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版的把資本主義倒過來

一直覺得美團和拼多多這兩家公司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乃至遭受的謾罵也是相似的,比如壓榨商家,比如劣質商品,劣幣驅逐良幣,拼多多被嘲諷為拼夕夕,美團被嘲諷拼好飯中毒。
在網際網路上,似乎支援美團已經被打為股東屁股坐歪的醜惡資本主義嘴臉,雪球、各種公眾號的評論區都能看到很多針鋒相對的觀點,很有意思。我先疊個甲,之前在拼多多的文章《拼多多和電商的內卷困境》裡就寫過,”事實就是如管理層所說,公司過去的增長速度是不可持續的,增長的代價更是不可持續的,拼多多已經到了不得不轉型的時刻“,我覺得美團也是一樣的,過去的增長確實犧牲了很多東西,確實吃到了經濟下行期的內卷和失業紅利,增長、TR、生態三者之間必然需要trade-off,此消彼長之間才能產生投資機會。
相比於做商業判斷,做價值判斷是一件難得多的事情。比如紅脖子覺得自己失去了工作機會是因為東大,美國夢的破碎是因為東大,但推動全球化的是美國精英,想把東大一直限制在產業鏈低附加值環節上的也是美國精英。廉價的商品壓低了美國通脹,也充當了內部貧富分化的潤滑劑,讓底層的日子沒有那麼難過,也充當了富人的擋箭牌。某種意義上,拼多多和美團的故事也是這樣,曾經在經濟下行期承接失業人口的地方是農村,是農業,現在是外賣、網約車,美團和拼多多壓榨了嗎,壓榨了,但是如果沒有平臺經濟,失業的小青年去餐館去工地打工,他會過得更好嗎,我覺得也許不會。有political sense的人會在這個時候選擇平臺也不賺錢,這個投入是一箭雙鵰的,一是為未來的增長動力積累燃料,二是為挽回聲譽,重構生態。這樣等到下一個週期來臨的時候,大機率你已經不一樣了。
”長期有耐心,基本上意味著你要承受長期被誤解的代價,這是不容易的。一兩天、一兩週、一兩個月,甚至一兩年相對不那麼難做到,但是如果能持續五年甚至超過十年的時間,堅持做一件不那麼被外界認可的事情,那麼,在最後事情逐漸做成,水落石出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已經一騎絕塵了,或者行業發現你已經一騎絕塵了。“
《長期有耐心:美團的成長與進化邏輯》
這也意味著任何一方的速勝論都是不可取的,不僅是因為阿里和京東的投入決心和美團的whatever it takes。好像外賣大戰成為焦點之後,大家已經忘記了美團今年本來就有很多問題,社保問題,海外加大投入和國內增長放緩之間的青黃不接,選擇這個時候攻擊美團的腹地確實是個好時機。
內卷最大的問題是耽誤事,全球化的時機是轉瞬即逝的,越晚成本越高,大部分美國的網際網路公司day1開始就有全球化的視野,在uber全球擴張的時候,滴滴還在國內和快的打得不可開交。15年的時候大家以為國內是最肥的市場,後來發現可能是利潤率最差的市場。
很多人說外賣大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即時零售。但是什麼是即時零售,我感覺阿里、京東、美團可能會給出迥然不同的答案。王莆中的採訪裡有一句話,”我認為即時零售是一個生活方式,而美團閃購是一個披著即時零售外殼的供應鏈改造專案。“供應鏈,這個詞劉強東也說過,”京東做餐飲、做酒旅,都是為了背後的供應鏈去做鋪墊。“
電商、電商平臺、零售是三種不一樣的生意。
我個人覺得,美團和京東都在做零售的創新,而阿里更多是平臺生意,雖然轟轟烈烈地搞過新零售,但是隨著剝離高鑫零售,已經和零售越走越遠。
什麼叫供應鏈改造?我們直接看王莆中對拼好飯的表述,
