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文學作為中國地域文學的重要分支,其獨特性深深植根於東北地區複雜的歷史、自然與人文環境。
本週知乎人文精選:東北文學體現了哪些特有的東北地域文化?一起來看看答主們的回答吧。
東北文學體現了哪些特有的東北地域文化?
|答主:煙雨任平生
《闖關東》以朱開山一家為代表,講述了山東人艱辛地跨過山海關,在東北的黑土地上生根發芽的故事,時間跨度從清末到「九一八事變」,展現了獨具特色的東北文化。
一、伐木、放排
東北地區樹林密佈,參天大樹比比皆是,特殊的地理環境催生了一項特殊的職業——木幫。
木幫分為「山場子活」——伐木和「水場子活」——放排。
木幫以砍伐林木為生,每年十月份至第二年的二月份是伐木黃金期,也是木幫最為活躍的季節。
一整個冬天他們都生活在長白山的林區裡,將一棵棵參天大樹鋸倒,再把倒下的樹木拖到山下,堆在河邊。

春天的到來意味著「山場子活」的結束,此時所有的木材都被堆放到江邊,叫「掐套」。
這時,水場子便開始了。
一根根木材漂到大江邊的排臥子上,準備穿排。這就是放排人所說的 「放散羊」。
木排穿好後放在江裡,只等河中的堅冰融化,放排人便可順著水流將木材運到下游。
水流湍急鴨綠江,木排漂流水中央。
孔雀開屏左右擺,唯有木把南北忙。
木幫放排,九死一生,多少勇猛的漢子一去不歸。古排道兩旁是一座座荒涼的木把墳。


二、挖參
東北是人參的故鄉,人參俗稱棒槌,挖參又叫「放山」。
「放山」的規矩和講究特別多,因為人參都長在深山老林裡,進山時如果不守規矩,不僅挖不到參,還有可能命喪黃泉。
進山挖參的人,一般都是結伴而行,很少有人單獨行動。
結伴的人中,領頭的稱為「把頭」,是一行人中閱歷最深、本領最強的人。
把頭之下,還有一個二把頭,負責給把頭打下手。其他人,統稱為邊棍。
放山的人隨身攜帶一根硬木棍,稱為「索撥羅棍」,也稱「索寶棍」。
「索撥羅棍」用來撥開野草,也用來彼此聯絡。
密林中彼此之間很難看到對方的身影,但用棍子敲擊樹幹的聲音可以傳出很遠。
找到人參後,把頭會問:幾品葉?就是根據人參葉子的數量、形狀來判斷這棵人參的生長年限。

挖參之前,要用一條拴著銅錢的紅繩綁住人參的葉子,意思是不要讓它跑了。
都說野參是個寶,放山需要命來找。
堆堆白骨拋山間,活人不如一根草。
舊時流傳於闖關東放山挖參人群體的順口溜,形象地描繪了放山挖參的艱辛。
|答主:曲水流觴
一、談起東北文學,繞不開一個當代女作家,遲子建。
她本身出生在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北極村,一個極其美麗的地方。
她寫的《額爾古納河右岸》,體現的是古老的民族鄂溫克人的民族文化,2009 年獲得茅盾文學獎。透過女酋長的回憶,鄂溫克人的百年歲月,一點點展現在我們面前。在這個到處工業化的世界裡,去讀一部這樣的書,真像進入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備註:東北地區不只是東三省,也包括內蒙古東部一些地方。
二、《額爾古納河右岸》中涉及到的部分地域及民族文化
裡面的一些文化也許現在己經慢慢變化,但仍然值得人去看,去了解。
鄂溫克人,生活在山林中,與馴鹿為伴,他們就像山中的精靈,生活在白樺林,住在用木頭建造的名叫「希楞柱」的房子裡,圍著獸皮圍子,鋪著狍子皮褥子,他們有獵犬,也馴養馴鹿。他們在打獵中,在森林的風聲,雨聲中度過自己的歲月。他們崇拜火神,小孩子們從小被教導火中有神,所以不能往裡面吐痰、灑水,不能朝裡扔那些不乾淨的東西。
小女孩們從跟著自己的母親學習:「熟皮子,燻肉幹,做樺皮簍和樺皮船,縫狍皮靴子和手套,烙格列巴餅,擠馴鹿奶,做鞍橋」。裝糧食都是用的大樺皮桶,女人戴的簪子也是用鹿骨打造的。他們的一切取自大自然,他們熱愛自然,也敬畏自然。

