我這套器材主打 4K 超高畫質。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再說媒介的選擇。
因為扔碟子汙染環境,還容易砸著花花草草,我改成了買數字電影。除了訂閱主流的影片播放服務,我還在 Vudu 網(現在叫 Fandango)上隔三差五買一些打折電影。

專家說,流式播放的 4K 電影經過了大幅的資料壓縮,是打了折扣的 4K,當前要獲得頂級的影音享受還得要上 4K 藍光碟,它們的頻寬比流媒體要高得多,可以是後者的兩三倍。
話雖這麼說,流媒體的畫質和音效已經足夠好。除非在實驗室做 A/B 比較,一般人很難感受出它們和碟片的區別。同時,流媒體的方便性遠超碟片,在我看來這一點就可以遠遠彌補頻寬的不足。
你看:現在大家聽音樂基本都是用數字檔案,方便啊。你上一次聽 CD 是什麼時候?
所以,我的家庭影院沒有留給 4K 藍光播放機的預算。
~~黎明的那道光會越過黑暗~~
選擇裝置,還得注意對動態範圍的支援。
從 HD 到 4K,解析度的提升其實對觀影體驗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讓我們覺得畫質上升更主要的原因是與 4K 相伴而來的 HDR(高動態範圍)技術。
HDR 是什麼意思?我們可以這麼理解:畫素多了提升影像的空間解析度,而 HDR 提升的是亮度的解析度。
就像顯示器的畫素不是無限多的一樣,它能表現的不同亮度數量也是有限的,比人眼能夠區分的亮度數少多了。
試想我們要拍描寫李逵和李師師愛情故事的短劇《青樓頭牌愛上下崗的我》。如果用傳統拍攝技術,兩人同框的畫面就比較尷尬:要是想讓黑旋風容顏上的鬍鬚歷歷在目,李師師的小白臉就會過曝,容易嚇著觀眾中的未成年兒童;反過來要是想讓李師師的美顏栩栩如生,黑旋風就會抽象成一個炭團,讓人誤以為這是一個雪中送炭的故事。
動態範圍不夠,就會讓畫面曝光量顧頭不顧腚,要麼區分不出不同層次的黑,要麼區分不出不同層次的白,很多細節都看不見。而高動態範圍的畫面可以讓大家同時看清李逵和李師師。

大前年 HBO 出品了《權力的遊戲》前傳《龍之家族》。攝製組每集砸了兩千萬美金,卻被粉絲們吐槽很多場景黑漆漆的一團啥也看不清。導演們很委屈,說他們是用 HDR 技術拍的片子,觀劇者必須要有支援 HDR 的裝置才能還原導演想展現的細節。裝置不到位,好似山豬吃不了細糠,是山豬的問題,細糠不能背鍋。
我看導演是在給電視機廠帶貨。
假定你咬牙決定買 HDR 裝置,用錢解決問題。
這就 OK 了嗎?
No!歷史一再告訴我們,任何新技術都不會一蹴而就,必然有一個瞎子摸象的過程。其間各種軍閥割據,草民反覆買單。
要想少花冤枉錢,必須得買對裝置。
目前,HDR 的格式還沒有和平統一,市面上流行的有三種:一種叫 HDR 10,一種叫杜比 Vision,還有一種叫 HDR 10+。你能找到的 HDR 片源,大多是這三種之一。
HDR 10 是入門級的技術。這種格式的片子,從頭到尾調光板的引數都是固定的。
杜比 Vision 和 HDR 10+ 是在 HDR 10 基礎上改進的,它們可以做到不同場景使用不同的調光板引數,讓每個畫面都用最優方式呈現。不幸的是,這兩種技術互不相容。
理論上講,杜比 Vision 的技術指標比 HDR 10+ 更優秀。但理論只是理論,家用裝置是用不盡它們的潛力的,對我們來說兩者差別不大。

