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IDC中國的好東西,外國為什麼不用?你以為每年研發幾百億的蘋果和三星,不知道大電池好,或者缺乏大電池的技術嗎?顯然不是的。矽碳電池並沒有被中國企業壟斷。事實上,比如日本信越化學、3DC 株式會社,韓國 SK 集團下屬 SK Materials、浦項矽解決方案等日韓企業,均手握許多矽碳負極相關的技術專利,在研發和生產環節都有著相當的話語權:
SK Materials 與美國矽碳材料公司 Group14 合資成立的韓國尚州市矽碳負極材料工廠那我們為什麼在 iPhone 和 Galaxy 上看不到五六千毫安時的大電池呢?事實上,卡住蘋果和三星脖子的另有其人:聯合國《關於危險貨物運輸的建議書》。更具體的說,是其中的第 188 號特殊規定(UN Special Provision 188)。該規定指出:1.如果鋰電池的單顆電芯的容量小於 20 瓦時,則被視為「小型電池」,可以遵循簡化的低成本運輸規則。2.一旦單顆電芯的超過 20 瓦時,這塊電池就會被歸類到「危險品」的範疇,在國際物流中必須遵循非常嚴格的包裝、標籤、申報和防護運輸規格,運輸成本激增。
從左到右:鋰電池貨物程式碼 UN3480,貨物種類 9「其他危險品」,只能透過貨機運輸|Epec而受到這條特殊規定影響最大的,自然就是智慧手機了,比如 iPhone 與三星 Galaxy,以及國產品牌的國際版型號。對於每年要在全球各地運輸過兩億臺手機的蘋果和三星而言,如果不想要自己的運輸成本暴漲,就必須要將電池總能量限制在 20 瓦時以內。事實上,他們也的確是這麼做的。以 iPhone 16 Pro Max 為例,它使用的是一塊標稱電壓 3.88V 的 4685 mAh 電池,換算即 18.17 瓦時同理,S25 Ultra 的電池總能量為 18.84 瓦時被廣大網友群嘲的 Z Fold7 那塊 4400 毫安時電池,總能量為 17 瓦時你應該明白了,不是蘋果和三星用不起大電池,而是它們比國產廠商更需要照顧中國以外的市場,想要物流成本不爆炸、又要守住利潤率來確保持續研發,所以只能優先選擇小電池路線。世道太艱險,蘋果三星想多賺點。當然,蘋果和三星死守 20 瓦時上限的原因並不單純只有國際危險品運輸條例。作為全球運營的超大規模企業,從商業角度考量,他們的產品工業設計和採購策略必然是趨向保守的,這其中就包括了電池技術——特別是三星,畢竟它不想再重溫 Note 7 爆炸的噩夢……不管怎樣,如果國際物流安全制度不放鬆,蘋果和三星的手機電池這一兩年也不會有大躍進的可能。但這裡我們要引出一句題外話:別看三星 Z Fold7 這塊電池小,它的效能非常牛:在 2000 次充放迴圈後可用容量仍在能夠維持在 80% 以上——遠超歐盟新規的 800 次及格線。而電池的耐用性,恰恰是中國廠商最愛的矽碳負極電池技術,目前尚待觀察的。
SM-F966B/DS 即歐版的三星 Z Fold7,左下角 80% 餘量迴圈為 2000 次矽碳電池的現在,只是「如來」而矽碳電池技術雖然目前可以達到超高的能量密度,卻也一併帶來了兩個目前未能解決的重大缺陷:矽負極的物理膨脹,以及迴圈壽命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