1. 飼養馴鹿的文化
性情溫順而富有耐力的馴鹿是他們生活中的夥伴,他們用馴鹿駝東西,喝馴鹿奶,也會賣鹿茸換來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是聘禮。馴鹿就是鄂倫春族的牛羊一樣的夥伴,被稱作森林之舟。
「勒拿河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放養馴鹿。那裡森林茂盛,被我們稱做「恩克」和「拉沃可塔」的苔蘚、石蕊遍佈,為馴鹿提供了豐富的食物。那時的馴鹿被叫做『索格召』,而現在我們叫它『奧榮』。它有著馬一樣的頭,鹿一樣的角,驢一樣的身軀和牛一樣的蹄子。似馬非馬,似鹿非鹿,似驢非驢,似牛非牛,所以漢族人叫它『四不象』。」
鄂溫克馴鹿人還根據自己的生活,創作了《馴鹿神的故事》,《馴鹿情歌》等傳說和歌舞作品。

2008 年 6 月 7 日,內蒙古鄂溫克馴鹿習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薩滿文化
小說中的尼都薩滿是烏力楞的族長。在女酋長的回憶中,姐姐生病後,父親宰了一隻白色的馴鹿,同時請薩滿來跳神。
「他很胖,披掛上沉重的神衣神帽後,我想他一定不會轉身了。然而他擊打著神鼓旋轉起來是那麼的輕盈。他一邊舞蹈一邊歌唱著,尋找著列娜的「烏麥」,也就是我們小孩子的靈魂。他從黃昏開始跳,一直跳到星星出來」

備註:
在東北地區,有多家薩滿博物館,比如吉林長白山的薩滿文化博物館。
薩滿文化曾融合到東北二人傳中,比如電視劇《劉老根》中老翟頭唱的一段神調。


3. 冬季營地遷移文化及捕魚文化
這一點就像新疆的冬季遷牧場一樣。
「北部的營地被鋪天蓋地的大雪覆蓋,馴鹿找不到吃的,我們不得不向南遷移。」
「我們不得不靠近額爾古納河,用冰釺鑿開冰面捕魚來吃。」
說起捕魚,女酋長的回憶中,用的是魚叉。這種捕魚方式真的最和諧的了,保證了魚不被過度捕撈。
先打冰眼,然後叉魚。最後燃起篝火,吃烤魚,用的是樺樹枝。
「哈謝一看見冰眼旋起了水渦,就眼疾手快地丟擲魚叉,很快就戳上來一條又一條的魚。有附著黑斑點的狗魚,還有帶著細花紋的蟄羅」
「黃昏時,我們在額爾古納河上燃起篝火,吃烤魚。我們把狗魚餵給獵犬,將大個的蟄羅魚切成段,撒上鹽,用樺樹枝穿上,放到篝火中旋轉著。很快,烤魚的香味就飄散出來了。」
備註:冬捕文化在東北地區也較出名,如有名的查干湖冬捕。

4. 他們的舞蹈文化
他們跳舞會在夜晚,圍著篝火跳,人們相互間手拉著手,這種舞蹈叫「斡日切」舞,是為了紀念天鵝的救命之恩。
「只要羅林斯基來了,無論什麼季節,營地上總要燃起篝火,人們會在夜晚時手拉著手跳「斡日切」舞。開始是女人手拉手站在篝火裡圈跳,男人手拉手站在外圈跳。女人向右轉圈時,男人向左轉。這一左一右的旋轉,使那團火也彷彿跟著團團轉起來。女人發出『給——』的叫聲,男人隨之發出『咕——』的叫聲。『給咕給咕』的叫聲恰似天鵝從湖面飛過。」
三、結束語
小說的結尾,生活在山上的獵民不足兩百人,馴鹿也只有六七百隻了,女酋長面臨著搬遷,薩滿的神衣、神帽和神裙都捐給了激流鄉的民俗博物館。
鄂溫克人和他們的馴鹿,「從來都是親吻著森林的」。看到這句話,有點淚目,也許當我們願意親吻這個世界的時候,世界也滋養了我們。
我非常喜歡小說裡的一句話,「我發現春光是一種藥,最能給人療傷。」
春光來臨的時候,又是滿山碧綠的時候,而綠色總是能帶給人以希望,給森林,也給那些在森林中生活的人,給這片東北大地……
題圖來源:答主@曲水流觴