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維舟
來源:維舟
文章已獲授權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再次定義了“兄弟”。他在5月24日的一次線上講話中,說到一些員工選擇“生活第一,工作第二”:
不想拼,我能理解,每個人選擇都是不一樣的,你沒有錯,但我只能說,你不是我們的兄弟,你是路人。什麼叫路人?就你既不是我的朋友,也不是我的兄弟,也不是我的敵人,我們不是一路人,我們不是一家人,我們不應該在一起共事。因為你的存在,會讓我們在拼搏的兄弟們,他們的利益嚴重受損,對他們嚴重不公平。
2022年:“所有成功都離不開兄弟們的努力支援”,“我一直在思考應該為兄弟們做點什麼。”
2023年:“我不會躺平,我希望兄弟們絕不躺平。”
有的家長倒是沒祭出這樣殺傷力巨大的話,但僅僅是為了避免讓父母失望,就驅使多少人努力去取悅家長,因為他們太想得到父母的認可,不惜拼盡全力去“掙得”那一份資格。
我們這個社會的運作邏輯就是這樣:很多看似生來就有的身份、權利,你都得努力才能得到——好比說“人民”,乍看起來我們都是其中一分子,然而,那前提是你遵循一系列規則,不然你就是“人民公敵”了。當然,最經典的是那句“不轉不是中國人”。

本來,“兄弟”還帶著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這個說辭掩蓋了勞資雙方的剝削關係,提供了一種必要的幻覺,彷彿所有人都在這個溫暖的共同體內為著共同的目標努力付出,也得到肯定。然而現在,“不拼博不是兄弟”的說法,打破了這一幻覺。
“兄弟”不再是一個紐帶、一份歸屬感,而成了實現企業利潤目標的工具,一種達摩克里斯之劍般懸在頭頂的威脅:去為大哥努力工作,至於努力到什麼程度才能被算作是“兄弟”,由他說了算,並且他隨時可以將你不再看作兄弟,而一旦失去這一資格,你將被隨意處置。
“兄弟”資格還真是值很多錢:雖然被稱作兄弟也不會身上多塊肉,但你最好努力去保持這一身份,不然代價將相當不小。這與其說是提供激勵,不如說是以懲罰為後盾來驅使人拼搏。
中國人真是受夠了這樣的PUA。老舍在《駱駝祥子》中就寫過:“祥子一直以為努力拉車,就會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黃包車,而祥子到死都認為他未能過上好日子,是因為拉車不夠努力。”
事實上,我們的社會中,有一個相當重要的文化習慣,使得“自我批評/自我怪罪”被餵養、幾乎存在於每個受過創傷的人心中,那就是——做錯事就要受到懲罰,不夠好,也應該要被懲罰;只有把自己批評、罵到一文不值,才能痛到記取這樣的教訓,不會再犯,或是,才會更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