”拼好飯本質上是一個從供應鏈到使用者下單到騎手直接配送的全鏈條改造專案。一個炸雞店以前幾十個 sku,現在幾個,商家的人工可以少,裝置可以少,只要一個可樂機一個炸雞機器,供應鏈在集中,效率在提升,我們看到專業做拼好飯商家的淨利率比平均水平並不差。
拼好飯是一個真正平價的產品且從未低於成本價銷售,其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創新。“
更少的SKU、更確定性的流量、更高的效率、更低的價格,幾乎和拼多多的理念如出一轍。幾乎就是黃錚《把資本主義倒過來》的外賣版本,
“這種反向的保險能讓每一個普通人的信用和意願變現,這種反向保險不再是窮人積累信用和錢向富人借錢付利息(在借貸的情形下,窮人因為借了錢,要付利息。因此他買的東西反而要比富人買的貴)或者是花錢給富人買生活的確定了。而是反過來,富人、資本家出錢給普通人、窮人買他的生產資本配置的確定性。前面一種保險和金融借貸產品,錢是從窮人流向富人的,而這種反向的保險錢是從富人流入窮人的,這裡應該有質的差別。”
沒有什麼比”確定性“更能提升供應鏈的效率,沃爾瑪、京東、美團、拼多多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提升確定性,用確定性培育供應鏈粘性,用供應鏈反哺平臺的品牌。
美團的零元購也是一樣的道理,集中的SKU、確定性的流量、高效率、低價格,拼好飯的免費版本。零元購做得相當出圈,但是實際成本比補貼券低很多。
王莆中:”那種 16 減 16 的 “ 0 減券” 不是錢嗎?雖然商戶承擔了一部分,但每單都會超過 10 塊錢的補貼。我們是怎麼做的?我採購了比如說 100 萬杯咖啡,我只要幾塊錢買下一杯。而他要發一張 18 減 18 或者 15 減 12 的券,最後使用者確實付了 3 塊錢,但是你這一單補貼比我還多,這是在商品側;第二,騎手還要去送,騎手他還得補貼。到店自提,商家規模收益更確定,補貼也更有效率。“
實際上,很多零元購的參與商家甚至是自己出錢的,美團一分錢不出,每單的成本相當於抵消商家的投流費用。用讓利替代投流,也是拼多多讓商家做的事情。淘特幹不過拼多多,閃購還要接著被美團用同樣的打法幹,哎……
美團對即時零售的觀點也很戳阿里的肺管子。
王莆中:”即時零售興起,本質是以 grocery(食品雜貨)、FMCG (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快速消費品)的流通進行升級的大改造。FMCG 在電商上用快遞的方式是不經濟的,買箱礦泉水也發快遞,浪費社會資源,飲用水就是應該離你不遠。
我們在改變從品牌到終端的整個流通速度,省下來的時間成本、流通成本最後會反哺到品牌。“
”FMCG在電商上用快遞的方式是不經濟的,浪費社會資源“,不能再戳肺管子了,阿里巴不得大傢什麼都網上買、快遞送。但網狀的零售網路相比點對點的零售網路肯定是效率更高的,後者的優勢是長尾供給。中國的人均快遞量領先全球,電商平臺點對點的能力已經非常領先了,但是網狀的觸角還有很多低效的環節,比如大量的夫妻老婆店。
這幾年網購的滲透率基本不增長了,大概在32%左右,網上零售額的增速略微快於社零,24年社零48.8萬億,網零15.5萬億,接下來網際網路平臺想要吃掉更多的成交額,要麼靠對零售更深層次的改造,要麼靠第三產業的線上化滲透,分別對應美團的到家和到店業務。
對零售更深層次的改造,我覺得京東和美團都有可能做成,京東看上去是外賣大戰裡的輸家,實際未必。反而是阿里上頭了,似乎沉迷在單量裡,忘記了自己為什麼要打。
最後再說一嘴,所謂把外賣業務作為引流,高頻帶動低頻,我是最不認同的……照這樣說,all in one就是最好的,不管幹什麼都開啟一個app。對流量的焦慮可能是一種盲目的焦慮,會讓人忘記自己生意的本質。
其他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