光有 HDR 片源還不行,還得有 HDR 裝置。
好訊息:基本上所有能放 HDR 片子的裝置(電視機或投影儀)都支援最基本的 HDR 10 格式。
壞訊息:要播放更高階的格式,必須有相應的裝置。杜比 Vision 的片子要用支援杜比 Vision 的裝置,HDR 10+ 的片子要用支援 HDR 10+ 的裝置。
要是用杜比 Vision 的裝置放 HDR 10+ 的片子,或是用 HDR 10+ 的裝置放杜比 Vision 的片子,就只能得到最大公約數,效果相當於 HDR 10。
這是不是很頭大?
目前,杜比 Vision 的市場佔有率超過 HDR 10+,比如說 Apple TV+ 跟 Netflix 上面的 4K 影劇大多數是杜比 Vision 的,而亞馬遜上面 HDR 10+ 的片子比較多。建議買裝置時優先支援杜比 Vision。要是不差錢,買兩種格式都支援的裝置也是極好的。
~~頭頂一個天,腳踏一方土~~
下一個問題來了:電視機還是投影儀?
我是堅定的投影派。畢竟,電影院跟家庭影院的最大不同就是畫面夠大,聲音夠震撼。再高的畫質,尺寸不夠表現力必然大打折扣。
電視機受制造工藝的限制,尺寸不可能太大。太大就搬不進房間了。
80 寸的電視機夠大夠炫了吧?跟 150 寸的銀幕比立刻害羞地低下了頭。
150 寸聽起來比 80 寸也大不了多少,但這個是對角線,按面積比是平方的關係,150 寸的畫面基本上是 80 寸面積的四倍了。
掛牆上的銀幕安裝比較麻煩,我買的是架在地上的。亞馬遜賣 100 美元:https://www.amazon.com/dp/B09F6KMWG1

裝好銀幕後,我發現下面那條邊繃不太緊,有點起皺,影響畫面觀感。不慌!趕緊買幾個窗簾上用的磁性吊墜(https://www.amazon.com/dp/B09CDL4R12)夾在銀幕底端,皺褶就消失了。

在離銀幕三米多的距離看 150 寸的畫面,基本上跟進電影院差不多了。
為什麼不整個更大的?主要原因:150 寸的銀幕在我的房間已經頂天立地了,再大的話得買一個倉庫。
我的研究成果:3000 美元以內的投影儀只有一款能夠同時支援杜比 Vision 和 HDR 10+,而且它自帶 Google TV,畫質功能都特能打,顏值也高。這就是眾多影迷交口稱讚的 Valerion VisionMaster Pro 2 4K 雷射投影儀,目前售價 2999 美元:https://www.amazon.com/dp/B0DSBYCZJR。

