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老古
不少人以經濟利益來推想我寫文章的目的。
你不賺錢,天天寫這麼多做什麼?他們忘記了,人還有消費利益。
經濟學說人是理性的,人是為了利益而行動的,並不指人一定要賺錢,而是指人只能透過自利的方式(以一個滿足的狀態替代一個不滿足的狀態)而行動,因為人有意志,意志是指揮人行動的根源。
你做什麼會讓你爽?聊天、喝酒、都是一種讓你爽的行為。
有些人為什麼會去救助他人,因為也能讓自己爽。
人的行動,並非都基於經濟利益,而是基於自己的利益,這是不可改變之事實,是人性,是自由意志的結果,是一個客觀規律。
行動只能透過意志,意志的決策必然是先滿足於意志本身,哪怕行動最後有利於他人,依然是先滿足意志,才有可能行動。
很多人誤解了經濟學,他們以為經濟學說的是人只能是自私自利,錯了。
愛自己的孩子,愛自己的家人,是普遍的行動,這一樣是一種自利行為,甚至很多人根本不追求任何經濟回報,比如愛狗,有什麼經濟利益嗎?純消費罷了,就是爽,喜歡而已。
傳播經濟學,也是賺不到錢的。
經濟學是一門科學,是關於人行動規律的科學,他只是提示A行動會導致B後果的科學,比如最簡單的經濟學理論,需求不變的情況下,供給減少,會導致價格升高。
這一理論,眾所周知,然而,就是一個這麼簡單的理論,要讓他成為一個顛仆不破的真理,卻需要無數的論證和基礎。
經濟學是一種知識,雖然重要,但卻不一定是市場的需要。
科學的對手,是反智思想,是錯誤的觀念,是錯誤的謬論。
傳播經濟學的過程,往往遇到的就是大眾對於錯誤謬論的堅持和對科學的反對,歷史以來都是如此。
難道日心說、地心說、進化論不是嗎?直接挑戰了宗教信眾的傳統認知。
這些理論一出來,不是一片罵聲嗎?
既然廣泛的人群要罵你,那你怎麼賺錢呢?把傳播經濟學當作賺錢的生意,一般是做不成功的,因為你就是要挑戰對方心裡的謬論。
同時,大多數人會認為,經濟學有什麼可學的,我不同意你又如何?會影響我一毛錢收入嗎?
在美國,地平說依然有強大的市場,他們在美國底層廣泛流行。
支援地平說,難道會讓他們的生活變差嗎?他們不會這麼認為。
經濟學也一樣,人們不認為這種知識與自己的生活有緊密關聯。因此,哪怕我寫了近七百萬字的文章,影響了一部分人,但能夠付出時間精力去努力看幾本經濟學書的人,還是不多。
因為,在大多數人眼裡,他遠沒有一個短影片如何撬動流動的課程來的更有價值。
但是,經濟學與所有的學科不一樣,他對整個社會的價值,超過了任何一個學科的作用。
比如,川普搞的關稅戰,正是錯誤經濟學理論(重商主義、經濟民族主義)輿論驅動的結果,拜登搞的印錢,正是當下所有美國人在高通脹下痛苦的來源。
甚至朝鮮、古巴的貧窮,正是計劃經濟理論在當地的影響。
你說,還有什麼學科比得上經濟學更為重要呢?錯誤的理論,可以直接讓數億人,甚至數十億人陷入貧困,產生巨大的損失。
明明經濟學就是影響每一個個體生活最為重要的知識,但偏偏沒有這種學習的需求,原因是什麼呢?
因為,路徑很長了,要認知到經濟學理論與自己生活的關聯,這需要漫長的邏輯推理鏈條。
每一個個體,在輿論上都是渺小的,我的公號,滅了四個,然後重建,現在是兩個,即使我堅持寫作,每篇閱讀量也就是幾千,對於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國家來說,影響力極小。在全球近百億人口的世界中,更是蒼海一粟。
人們本能地就會認定,小的個體是無法改變世界的。
那學了又怎麼樣呢?
其次是要改變另一個人,是無比困難的。經濟學面臨的巨大挑戰,還有基於本人既得利益的觀念,比如,為什麼社保在全球都是一個接近無解的難題,因為創造了龐大的既得利益群體。
比如,對於各種經濟制度層面的批評,也會觸動一群人的利益。比如,國企、事業單位、公務員的數量在中國就是一個龐大的群體,高達幾千萬,這些人他基於本身利益,也要反對你的觀點。
評論區的那些人的聲音,真是基於理論的嗎?沒有幾個人有能力在評論區與我論辯,絕大部分是謾罵。因為觸及他本人利益了。
這些人其實在輿論中有很強大的力量。
他就是國企員工,或就是稅收轉移支付的受益者,你支援自由市場,他罵你,不是正常得很嗎?你試圖減少他人拿到的現實利益啊,我有什麼可鬱悶的呢?所以,評論區罵我的聲音,我不在意。
同時,時間偏好,也會影響人們對經濟學觀點的認同與反對。
一個七十歲的老人,他有多在乎未來呢?越是短期利益的東西,他越追求,儘管經濟學說,這不利於所有人的長期利益,但是,他只能活幾年了,他不存在長期利益。
中國臺灣就曾經爆發過代際衝突,年輕人與老年人對某些政策的看法完全不一致,為什麼?時間偏好不一樣。
而年輕人更忙於談戀愛,找工作,尋找晉升機會,解決安家問題,全世界的年輕人,都沒有時間去關心長遠政策的問題。
這個世界上,主導時政輿論的,主要是中老年人為主。
在時間偏好高、且思維被過往的錯誤經濟學觀點統治的中老年中,你談正確的經濟學,是在挑戰對方的智商,是在罵對方SB,是在侵犯對方的利益。
他怎麼會願意為你付錢呢?