買投影儀有哪些重要的考慮呢?除了解析度、高動態範圍,還有一個是亮度。
亮度不夠,觀影效果大打折扣。這款 Valerion 的亮度達到了三千流明,投在 150 寸銀幕上綽綽有餘 — 前提是你的房間沒有太多環境光的干擾,最好是地下室。
還有一個重要指標叫投射比(throw ratio),就是鏡頭到銀幕的距離跟銀幕尺寸的比例。投射比不變的情況下,銀幕越大,投影儀就要離它越遠投出來的畫面才能充滿銀幕。
在買投影儀之前,先量量自己房間的尺寸,估算一下:按你想要的銀幕大小,投影儀應該擺放在什麼位置。
要是這個距離大到超過了房間的尺寸,那就洗洗睡了,畢竟在牆上打洞冬天的觀影體驗不會太好。
要是這個距離過短,就得把投影儀放在房間的中央。這也比較尷尬。
好一點的投影儀都支援光學變焦,投射比是一個範圍而不是一個固定值。這就給了擺放位置更多的靈活性。
還有一個考慮因素:投影儀是否支援畫面的左右和上下光學移動,如果不支援(比如我剛才說的這款 Valerion),你就必須得精確控制它的位置,讓它對齊銀幕的中心線,高度也要正好,可能需要買一個可以調節高度的支架。
要想得到理想的投影畫面,還得掌握 keystone 的調節。這又是什麼概念?
理想情況下,銀幕是一個 16:9 的矩形,投影儀投出的畫面也應該是這樣一個矩形,兩個矩形正好重合,既不浪費一寸幕布,也不損失一個畫素。
然而現實是投影儀投出來的畫面不可能是完美矩形,這是單靠調節畫面的縮放無法解決的。
好在,好一點的投影儀都有 keystore 功能,可以獨立調節畫面的四個角,讓它們跟銀幕四角一一對上。
但是!這種調節一般都是透過數字方式進行的,本質是犧牲一些畫素,讓它們不發光,讓剩餘的畫素透過插值來充滿整個螢幕。用得狠了,犧牲畫素太多,會降低畫質,所以,我們應該先調整投影儀的擺位、仰角和縮放,讓畫面和銀幕儘量吻合,最後再微調 keystone。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接下來我們談談音響。
和影片一樣,現在的音訊格式也是千奇百怪繁花似錦。
環繞立體聲?那是隔年黃曆了。我們生活的空間是三維的(除了前後左右,還有上下)。試想銀幕上出現飛機飛過頭頂的畫面,聽著從地板上傳來的轟鳴聲你會不會出戲?
環繞立體聲建立的二維聲場(只有前後左右)不能滿足新時代的觀影需求。電影院的音響還有一個豎直維度,讓聲音不光能從四周圍繞我們,還能從上方傳來,讓電影的真實感欲蓋彌彰。
三維聲場在家裡的實現有兩種比較流行的格式:杜比全景(Dolby Atmos)和 DTS:X。新一點的功放大都支援這兩種格式,也不貴。建議買兩種格式都支援的。比如我前幾年買的天龍 Denon AVR-S750H 就滿足需求,只要 400 多美元。現在 S750H 停產了,但是出了替代的新型號,大家可以酌情選擇。

三維音響好是好,是不是要在天花板上裝音箱呢?那樣就太麻煩了。
其實不用。現在很多杜比全景的揚聲器系統在左右兩個聲道各有一個向上的揚聲器。就是說音箱還是擺在地上,但是喇叭指向天花板,讓聲音透過天花板的反射造成從上方傳來的假象。這就大大降低了安裝難度。
前些年我在 Costco 買過一套 900 美元的傑士Klipsch Reference 揚聲器,就是這種設計。“傑士”是美國知名音響品牌,它的質量可以信賴,而且顏值極高。這個價位物超所值。

我的系統比這個圖片中的還多兩個後置音箱。

前置音箱俯檢視。大家注意朝上的揚聲器。
每個房間的聲學特性不同,講究的話應該對裝置做一些相應的校準。我前面說到的天龍功放就有這個功能,只需把它附帶的一個小麥克風擺放在皇帝位,就是你看電影時最主要坐的那個位置,開啟自動校正功能,系統就會調節每個喇叭的音量和相位延遲,讓收聽效果達到最佳。
~~千里音源一線牽~~
有了投影儀、功放、揚聲器,是不是就 OK 了呢?
還沒有。你還要用正確的方式連線和設定這些裝置,否則訊號格式不配合就買櫝還珠格格不入了。
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 HDMI 線的新發展:ARC 和 eARC。
這又是什麼鬼?
通常 HDMI 線的訊號是單向的,比如從 Xbox 到電視,或者從藍光播放器到功放,影片和音訊訊號只向一個方向流動。
ARC(Audio Return Channel)則允許音訊訊號和影片訊號反向流動。eARC 是增強版的 ARC,支援更高的頻寬,比如杜比全景和 DTS:X。
為什麼會有逆流而上的需求?原來,很多電視機或者投影儀不光是一個播放裝置,還有內建的訊號源。比如說我買的 Valerion 投影儀自帶 Google TV 功能,不用外接裝置就可以執行 Apple TV, Prime Video, Netflix, YouTube 等應用。問題是我們有的時候還是會需要外接一些訊號源,比如 XBox 之類。
我們可以用功放做一個選擇中心,也就是把所有的裝置都接到這個功放上,再把功放的影片輸出接到投影儀上。這樣可以用功放做控制中心,在不同裝置之間自由切換。
這個辦法好是好,但是如果要用投影儀自帶的 Google TV 功能,聲音訊號又怎麼傳給功放呢?有了 eARC,我們就可以用一根線搞定這個問題。

在這個圖中,我們把左邊的外設接到功放,再用 HDMI 線連線功放和投影儀的 HDMI eARC 介面。
使用外設時,影片和音訊訊號從外設流向功放,功放解碼音訊訊號驅動揚聲器,再把影片訊號送到投影儀。
使用投影儀內建 Google TV 時,音訊訊號反過來從投影儀流向功放。
這根連線功放和投影儀的線至關重要,建議採用超高速 HDMI 2.1 線,不要圖便宜用普通的高速 HDMI 線。前者其實也不貴,10 美元一根。
超高速和高速訊號線如何區分?從外觀上是看不出來的,只是前者在包裝上有 Ultra High Speed 的標誌認證。大家購買時第一要找信得過的商家,第二要認清標誌。

連好線,記得在功放和投影儀的設定裡開啟 eARC 功能。
大家可能好奇,為什麼投影儀內建 Google TV 了我還要外接一個 Chromecast?
原來,不是所有的裝置都是平等的。投影儀內建 Google TV 上的 Vudu app 不支援 4K 高畫質,甚至 HD 也不支援,只能用 480 線的解析度播放,畫質慘不忍睹。同樣的片子在外接 Chromecast 的 Vudu app 上看就可以是 4K 加杜比 Vision。
~~3D未來~~
大家可能看到有的電視機和投影儀支援 3D 影片。如果你躍躍欲試,我可以遺憾地告訴大家:這個技術目前就是個噱頭,完全沒有可用性。
Valerion 投影儀是支援 3D 的,我的 Xbox One S 也支援 3D 藍光碟的播放,所以我買了幾張 3D 藍光碟和幾副 3D 眼鏡,實測了一下看 3D 電影的體驗。
比 2D 差遠了。
首先 3D 藍光只支援 HD 的解析度,比 4K 低了一大截。
其次,3D 電影畫面的亮度大打折扣,完全失去了 2D 版本鮮活的色彩。
最後,我用做測試的 Star Trek 電影 3D 效果非常不明顯,並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種體驗我看了十分鐘就挺不住了。太累,太失望。
3D 未來還未來。
~~盤點~~
安裝完畢,用 4K 杜比 Vision 畫面加杜比全景聲的《沙丘 2》做片源測試,效果直接把我震出了三界外。
不論沙漠洞穴中的昏暗場景,還是烈日當空的刺目畫面,都被 Valerion 投影儀表現得恰到好處,該黑的黑,該白的白,該有的細節歷歷在目。
我沉浸在作曲家漢斯·季默創造的鋪天蓋地的音場當中,被帶入了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精心營造的異星世界,保羅的每次呼吸,沙錘的每次撞擊,如同發生在我身邊。
那一刻,我熱淚盈眶。
回顧一下造價(稅前,美元):
-
投影儀:3000 -
揚聲器:900 -
功放:450 -
銀幕:100 -
Chromecast:80 -
揚聲器線:50 -
吊墜:30 -
超高速 HDMI 訊號線:10
總計:4620 美元 + 稅。
幸福的感覺:無價。
~~~~~~~~~~
老萬近期文章:
~~~~~~~~~~
關注老萬故事會公眾號:
碼字不易,嘔心瀝血只是希望更多人看到。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不吝三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