因此,經濟學科普,是註定賺不到錢的。
我作為一個商人,經營企業二十年,在輿論場上也混了三四年了,我當然知道很多人要什麼。我知道什麼樣的觀點,能夠被打賞,被轉發,被支援。
難道我一個幫別人設計營銷方案的人,不比大部分自媒體更懂銷售嗎?但是,經濟學不是一個商品,他要挑戰對方心裡的觀念,他不能以營銷的方式來傳播。
一篇幾千閱讀的文章,即使置入了微信公號的隨機廣告,有多少收入呢?5塊錢左右,也就是說,我寫一篇文章,連一包煙錢都賺不到。
但我還是堅持寫了三四年,寫了七八百萬字,我一樣得到了滿足,這是一種消費利益,寫作傳播經濟學這件事,對我而言,依然有快樂。
當然有錢賺,我也要。偶爾我會寫點付費文章,但也看心情,哪怕付費文章一個月有一兩收入,我也看不太上,因為,這點錢,不是我一個經營公司的人應該追求的。
經營公司考慮的是規模化,可持續性和組織化地賺錢,而不是靠自己天天寫幾篇文章賺錢。這種賺錢的效率太低了。
請注意,我不是在吹噓我的偉大高尚,我是在說一個經濟學理論,人都是自利的,我寫文章滿足我自己,也是一種自利行為,與其他人為了賺錢寫作是一回事,都是自利。二者不存在哪個更高階,哪個更低階。
經濟學理論,不能透過營銷的方式,不能透過賺錢的方式傳播出去,是不是真理就沒有希望傳播於世了呢?
當然不是。
因為一個地區的貧困或繁榮,總歸要尋找原因,總是需要正確的理論來解釋歷史,解釋現實,一個邏輯不自恰的理論,總歸無法服眾。
人們在現實經濟利益損失的情況下,總是充滿著困惑。
這些只有正確的經濟學理論才能解決。
但很漫長,一個經濟災難,從起點到終點,可能跨越幾十年,可能一代人的生活就這樣過去了。
美國次貸危機,發源於克林頓時期的居者有其屋的政策。歷經了二十多年。
蘇聯的計劃經濟歷經了六十多年。
從教訓中尋找真理的難度,很大很大。經濟學,比自然科學,學習和普及的難度更大。他需要幾代人,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有可能有結果。
米塞斯研究院在美國的傳播,也困難重重。
為了讓人們反對美聯儲印鈔,米塞斯研究院接受贊助,在報紙上登廣告,送奧派的書籍給人們看,你看,這不叫營銷,是為了傳播觀點,得花錢,好書得送。
這的確有點可悲,但這就是現實。
我從不指望,我寫點文章,能改變什麼大勢,很難。
但我也從不妄自菲薄,這就是我喜歡做的事,總歸有一天,無數象我一樣的人的努力,最終將匯成河流,變成大海,讓科學普及,讓繁榮的秘密,成為基本常識。
我如果要賺錢,不會透過販賣錯誤觀念的方式,有的是其他的手段。何必讓自己賺錢時,還對繁榮帶來危害呢?有必要嗎?是走投無路、找不到賺錢方法的有些人才會這麼幹。
我不需要,我即使要賺錢,也會賣別的產品。
我有一些朋友,他們文章寫得少,但天天在翻譯全球優秀的經濟學著作,稿酬低得可憐,甚至無法出版,不也在天天翻譯麼?
利益動機是什麼?愛好,喜歡,熱愛而已。
我相信,司馬南,司馬北,司馬東,司馬西,他們傳播的錯誤觀念,最終會被清除,觀念之戰下,他們最終會失敗。
不能指望某一個大神突然出現,改變人們的觀點,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每一個人的每一篇文章,轉發,傳播,都是一次邊際改善。
總不能把輿論讓給司馬南、司馬東吧。
當然,如果有強制力介入,我也許扛不住壓力不寫了,但沒關係。總有後來者,總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經濟學,願意傳播科學。
歐洲早期科學的傳播,完全是由一群有熱情的、追求讓自己爽的人,不追求經濟利益的人在主導推動的。由一群富家子弟在贊助,一群科學愛好狂在行動。
達爾文的進化論,正是由其舅父喬賽亞·韋奇伍德的慷慨贊助才能得以進行。
世界的進步,需要很漫長的歷程。
人類社會,不就是不斷發現科學,不斷用科學理論來改善自己生活的過程嗎?這是必然之結果,或許我們壽命之中難以樂觀,但長遠來說,依然要樂觀的。
下面是張老師來到廣州參與的第一個專案,智谷趨勢的每週研判。團隊每週透過萬字調研濃縮出這份高標準的內部研判。
每週一期,為大家解讀全球經濟、政治、商業、資本市場等大事件傳遞的訊號,幫助大家全方位地瞭解宏觀、政策、商業、資本流向、財富機會……
用極簡的語言,彙總當下的重要變化,以及對你的財富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在張老師這裡拍下的讀者,可以享受199元/年的專享價(原價299),同時額外贈送我們內部研判團隊全年12場閉門直播。
訂閱趨勢研判,張老師帶你消除資訊差。感謝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